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黏黏糊糊的濕,纏纏綿綿難除

黏黏糊糊的濕,纏纏綿綿難除

本刊記者:毛舒婷

受訪專家:周福生(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脾胃病學家,全國名老中醫,廣東省名中醫)

一到春雨季節,「濕氣」來襲,許多人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但「濕氣」究竟是什麼,其果真罪大惡極嗎?

濕,適則潤養,過則為病

古代先民體察自然,歷經歲月更迭、季節變化,總結出「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是萬物生長的條件。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天人同氣」,六氣也常用於描述人體之狀態,如《黃帝內經?素問》曰:「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

簡意是,六氣不僅無害,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還起著重要作用。而「濕」能潤養人體,正如春雨滋潤土地,萌生春芽。如果沒有濕,人就會變得乾巴巴。

但另一方面,如果六氣出現偏倚,則會成為致病因素,成為「六淫」。

仍以「濕」為例,《素問》中又曰:「濕勝則地泥。」意為,春雨若連綿幾周甚至幾月,久不見太陽,則道路泥濘,植物纖細柔弱,反而長不好。濕氣過甚表現在機體,則會阻遏氣機,氣機上通下達不暢,人體最大的感受就是濕重如裹——像穿了一件沒晒乾的濕衣服,渾身不對勁。

可見,「濕氣」人皆有之,適則潤養氣機,過則致病,應加以祛除。

濕性重濁,病勢纏綿難去

濕氣來源不外乎兩種。一是環境中的濕氣,如南方地區普遍全年潮濕,回南天、梅雨天時,更是濕氣重重,此時,濕邪易從外侵襲人體,稱之為外感濕邪;二是人體自產的濕氣,當體內水液運化障礙時,便會濕邪內生。

六淫中,大概「濕」最困擾人,中醫也說「千寒易去,一濕難除」。這跟濕邪的特點不無關係。

首先,環境之濕難以杜絕。日常生活中,環境之濕隨處可見,完全杜絕幾乎不可能,這便給濕邪襲體帶來非常多的可趁之機。特別是在體質虛弱或免疫力低下時,濕邪更易致病,此即所謂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氣必虛」。

其次,濕邪癥狀變幻無常。濕氣襲體,癥狀往往不拘一格,可表現在局部組織器官,也可累及全身。古代醫家曾描述雲「濕性黏膩,如油入面」,意思是,像油倒入麵粉中那樣黏黏糊糊的狀態,基本上就是濕邪所致了。

常見癥狀如下:頭身困重,精神不振;食慾不佳,睡眠不足;皮膚易出油、長痘痘;帶下、淋濁;大便黏膩,難以擦凈,易沾馬桶,水沖難去。

再次,濕證多陰柔纏綿。「濕」還是優秀的潛伏者,不像「水」那樣來勢洶洶,比如傾盆大雨一陣而過,雖然地面被沖刷一通,但地底下可能還是乾燥的,太陽一出,很快就把表面水分蒸發乾了。

而濕就像綿綿細雨,顯得很溫柔,慢慢悠悠把所有水分往地下滲,一層一層地潤濕土地,正如古詩所言「天街小雨潤如酥」。但要完全晒乾,可不是三五天的工夫能搞定的。因此,濕邪致病,往往起病緩慢,病程長,不易速愈。

最後,濕邪易狼狽為奸。濕邪甚少單打獨鬥,總愛抱團作戰,比如濕氣遇寒則為寒濕,遇熱則為濕熱,遇風則為風濕。有濕氣的加持,其他邪氣的威力會大大增長。

比如寒濕和濕熱,在南方的冬夏表現最為明顯,冬天寒冷入骨,夏天如同蒸桑拿;相同溫度下,在北方乾燥的環境中,人體感覺則要好受得多。

又如風濕,常病在關節經絡,病情往往也是遷延難愈。

濕不濕,看舌頭最直觀

中醫認為,正常的舌象為「淡紅舌,薄白苔」,即舌體靈活柔軟,顏色淡紅,大小適中;舌苔色白,薄薄一層,乾濕適中。

當體質出現偏頗時,舌體和舌苔即會發生變化。如濕氣入體,舌象上可總結成兩個關鍵詞:胖和膩。

胖。指舌體胖,舌體兩側邊緣可見齒痕。主要是脾虛不能運化水濕,以致舌體胖大,邊緣受牙齒壓迫。主脾虛和濕盛。

膩。指舌苔顆粒細膩緻密,刮揩難以去除,且舌苔表面有一層油膩狀黏液,或舌面濕漉漉、滑溜溜的,可有口中發甜的感覺。主濕濁內蘊。(編輯:楊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