隋唐時期長安遭到嫌棄,隋煬帝和武則天為什麼更喜歡洛陽?
隋仁壽四年十一月(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做了一件創舉,他頒布了《營東都詔》:
(仁壽四年十一月癸丑)乾道變化,陰陽所以消息,沿創不同,生靈所以順敘。若使天意不變,施化何以成四時,人事不易,為政何以厘萬姓!《易》不云乎:「通其變,使民不倦」;「變則通,通則久」。「有德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朕又聞之,安安而能遷,民用丕變。是故姬邑兩周,如武王之意,殷人五徙,成湯後之業。若不因人順天,功業見乎變,愛人治國者可不謂然歟!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故漢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自古皇王,何嘗不留意,所不都者蓋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庫,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我有隋之始,便欲創茲懷、雒,日復一日,越暨於今。念茲在茲,興言感哽!朕肅膺寶曆,纂臨萬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今者漢王諒悖逆,毒被山東,遂使州縣或淪非所。此由關河懸遠,兵不赴急,加以并州移居復在河南。周遷殷人,意在於此。況復南服遐遠,東夏殷人,因機順動,今也其時。群司百辟,僉諧厥議。但成周墟脊,弗堪葺宇。今可於伊、洛營建東京,便即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也。夫宮室之制本以便生,上棟下宇,足避風露,高台廣廈,豈曰適形。故《傳》云:「儉,德之共;侈,惡之大。」宣尼有云:「與其不遜也,寧儉。」豈謂瑤台瓊室方為宮殿者乎,土階采椽而非帝王者乎?是知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民惟國本,本固邦寧,百姓足,孰與不足!今所營構,務從節儉,無令雕牆峻宇復起於當今,欲使卑宮菲食將貽於後世。有司明為條格,稱朕意焉。(《隋書·煬帝紀上》)
楊廣並不是頭腦衝動所為,楊廣登洛陽城外邙山最高點崔雲峰,向南眺望伊闕,說:「這不是龍門嗎,自古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城?」
僕射蘇威回答說:「自古非不知,只是等待陛下。」
楊廣非常高興,於是討論在此建都。仁壽四年,楊廣詔令楊素、宇文愷營建東京,大業二年,新都城建成,於是移居。
其宮城(紫微城)北據邙山,南直伊闕之口,洛水穿過都城,有河漢之象,東邊距離舊城一十八里。
隋煬帝營造的都城,到了唐朝被建設的更加富麗堂皇。唐朝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頒布《建東都詔》,稱洛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於是改洛陽宮為東都,洛州官吏員品並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實行兩京制。
建東都詔朕聞踐華固德,百二稱乎建瓴;卜洛歸仁,七百崇乎定鼎。是以控膏腴於天府,啟黃圖於渭濱,襟沃壤於王城,摛綠字於河渚。市朝之城,麗皇州之九緯;丹紫之原,邈神皋之千里。二京之盛,其來自昔。此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置槷之規猶勤,測圭之地載革,豈得宅帝之鄉,獨稱都於四塞;來王之邑,匪建國於三川。宜改洛陽宮為東都。上棟下宇,彼勞昔以難前;廣廈高台,我名今而改後。仍茲舊貫,式表宸居。
683年,武則天當了太后,把持朝政,改東都為神都。
嗣聖元年(684年)二月,唐中宗李顯打算任命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力諫,李顯生氣地說:」朕即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嗎?」武則天以此為借口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並遷於房州,轉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九月,武則天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同時,改易旗幟、官服、職省等顏色、名稱,賜宮城名為太初宮。
垂拱四年(688年),她在紫薇城內建造了祭祀天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建築明堂,號「萬象神宮」,允許百姓入內參觀。又命薛懷義鑄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納數十人,於明堂北起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大像。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計六萬餘人,俱上表請願,睿宗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不久,群臣奏稱「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武則天方准所請,於九月九日親臨則天門,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同月乙酉,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以皇帝(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丙戌,又在神都立武氏七廟。?
武則天對營造都城非常有創意,她建設了萬象神宮(明堂)、天堂(禮佛堂)、並規劃營造了神都城的中軸建築,從南至北依次是龍門伊闕、定鼎門、天街、天津橋、天樞、端門、則天門(中宗改為應天門)、萬象神宮(天宮、天堂)、天堂(通天浮屠)……這些建築共同組成了洛陽城最華麗的中軸建築群。
根據史料記載,唐代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闊三百尺。共三層,上為圓蓋,周圍有九條龍捧托。頂部有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號「萬象神宮」。明堂落成後,武則天宴賜君臣,大赦天下,並允許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允許百姓參觀皇宮正殿,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極為罕見。
唐代李白寫過《明堂賦》:穹崇明堂倚天開兮,巃嵸鴻蒙構瑰材兮。偃蹇坱莽邈崔嵬兮,周流辟雍岌靈台兮。赫奕日,噴風雷。宗祀肸蚃,王化弘恢。鎮八荒,通九垓。四門啟兮萬國來,考休徵兮進賢才。儼若皇居而作固,窮千祀兮悠哉!
北宋范仲淹《明堂賦》:臣聞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宮也。在國之陽,於巳之方。廣大乎天地之象,高明乎日月之章。崇百王之大觀,揭三宮之中央。昭壯麗於神州,宣英茂於皇猷。頒金玉之宏度,集人神之丕休。休故可祀先王以配上帝。坐天子而朝諸侯者也。
洛陽城富麗堂皇,大運河通往南北各地。隋煬帝征高麗,下江南都從這裡出發。
唐高宗時期,開創大唐最大版圖。在武則天陪同下,他從洛陽出發封禪泰山;武則天由這裡出發封禪嵩山,曰嵩山為「神岳」;唐玄宗時期是整個唐朝的巔峰「開元盛世」萬國來朝一同由洛陽出發封禪泰山!
隋、唐時代皇帝為什麼嫌棄長安,鍾愛洛陽呢?這還得從關中的地形說起。
關中平原被稱為富庶之地,但畢竟狹小,容量有限,一旦人口膨脹超過了它的承載能力,或者遇到旱災就會產生糧荒。這種糧荒,遠在秦未統一時就曾出現過。到了隋、唐的時代,由於歷代的戰爭以及建都的開發,資源已經消耗待盡,所出不足以供給長安。再加上關中平原地方狹小,人口稠密,很難供養大批的官僚貴族。
隋文帝在公元為了解決關中的漕運,開挖了廣通渠。但是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在公元594年的一次災荒中,隋文帝被迫再次到達洛陽去就食,所以他也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逐糧天子」。
唐朝的時候,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都多次東巡洛陽,也是這個原因。682年,當時關中饑荒,長安城中人相食。唐高宗東巡路上,隨從也有被餓死的,可以說這是一次大逃難。第二年十二月,皇帝在洛陽駕崩,皇帝臨死前還說「若天地神靈延吾一兩月之壽,得還長安,死亦何恨!」
唐中宗的時候,關中再次饑荒,唐中宗的拒絕逃荒,說「豈有逐糧天子邪?」。786年,唐德宗的時候,禁軍沒有糧食吃,只得到街頭去乞討,後來糧食到達京城,唐德宗跑到東宮對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
洛陽居天下之中,隋煬帝曾經說此地是「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合,」還說「水陸通,貢賦等」。所以,隋朝遷都洛陽。在隋朝的時候,洛陽興洛倉、回洛倉、含嘉倉等等遍布,其規模遠過於長安的太倉。
原來隋唐的皇帝這麼做,都為了吃飽飯。
※從中原小國到960萬疆土,這幾個朝代對中國疆域貢獻巨大
※三個「字」摞一起念什麼?35個疊字考驗你的漢字水平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