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建立完善的人工智慧治理體系

建立完善的人工智慧治理體系

人工智慧在為人類的生產組織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變革的同時,也將在經濟結構、社會秩序、道德倫理等方面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人工智慧治理體系,引導人工智慧健康有序發展,成為當下學界廣泛關注的議題。

引發社會治理變革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正在重塑現實社會,帶來社會治理領域的新變革。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成崗表示,人工智慧既是社會治理的工具,又是社會治理的對象。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及廣泛應用將帶來新的社會治理、法律規範及倫理規約問題。

在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劉剛看來,人工智慧內含的技術和社會雙重屬性及其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除了就業、數據隱私和倫理道德問題,演算法歧視問題也將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演算法是基於已有數據的機器學習系統,但由於已有的數據是人類行為的結果,其本身就可能包含著歧視。因而,演算法給出的決策依據同樣包含著偏見。」劉剛還談到,掌握數據和信息優勢的平台,有可能利用壟斷地位,對消費者和客戶實施隱藏信息和價格歧視。對此,研究者應做好前瞻性研究。

山東社會科學院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文認為,人工智慧能夠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智能化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人工智慧可以有效破解信息孤島難題,促進決策科學化;可以統籌分配各類政務資源,促進服務高效化;可以有效提升監管體系效率,促進監管精準化。

技術創新促進規範發展

近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專業委員會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慧》(以下簡稱《治理原則》),為我國人工智慧治理提供了框架與行動指南。對此,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表示,需要從倫理、政策、法律三個層面推動《治理原則》落地。高奇琦認為,《治理原則》提出的八條原則需在社會公眾廣泛參與下進一步細化為可供操作的倫理規範,在人工智慧的演進過程中不斷進行調整,進而逐步上升為政策制度。在此基礎上,通過政府、企業、高校、社會團體乃至公眾的參與互動,最終推動人工智慧法律出台。

張成崗表示,從落實角度來看,《治理原則》缺少對於公眾參與的設計,需要加強引導社會公眾關注人工智慧安全、參與人工智慧風險治理。一是促進公眾適應智能社會和接受智能機器,二是加強智能教育與引導工作轉型,三是樹立與智能機器共存的意識。同時,他還提到,人工智慧治理必須重視解決智能風險、智能偏見與智能失權問題,避免技術失控、決策失當、公眾社會治理積極性下降等問題的出現。

張文認為,建立完善的人工智慧治理體系,首先,要對人工智慧形成理性認知。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應以符合人類價值觀和倫理道德為前提。其次,開展人工智慧治理體系建設應具備超前性。應加強前瞻性預防,明確人工智慧技術研發應用的合理邊界,切實防範利用人工智慧進行非法活動。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教授陳凡建議:一方面,要對人工智慧進行技術評估,在考慮人工智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考慮其可能導致的難以逆轉的社會、環境後果;另一方面,可通過道德嵌入和外在的法律規範進行約束性引導。

劉剛談到,在發展中規範和規範中發展是未來人工智慧治理機制的核心。一方面要避免過度干預以致阻礙人工智慧科技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根據發展中的具體問題進行相機治理,做出積極防範。「規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絕不能因噎廢食,阻礙技術進步。解決人工智慧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從根本上仍然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因此,應將其看作推動技術不斷進步的機遇。」劉剛說。

推動人工智慧領域國際合作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先發優勢正在加速形成。

在張成崗看來,我國的治理現代化模式將人放在首位,從社會中具體的人的角度,形成社會共識和有效的溝通、變革機制,為人工智慧時代的社會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鑒的中國道路和中國方案。

高奇琦對此表達了相似的看法。他談到,一方面,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國需要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發聲,爭取發展利益;另一方面,中國應積极參与人工智慧國際準則制定,搶佔通用人工智慧發展先機。

張文建議,應大力推動人工智慧領域國際合作。通過強化國家間的交流協作,在全球範圍內共同構築人工智慧風險監控和管理體系,降低人工智慧潛在風險,確保人工智慧的安全、可靠、可控。

「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深層次合作與協調還面臨挑戰,從全球化視角重新思考人工智慧的全球治理十分必要。」陳凡提出,首先,要多渠道、多方式推動重大國際共性問題解決,共同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的倫理道德、隱私保護以及安全風險等共性挑戰,形成國際合作框架。其次,跨國數據流的快速發展是人工智慧進步的直接驅動力,但不同國家和地區數據監管體系的差異限制了數據流的發展。因此,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全球治理機制的創新和尋求合作的可能性成為全球人工智慧治理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面。最後,要強化主權國家之間的合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模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芥子園畫傳》的西行簡史
孫國東: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法學轉向」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