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構建地域學術文化共同體

構建地域學術文化共同體

7月13—14日,「2019年徽學·蜀學·湘學高層論壇」在合肥舉行。來自海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餘位專家,圍繞地域學術文化的交流與研究,地域學術與傳統中國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論壇邀請了關注浙學、濂學、洛學、關學、閩學及永嘉學派、常州學派、江南文化、齊魯文化等研究的學者,共同為地域學術文化發展把脈。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吳光介紹,在中央文史研究館的主持下,全國31個省市區都編纂出版了《地域文化通覽》分卷。隨著四川、安徽等地組織了大規模的地域文化學術研討會,蜀學、湘學、關學、浙學、徽學等交流研討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地域文化研究》等研究期刊也逐漸興起。

與會學者表示,地域學術文化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均得到了迅猛發展。未來,應加強各地學術文化之間的聯繫與互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構建中國地域學術文化共同體。吳光表示,在歷史上,浙學與徽學、蜀學、閩學、湖湘學、江右學、齊魯學、黔學、吳學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傳統社會中集大成者,必定是集百家之長,不斷汲取其他地域文化研究者長處的。」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肖永明認為,不同地域學術文化研究者的交流互鑒,一方面可以減弱因情感因素和視野局限而產生的偏頗,使研究最終得出更為公允的結論;另一方面,也能讓研究者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整體脈絡中把握研究對象,避免因過於關注細節而忽略本質問題。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教授徐道彬說,中國傳統文化與地域學術文化之間的關係,正如「月印萬川」一般,在不同的地域分散為不同的文化色彩。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浙學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張宏敏表示,當下,地域學術文化研究要在比較、借鑒中開展互動研究。在比較研究的視域中,才能凸顯各地域學術文化的特色和共性,以便更好地融入中華地域學術文化共同體。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彭華認為,在進行地域學術文化研究時,要注重挖掘新資料,引進新思想。

張宏敏提出,為更進一步推動地域學術文化研究,首先,研究者要釐清地域學術文化的來龍去脈、內涵和外延。其次,各地域學術文化研究機構間要摒棄地方本位觀念,相互合作、精誠團結,並在這一過程中開展錯位研究以求做出自己的學術特色。比如可就「長江文化」「黃河文化」「大運河文化」「海洋文化」等專題,合作開展一些多省份、多單位、多學科集中參與的綜合性科研課題。再次,要搭建學術平台,加大地域學術文化研究中青年人才隊伍的培養與建設。

安徽大學黨委書記、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院長李仁群表示,地域學術文化研究應在全球化背景下,主動開展不同文化領域的交流互動,研究國家區域發展戰略。

會議由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聯合主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多國專家看好上合組織未來前景
維特根斯坦:非同尋常的思想家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