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今天的「炫耀式消費」,明天可笑的經濟繁榮

今天的「炫耀式消費」,明天可笑的經濟繁榮

看得見,夠不著,高價商品究竟是鼓勵人們不辭辛苦地勞動,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還是削弱了人類的幸福感?2019年6月8日,《經濟學家》雜誌發表文章分析了消費社會中奢侈品對社會的雙重影響:既增加了高收入群體繼續奮鬥的動力,又降低了大眾對自身生活的滿意度。

原文 :《:「炫耀式消費」推動經濟發展嗎?》

編譯 |楊振同

圖片 |網路

每一年,美國人吃完感恩節大宴,一種特別的廣告就會鋪天蓋地地播出來。細節會有變化,但情節不變:一個家庭成員給另一個親人大大的驚喜,送給他一輛豪車,上面裝飾有卡通式的大拱形。家人一擲數十萬金,受禮者也心安理得,毫無愧色。這樣的豪車輕而易舉就能花掉美國一個普通家庭一半的年收入,看廣告的人大多看得起,買不起。然而這種廣告引發的嫉妒心理能達到一種經濟目的,儘管會使多數人感覺自己更窮。

這種廣告對普羅大眾沒有什麼意義,其主要賣點就是有人欣賞他們自己買不起的東西。如果廣告的效應主要是鼓勵人們想要他們買不起的東西,而不是引導他們購買適合他們需求和口味的東西,那麼,花錢做廣告就有可能使得這個社會整體上更加糟糕。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事實有可能的確如此。在一篇由瑞士、德國和英國的四位學者合寫的一篇即將發表的文章中,作者試圖揭示廣告對社會福利的影響。這幾位研究人員利用30年時間對27個歐洲國家近百萬人進行了抽樣調查,把生活滿意度和整個廣告花費的變化佔GDP的份額進行比較,發現廣告花費和國家福利之間存在一種顯著相反的關係。他們估計,廣告費用翻一番,滿意度就下降3%。

經濟學家索爾斯坦·維布倫於1899年出版的《休閑經濟》一書中,提出了的「炫耀性消費」的概念。他認為,消費不僅僅關乎滿足需求,也用來顯示身份和威望。較之實用的商品,人們更偏愛購買成本高的商品,僅僅是為了使自己和平民百姓隔離開來。

索爾斯坦·維布倫

若不是市場上充斥著這類商品,從名牌包包到銀制餐具,再到含氧能量飲料,這一觀念似乎就是荒謬不稽的。廣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要使商品賦予某些人以地位,那就要有人想買卻買不起。廣告上那熠熠閃光的豪車,裝飾著特大的拱形,這種廣告狂轟濫炸,就抬高了奢侈品品牌的身價,也讓消費大眾感受到他們多麼想買——卻又多麼可望而不可及。

維布倫把富人看作是擁有資本、主要是不勞而獲的遊手好閒之徒,他們從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獲利(故稱之為「有閑階層」)。然而最近數十年來,工作時間很長的美國人的比例大增,在高收入人群中增長最快——對照工作時間減少,收入隨之減少的全球標準,這倒是一個古怪的例外。炫耀性消費引發的心理或許起了作用。在富有的國家,大多數人的基本需求早就得到了滿足。要使工作的人繼續奮鬥,尤其是那些高收入群體繼續奮鬥,就必須有更加讓人饞涎欲滴的消費品和服務,想要,卻夠不著。

欲壑難平,永不滿足,這樣經濟就增長了。然而,這卻是一種可笑的繁榮,靠的是那些對生活永不滿足的人。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6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未來的舞台表演,機器人是否會取代我們?
「低美感社會」的鍋,到底誰來背?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