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夏末主李現:大國博弈之下,無奈掉隊二十四史

西夏末主李現:大國博弈之下,無奈掉隊二十四史

在十世紀到十三世紀中葉這個期間,在東亞的版圖上可謂是群雄紛爭,把視角固定到中國西北第二階梯到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區,會發現這裡有一個特殊的政權。從唐朝形成割據勢力,慢慢演變成無法忽視的少數民族政權。這就是由党項人建立的西夏,從唐朝一直撐到歐亞大陸霸主的崛起,西夏的消失有多無奈,其末主李現想必是體會最深的那個人。

西夏末主李現:大國博弈之下,無奈掉隊二十四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西夏


定難軍

西夏是党項人建立的政權,而党項人屬於羌人的一個支系。而羌人給人印象最深的時代應該是在上一個大亂之世——魏晉南北朝,畢竟五胡亂華他們是主角之一。而唐末以及隨後的五代十國他們有一次登上歷史舞台,並扮演重要角色。

唐朝時,生活在西北的党項人,因吐蕃的強大而尋求唐帝國的保護。從此一直生活在唐朝的勢力範圍內,基本上也算安分守己。可唐末的黃巢起義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得到唐王朝的承認,其首領拓跋思恭(姓是不是很熟悉)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夏州節度使),後又被賜予當時的國姓「李姓」,可謂正式走入節度使俱樂部,這也是當時除了皇帝之外,最牛職位,某種程度上說帝位有所不如。

李思恭在創業的過程中就去世了,定難軍將要選舉新任一把手。按照常理應該都是李思恭的兒子來繼任,但其子早逝,其孫年幼。故只能按照第二種權力交替的方式——兄終弟及,公元八九五年,李思恭弟李思諫掌握定難軍大權。

李思諫以及定難軍是當時難得的比較聽皇帝指揮的割據勢力,所以深得皇帝信任。而李思諫這種聽話隨著時間來看是以定難軍的利益為準的,從朱溫篡唐就能看出,李思諫及定難軍當即表示臣服。可在臣服的第二年,李思諫也走到生命的盡頭了。

當李思諫死時,其兄李思恭的孫子李彝昌也長大了,定難軍的權力進行回歸,故李彝昌成為第三任領導者。李思諫時中國已經開啟五代十國,李家在此時間段,皆以中原王朝為主,每次都能擺在臣子的位置,所以他們一直延續到下一次統一大勢來臨。

西夏末主李現:大國博弈之下,無奈掉隊二十四史

定難軍


不做人質,兩面逢源

李家佔據夏州一直傳位到第九任領導人李繼捧,這年已經是公元九八二年,宋已經統一中原和南方,而李家這時早已作為大宋的臣子在夏州統治下多年。雖然到李繼捧時,李家成為臣子,可是實際卻是夏州實際的王。這一點讓天生就對武將神經敏感的趙宋皇帝趙光義不放心,於是讓李繼捧帶著整個李氏宗族到京師去生活,而夏州這塊李家地盤收歸中央所有,但在北宋實際執行方案時,卻出現了問題。

問題源於李繼捧族弟李繼遷,在宋中央政府派人去接收地盤時,他使計出逃,並幹了兩件最重要的事:第一就是收服党項其他勢力,整合党項優質資源。第二就是以當時北宋最大強敵遼國為主,取得其政治軍事力量保護。通過這兩步,李繼遷達到了可以不用聽宋王朝話的目的,進而形成獨立的割據勢力。

李繼遷的反抗可以視作李家的第二次創業,並且取得不錯的成果。但在沒有來得及鞏固成果之前,李繼遷就病逝了。公元一零零四年,李繼遷兒子李德明繼續帶著党項人前進。

李德明在西夏政權發展史上可謂是關鍵人物,他不但鞏固其父的創業成果,還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讓西夏實力更加雄厚。

李德明在觀察那個時代的局勢以及自身情況,作出對外政策的調整,那就是把「奉遼抗宋」調整為「一臣侍二主」,簡單意思就是同時認遼國和北宋為老大。李德明利用遼與宋的特殊關係與本身的軍事實力,不斷與遼宋周旋,以獲得最大利益。

但當西夏政權得到全面鞏固發展後,李德明卻不能再享受勝利的果實了。公元一零三二年,李德明去世,其子李元昊接手到一份完整強盛家業。

西夏末主李現:大國博弈之下,無奈掉隊二十四史

李明德


不可忽視的角色

從一零三二年開始接手家族事業,到一零三八年稱帝,李元昊用了差不多六年的時間來準備通往帝位之路。一零三八年,李元昊在一切準備妥當之後,單方面宣布稱帝,他是西夏第一個皇帝。李元昊雖然稱帝了,但後面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不知道他是否預料到。首先就是北宋政府根本不承認,直接導致宋夏關係破裂,戰火又在西北邊境燃起。

宋夏關係不和諧時,李元昊在與遼的關係也沒有處理好,所以遼二話不說直接十萬大軍渡過黃河。雖然這次李元昊因為「天時地利與人和」,取得勝利,但是證明了一個殘酷事實,就是西夏若想生存,必須與遼和宋保持友好關係。

經過這次事情之後,李元昊積極主動調整對宋遼的關係。至此,西夏與遼和北宋繼續以並立格局存在。

帶領西夏進入新紀元的李元昊,最後的下場也是悲慘的。公元一零四八年,李元昊被他兒子殺了(特別殘忍),據說這是一場大腦在荷爾蒙指揮下完成的政變行動。李元昊的被殺,也能看出在其最後統治時期的混亂。

西夏末主李現:大國博弈之下,無奈掉隊二十四史

李元昊


沒抗住第六次挨揍

西夏在李元昊死後一直也是相對穩定,最起碼外部並立的格局是穩定的,只不過其他兩個換了而已,從遼、夏和北宋並立到金、夏和南宋並立。可金、夏、宋這種格局也漸漸不穩,只是因為北方草原另一霸主崛起。公元一二零六年,蒙古諸部被成吉思汗所一統,蒙古作為一個統一的政權誕生。而蒙古建立之後的首要目標就是滅掉完顏家族統治的金國,但在滅掉金國之前,要做準備工作。而這準備工作就是剪除作為金朝打手的西夏。

從一二零五年到一二零九年,蒙古大軍三次征伐西夏,三次征伐讓西夏不再以金為主,而是做了蒙古的小弟。西夏因無奈和表忠心調轉槍頭對準曾經主人,與金國打了十多年的戰爭,蒙古用陽謀消耗西夏與金的實力。

十年戰爭基本打光了西夏發展的庫存,國內經濟秩序崩塌,國家實力驟降。就在這樣情況下,因西夏不願在蒙古西征的道路上出份力,再次招來蒙古大軍入侵(第四次),這次最終以西夏找蒙古和談才暫停。

經過蒙古四次入侵的西夏,也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蒙古亡夏之心不死,依附其下沒有好結果。分析之下,西夏又準備重新附金抗蒙。可是剛有這種想法和舉動,又一次無情的被蒙古大軍撲滅。公元一二二四年,蒙古第五次進攻西夏

蒙古五攻西夏,證明西夏是蒙古必須要消滅的目標。於是最後一次滅亡行動在一二二六正式拉開帷幕。這次在蒙古大軍來時,西夏最後一位領導人李現繼位,他見證了蒙古軍是多麼兇殘。

成吉思汗也在這場滅亡夏的戰爭中去世,所以導致蒙古軍隊在進入西夏後,是以一種屠城的方式進行的,西夏的歷史文化在這次入侵種被破壞殆盡,僅銀川一地得以保存。而西夏最後的領導人李現也在投降後被殺,基本蒙古對西夏是一種報復的形式進行攻佔,等於蒙古是想把西夏徹徹底底的從地圖抹去。

西夏末主李現:大國博弈之下,無奈掉隊二十四史

蒙古六次入侵西夏



從唐朝的定難軍到西夏政權的建立,再到蒙古大軍的屠國,党項人一路走來不容易。從五代開始一路保持低姿態,在建立政權後,又要左右逢源。不斷在大國的縫隙下求得生存和發展,也通過這種兩面討好的方式使得西夏獲得實際利益。

西夏末主李現:大國博弈之下,無奈掉隊二十四史

神秘西夏文字

西夏之所以能從遼夏宋並存的格局持續到金夏宋並立的時代,除了西夏的外交政策和軍事實力之外,更多的還是因為遼與宋的關係變化以及後來金與宋的對峙。因為中原王朝與北方政權在戰與和之間維持的相對平衡,西夏才能「左右逢源」。

如果這種平衡不被打破,那麼西夏也許還能延續到下一個路口。可以這種並立格局突然面臨新勢力的崛起,和鼎立三方的衰落。當新勢力要除掉原先格局中最強也是挨著最近的政權時,西夏就是提前被踢出局的。

西夏扛了蒙古五次入侵,但第六次沒有抗住。為什麼西夏抵抗這麼久,首先是因為前期蒙古的戰略是讓西夏和金進行內耗,蒙古從中得利。其次就是蒙古西征牽扯了成吉思汗大部分精力和軍隊。再次就是西夏軍隊戰鬥力還是存在的,而且金國還沒有被滅。最後被滅也是因為成吉思汗在西征之後把注意力放到西夏,而金國這時在與蒙古的對抗中處於守勢,也無法幫助西夏。

西夏雖然滅亡了,但後世並沒有為其編一部正史,這也使得西夏掉隊二十四史。至於西夏為什麼沒有正史,分析之論有很多。但裡面最重要一點就是蒙古軍隊對西夏的盡情破壞,使得西夏能流傳下來的資料特別稀少。還有就是宋之後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作為親手滅亡西夏的蒙古人修史時會不會考慮到了成吉思汗是死在攻夏的過程中,故而有意不為西夏修一部正史,畢竟蒙古軍隊進入西夏後所作所為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

西夏末主李現:大國博弈之下,無奈掉隊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