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天寒地凍50天行軍4000餘里,福康安不愧為一代名將

天寒地凍50天行軍4000餘里,福康安不愧為一代名將

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初一日(1791年12月25日),遠在西北的青海西寧,有一支100多人的清軍馳馬急行,向西藏進軍。時值隆冬,大雪紛飛,別說是在清代,就是現在想要在如此惡劣的天氣中翻越喜馬拉雅山,也是一件十分困難而危險的事情。那麼,這些人有什麼緊急的軍務,非要這個時候出發呢?

這些人頗有來頭,是乾隆帝欽點為援救西藏而派出的一支隊伍,為首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將福康安。這個時候的福康安可謂春風得意,時任協辦大學士、兩廣總督,年37歲。

廓爾喀入侵西藏,福康安臨危受命

從乾隆五十三年起,廓爾喀(今尼泊爾)已兩次入侵中國西藏。廓爾喀是喜馬拉雅山南的一個小國,其民彪悍善戰。當時它的鄰國印度已全部淪為英國殖民地,廓爾喀之所以有如此的膽量挑戰大清,背後正是有英國人撐腰,他們為廓爾喀軍隊提供先進武器和技術,覬覦西藏。

廓爾喀前兩次入侵西藏均大敗藏軍,佔領了班禪駐地日喀則以及後藏地區,駐藏大臣擔心怕事,丟棄西藏,欲攜達賴、班禪逃往青海。

戰報到達京城後,乾隆大怒,指責廓爾喀「喪心病狂,一至於此」,決心發兵遠征,收復後藏。上諭說:

「衛藏為歷輩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駐錫之所。康熙、雍正年間兩次用兵,俾的安輯。予臨御後復加振興,豈因小丑頻年侵擾,即可置之不顧。且此時不痛加懲創,安知賊匪佔據後藏之後,不浸尋以次蠶食前藏。」

乾隆五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乾隆帝上諭召兩廣總督、協辦大學士、一等嘉勇公福康安入京,面授方略,授其為統率大兵進攻廓爾喀的將軍。後又為崇其品級,封為大將軍。又任猛將二等超勇公海蘭察和成都將軍奎林為參贊大臣。

福康安風雪援西藏

在當時交通極不方便的條件下,大軍進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行軍、運糧、沿途設置台站,事務繁雜。經過長途跋涉,內地已經有幾千官兵入藏,但卻沒有一個稱職的統帥。前線士兵無人指揮,隊伍散亂,戰鬥不力,無法收復失地。乾隆召見了福康安以後,馬上讓他離京赴藏。

擺在面前的難題是:前線軍情緊急、無人指揮,福康安如何在隆冬季節儘快入藏?而且乾隆帝下了死命令,必須在40天內由成都、或由西寧到達拉薩。

當時的進藏路線只有兩條,一條從成都經打箭爐、巴塘、理塘入藏,一條從青海西寧南行入藏(即今青藏鐵路所經)。前一條路較為平坦,但有5000餘里,後一條路雖僅有4000多里,但「青海大道,並無人煙,缺乏馬草,難以趲行」。

乾隆得知這一狀況後,非常擔心。下諭說:「若青海一路實有難行之勢,由福康安等熟籌,當即改道由四川入藏,不可勉強。」但福康安為了實現乾隆帝速赴西藏、收復領土的諭旨,仍然選擇了路程較短而苦難甚多的青海路線入藏。

福康安挑選了精壯百餘人,親自率領從青海西寧南行,開始了隆冬季節赴援西藏的壯舉。一行人等,騎馬前進,每人以三馬換乘,口糧鍋帳、草料以及燒飯用的柴薪俱用駱駝運載,各項準備極為寬裕。行走數日,「地勢漸高,山上厚存積雪,甚覺崎嶇,並有川嵐瘴氣,早晚行走,每致頭暈氣喘。」

福康安在路上於十二月初九曾發一奏摺往北京,此後,愈行愈遠竟未發報。乾隆帝甚為關念,憂心忡忡,他在北京與大臣談及此次行軍時口述此詩:

然以隆冬行,草枯雪過膝。

未免跋涉艱,兼之山氣逼。

先是有煩言,胥恐行難必。

予亦為之慮,率無安晨夕。

而福康安等一路披星戴月,每天寅初(約凌晨三點)啟程,至戌刻(夜裡八點)駐歇,每天休息時間僅為七八個小時,「一日所行道路,較之喇嘛番子人等行走兩日路程,尚屬有餘。」

十二月十六日行至瑪楚克,因攜帶物品太多,馬匹疲乏,駱駝行走遲緩,索性將柴薪減去,駱駝全部留作後隊,以便輕裝速行。十二月二十四日,過黃河、長江的發源地星宿海,「數百里內,溪澗交錯,泉水甚多,亂世縱橫,與冰坎相間層積,馬足傾滑行走維艱。」

二十八日,過巴顏喀拉山,「地勢極高,瘴氣最大……人行寸步即喘,頭目眩暈,肌膚浮腫,冬間冷瘴,較之夏間尤甚」。福康安一行路線大體上沿著今天的青藏鐵路。路上,福康安先因受寒得病,後又感染瘴疾,困頓疲乏,因而在木魯烏蘇河停歇兩天。

乾隆五十七年正月初二日,福康安到達多倫巴圖爾,該地已為西藏界。達賴派員攜帶牛羊食物在此迎候。但進入藏界,道路依然難行,連遇風雪,氣候更冷,一路上無柴草可燒,唯撿馬糞作炊,馬匹疲乏,倒斃累累,幸好拉薩派人迎接,方得換馬前進。

過了喀拉烏蘇,地勢稍平。氣候也轉暖,正月二十日福康安抵達拉薩。此次行軍,共計50天路程4000餘里,已超過乾隆到達拉薩的限期10天。這次赴西藏冒雪沖寒,長途撥涉,為行軍歷史上所罕見,也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

收復西藏

抵達拉薩不久,福康安便調兵遣將,經過戰鬥,收復了聶拉木、濟嚨等後藏地區。為了給廓爾喀以嚴厲的打擊,清軍攀登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福康安和海蘭察各領一路,連續擊潰敵軍,深入廓爾喀境七百餘里,據離都城僅數十里。

眼看大功即將告成,廓爾喀卻提出乞降。此時的清軍其實也是強弩之末,傷亡慘重,乾隆也意識到斷難再進,更難攻克都城征服廓爾喀全國。因此乾隆下諭,允其「降順」,令福康安即向廓爾喀國王傳旨,「赦其前罪,准令納表進貢,悔罪投誠」,並命福康安立即撤兵回到內地。

隨即,乾隆封賞有功將士,授福康安為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加錫一等輕車都尉,晉二等公海蘭察為一等公,其餘人員晉職陞官。乾隆五十八年正月初,廓爾喀使者抵京,呈進表文貢物。乾隆帝賜宴,並封拉特納巴都爾為廓爾喀國王。此後200多年裡,兩國邊界安寧,和好無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沒有對手、沒有挑戰,在自我陶醉中乾隆親手撕下了盛世的帷幕
此軍閥主政貴州三年,治理地方獨樹一幟,雖上不了檯面卻很得民心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