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名句典故詳解: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名句的誕生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1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2。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完全讀懂名句
1.三山:在南京市西南長江南岸,山有三峰,故名三山。2.白鷺洲:原在南京市西大江中,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洲已與江岸相連。
鳳凰台上曾經有鳳凰翔集,如今鳳凰飛走了,只剩下這座空台,長江兀自東流。吳宮中的花草都已埋沒在荒幽的小徑里,東晉時的一些顯貴達人如今也成了累累荒墳。三座山峰依然聳立在青天外,白鷺洲橫在長江中,江水被分割成兩道水流,太陽總是容易被浮雲所遮蔽,使我看不見長安,真令人發愁。
名句的故事
這首詩大約在天寶六年,一次李白游金陵所作的。對於此詩有個出名的故事:據說在此之前,李白曾游黃鶴樓,見到崔顥黃鶴樓詩,於是擱筆讚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及後登鳳凰台而題此詩,即欲與崔詩一較高下。這個故事還有些根據,因為李白這首詩確實是模仿崔詩而寫成,全詩不論是謀篇布局都很相似。姑且看一看崔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寫的雖然是思鄉的舊題材,但是前四句熔傳說與現實為一爐,不著痕迹,氣勢渾為一體,又製造出「寂寥」的景象,與後面的思鄉之情相互輝映,真是精彩萬分,也難怪李白要嘆「眼前有景道不得」了。
鳳凰台故址在南京市南風台山上,《景定建康志》有記載:「鳳凰台……宋元嘉十六年,陵王見三異數集於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附翼而群集,時謂之鳳,乃置鳳凰里,起台于山,因以為名。」如同黃鶴樓傳說本有黃鶴,鳳凰台亦有鳳凰,就憑著這個相應的主題,才流傳這個有趣的故事,後人也才有這二首美詩得以欣賞。
然而崔詩寫於開元盛世,李詩卻作於安史之亂前,當時玄宗昏庸,小人當政,大唐危機日益顯露,太白雖身處江湖,但心懸魏闕,他登台遠眺,西望長安,心裡所想的不再是自己的懷才不遇,而是更重要的國家民族的未來,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了。借著這個機會,他抒發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懷抱,詩末的二句,浮雲指的就是當道的小人,受蔽之日正是當朝昏聵的皇帝,小人當道,蒙蔽了皇帝,遮蔽了長安,怎能不令人感到憤恨悲愁?
歷久彌新說名句
崔顥詩的佳處,就在於詩文前四句一氣呵成,於文字雖多有重複,卻一點也不感覺到累贅,反而讓人發出巧奪天工、無所改易的讚歎。這樣的詩句只能由一人寫出,黃鶴樓也就這麼一座,鳳凰台的傳說故事又不如黃鶴樓精彩,所以先寫先贏,後來的人也只能望詩興嘆了。
但是李白豈是省油的燈?相對於崔詩來說,他的詩雖然沒有渾然一氣的優勢,卻道出了滄海桑田的感慨和小人當道的悲哀。而頸聯的部分,考慮到當時四周的景物及種種因素,對仗亦稱工穩,是可與崔詩相頡頏的。至於對仗工穩,倒有個故事值得一提。
在初唐時,武則天一度稱帝。當時有徐敬業等人計劃討伐,駱賓王也在其列,還寫了一篇《討武曌檄》,文章氣勢磅礴,一針見血,武則天看完氣個半死,但也十分佩服他的文采。不久後,徐敬業的軍隊被武則天擊敗,他也被部下殺死,駱賓王逃掉了,下落不明。後來有位名叫宋之問的詩人被貶官到會稽,中途遊覽靈隱寺時,見到此地建築宏偉,環境清幽,風景秀麗,不禁詩興大發,低聲吟道:「鷲嶺郁苕嶢,龍宮隱寂寥。」他吟著吟著,卻怎麼也接不出下句,這時一位老態龍鐘的和尚向前親切地詢問:「施主深夜不寐,是不是有什麼心事?」於是宋之問道出了他的難處,並把頭兩句詩告訴了和尚。和尚沉思了一會兒,便說:「何不續『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聽完後,當即拜謝:「老方丈的詩造詣真深,晚輩好佩服!」和尚謙虛幾句,便蹣跚而去。
於是宋之問當場吟完了這首《靈隱寺》詩:「鷲嶺郁苕嶢,龍宮隱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橋。」到了第二天,宋之問還在品味老和尚續的句子,不僅對仗工穩完美,樓對門、滄海日對浙江潮,又接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他遂決定拜那位和尚為師。於是宋之問向僧人詢問和尚的下落,僧人卻回答他老和尚已經雲遊四海去了。宋之問進一步問道:「他是什麼人呢?」僧人回答:「他便是當年詩歌妙絕一時的駱賓王。」宋之問聽後,惋惜地頻頻點頭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