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傅抱石談寫生:一定要注意數稿間透視關係的一致性

傅抱石談寫生:一定要注意數稿間透視關係的一致性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傅抱石(1904~1965)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現代畫家,「新山水畫」代表畫家他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領「江蘇國畫工作團」開始了二萬三千里的旅行寫生,並由此推動了新山水畫在二十世紀中期的發展。對他來說,此行的最大收穫就是確立了這樣的觀點——「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

傅抱石 返布拉格途中雨景 設色紙本 鏡心 27.5×47cm

1961年6月到9月,傅抱石先後到長春、吉林、延邊、長白山、哈爾濱、鏡泊湖、瀋陽、撫順、鞍山、大連,然後渡海由青島回到北京。

傅抱石自歐洲寫生至東北寫生的過程,其意義已經超出了藝術自身的範圍。如果說歐洲寫生表達的是一種新鮮的感受,那麼二萬三千里和東北寫生則是一種主觀的探索,是把已有的知識滲透到新鮮的感受之中,使那經過幾十年磨練的筆墨適時的在新的景緻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2,《妙法蓮華經》

3,《楞嚴經》

4,《心經》

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1,《般若心經》

2,《妙法蓮華經》

3,《楞嚴經》

4,《心經》

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每到一處山水取景,必然有很多景物使你感到新鮮,激起創作的熱情。這時就需要進行必要的記錄,速寫其形象,如果結構複雜,某些重要部分還要重點加以結構上的記錄和特寫。這種速寫不求形式上完整,而求詳細記錄,特別對於工程建築物,必須解構清楚,透視正確,每次外出寫生,這方面的工作量是很大的。

傅抱石《西湖月夜》46×35.5cm 1962年作

1,《般若心經》

2,《妙法蓮華經》

3,《楞嚴經》

4,《心經》

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1,《般若心經》

2,《妙法蓮華經》

3,《楞嚴經》

4,《心經》

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傅抱石《峨眉煙雲》27×37cm 1960年作

1,《般若心經》

2,《妙法蓮華經》

3,《楞嚴經》

4,《心經》

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1,《般若心經》

2,《妙法蓮華經》

3,《楞嚴經》

4,《心經》

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在速寫記錄時,由於場面大,幅面寬,包括的內容多,可以採用分別記錄的方法。但必須注意的是整理時一定要注意數稿間透視關係的一致性,不允許將幾幅透視度完全不同的建築物硬拼湊在一起。在不少山水畫寫生稿中往往發現山、樹是俯視的,也就是說,作者是從上面向下畫的,透視的視點較高。而所畫山中的亭子卻是仰視的,是從下向上畫的。亭子是點景的建築物,如果山樹都是俯視的,亭子必須是俯視的,或者用平視的透視關係去處理,這樣就不會有一種危亭欲倒的不舒服感覺,影響畫面的空間表現和意境的刻畫。

傅抱石東歐寫生(速寫) 1957年作

傅抱石《古文化城克羅什》

38.6×48.5cm 1957年作

1,《般若心經》

2,《妙法蓮華經》

3,《楞嚴經》

4,《心經》

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1,《般若心經》

2,《妙法蓮華經》

3,《楞嚴經》

4,《心經》

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宋代沈括說:「李成畫山上亭館及樓塔之類,皆仰畫飛檐,其說以為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屋檐間見其榱桷。此論非也。大抵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見一重山,豈可重重悉見?兼不應見其溪谷間事。又如屋舍,亦不應見其中庭及後院中事。若人在東立,則山西便合是遠景;人在西立,則山東卻合是遠景。似此如何成畫?李君蓋不知以大觀小之法,其間折高、折遠,自有妙理,豈在掀屋角也!」

傅抱石 東歐寫生(速寫) 1957年作

傅抱石《TATRA山最高峰》

112×67cm 1957年作

1,《般若心經》

2,《妙法蓮華經》

3,《楞嚴經》

4,《心經》

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1,《般若心經》

2,《妙法蓮華經》

3,《楞嚴經》

4,《心經》

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三遠法」就是透視學中所說的仰視、平視和俯視。對現在學畫者來說,這是極普通的常識。但早在11世紀,我國的畫家就提出了這樣的理論是很了不起的。中國山水畫空間的創造有中國自己獨特的方法,當在其他課題中闡述。我們在記錄速寫時,只要求不忽視透視的因素,要在一張畫面上保持其透視關係的一致性。通常情況下,速寫水壩、高層建築和複雜的建築群,處理透視時盡量避免運用成角透視,在平行線處理時不用消失點。因為中國山水畫的空間表現,常著重宇宙大空間的表現,一座房屋或一群建築物,所佔空間極有限,在畫面上常不作計較。當畫里上、中、下都有建築物時,常以主要建築物為主,其空間背景保持透視變化的一致性,其他次要建築物的透視變化與建築物保持一致性,或者畫面的上、中、下建築都同時統一用平視的方法去處理,不能用焦點透視消失在一個消失點上的方法去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世界 的精彩文章:

中國畫之「四王」與「四僧」的較量
書畫,讓你更懂美更愛美

TAG:美術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