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漢名士「一龍」:最受《三國演義》詬病者,胸襟成就其實最大

東漢名士「一龍」:最受《三國演義》詬病者,胸襟成就其實最大

東漢末年的名士喜歡起雅號相互吹捧,諸如將諸葛亮和龐統稱作「卧龍鳳雛」,將竇武、劉淑、陳蕃稱作「三君」,把李膺、荀昱、杜密等八人合稱「八俊」,把張儉、岑晊、劉表等八人合稱「八及」,把度尚、張邈、王考等八人合稱「八廚」等等。那麼,東漢末年的名士「一龍」又是什麼人呢?「一龍」雖有個「一」字,但千萬不要以為只有一個人。東漢末年的名士「一龍」,其實是三個人的合稱,他們分別是龍尾管寧、龍腹邴原和龍頭華歆。

東漢名士「一龍」:最受《三國演義》詬病者,胸襟成就其實最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龍尾管寧

管寧,字幼安,東漢北海郡朱虛縣人,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的後代, 十六歲喪父。

為躲避亂世,管寧曾與邴原、王烈等來到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度對他們禮遇有加,但管寧見公孫度時,卻只談儒家經典而不語世事,之後就隱居山谷,講授儒家經義,頗受人們愛戴。

曹操在掌握東漢朝政後,聽聞管寧的名氣,曾以朝廷的名義徵召管寧,但這份詔命被公孫康(公孫度的兒子)截獲並隱瞞起來,管寧因此未能返回中原。

黃初四年,經由華歆舉薦,魏文帝曹丕派使者專門前去遼東徵召管寧。公孫康此時已去世,管寧看到公孫氏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內部出現權力爭鬥,禍亂將起,於是就隨使者回到中原。曹丕詔命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堅持辭讓,沒有接受。

黃初七年,魏明帝曹睿即位,司空陳群上疏舉薦管寧,華歆也表示願意將太尉之職讓給管寧。曹睿沒有同意,而是徵召管寧為光祿勛,並多次安排人到青州去請管寧入京。但管寧自稱自己是草莽之人,一再上疏辭讓。

景初元年,司徒陳矯逝世,司徒一職懸空半年。次年,曹睿問侍中盧毓誰可任司徒,盧毓舉薦管寧,曹睿不用。

正始二年,太僕陶丘一、永寧衛尉孟觀、侍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舉薦管寧,曹芳下詔,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璽」的隆重禮節去聘請管寧,適逢管寧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東漢名士「一龍」:最受《三國演義》詬病者,胸襟成就其實最大

龍腹邴原

邴原,字根矩,東漢北海郡朱虛縣人,十一歲時父親去世,家中貧窮。與管寧一樣,邴原也以節操高尚而著稱於世,初為北海相孔融所舉,後因黃巾起義,與同郡人劉政一起避亂於遼東。

邴原學識淵博且品德高尚,很有號召力,來到遼東不到一年,前來歸附居住的人就有數百家,向邴原求教學問的士人更是絡繹不絕。

而劉政則富於勇略雄氣,遼東太守公孫度對其十分忌憚,準備殺了他,卻被逃脫。公孫度於是逮捕劉政的家人,並通告郡內各縣,有膽敢窩藏劉政者,與劉政同罪。

劉政無處可去,前去投奔邴原。邴原把劉政藏了一個多月後,請太史慈把劉政護送回中原,然後再去遊說公孫度,救出劉政的家人。

數年後,邴原應曹操徵召,返回中原任司空掾。建安十五年,曹操調邴原為丞相征事。在此期間,但凡曹操親自率部出征,常留邴原與張范協助曹丕留守。

曹丕對邴原十分敬重,所以後來就讓接替涼茂出任五官中郎將長史。但邴原大概是嗅到了曹丕與曹植奪嫡的危險氣息,開始閉門自守,不是公家事務絕不出門參與。曹操征討孫權時,邴原隨軍出發,不幸於途中病逝。

東漢名士「一龍」:最受《三國演義》詬病者,胸襟成就其實最大

龍頭華歆

華歆,字子魚,平原郡高唐縣人,早年拜太尉陳球為師。漢靈帝時,華歆被舉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後接受大將軍何進徵召為尚書郎。

漢獻帝興平二年,華歆受命任豫章太守,不久舉郡投降孫策,被孫策奉為上賓。

建安五年,華歆受曹操徵召來到許都,從此成為曹魏臣子,歷任議郎、參司空軍事、尚書、侍中、尚書令、御史大夫、相國、司徒、太尉等職,封博平侯,太和五年十二月去世,享年七十五,謚號「敬」。

在《三國演義》中,華歆被描繪成是一個恬不知恥、助紂為虐、不忠不義的政客,是「一龍」小群體里最受詬病的人,其劣跡主要有:

一、向孫策投降,成為孫策的座上賓,恬不知恥;

二、孫權派華歆出使曹操,華歆卻趁機投靠曹操,不義;

三、奉曹操命令抓捕伏皇后,鳩殺二皇子,助紂為虐;

四、參與逼迫漢獻帝退位,積極支持曹丕代漢自立,不忠。

東漢名士「一龍」:最受《三國演義》詬病者,胸襟成就其實最大

但在正史中,華歆其實是「一龍」這個小群體里成就最大的一位。

龍尾管寧的個人品德確實高尚,然而,他置天下蒼生黎民於不顧,只想著明哲保身,隱居山林,缺乏正義擔當,本質上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小德無虧,大德不足,對天下黎民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管寧能夠被載入史冊,主要是因為他的個人品德,而不是因為他對天下作出了貢獻。

龍腹邴原救助劉政及其家人,出仕協助曹操征戰天下,輔助曹丕留守,說明他起初還是有一定的正義感和擔當精神,但也僅此而已。他後來為了不捲入曹丕與曹植的爭鬥中,閉門自保,實際上與管寧消極避世類似,略顯小家子氣,這也阻礙了他為天下作出更多的貢獻。

而華歆一生先後輔佐過曹操、曹丕和曹睿,在保持自身清正廉潔、品德無虧的基礎上,還能以天下為己任,積極為曹操出謀劃策,勸諫曹丕、曹睿重視文教、勤政愛民等,為結束亂世,天下重歸一統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最終位居三公,備受世人敬重,其胸襟和成就,都遠超管寧和邴原,無愧「龍頭」。

東漢名士「一龍」:最受《三國演義》詬病者,胸襟成就其實最大

大致了解了「一龍」之後,我們再來說說大家所熟悉的歷史典故「管寧割席」。

「管寧割席」的歷史典故,出自南朝文學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說的是管寧和華歆有次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依舊揮動鋤頭,而華歆則高興地拾起金片,但當他看到管寧的神色後,又把金片扔了。另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同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剛好有個穿著華麗的人坐著豪車從門前經過,管寧不聞不問仍然專心讀書,而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於是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根據這個典故,有人認為,管寧比華歆更高尚。但我以為,一直以來,人們可能都誤解了這個典故。

這個典故本質上所體現的是管寧與華歆在人生觀和價值觀上的不同。一個主張出世,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生態度;一個主張入世,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情懷。此正如曹操所言:「人各有志,出處異趣。」沒有誰對誰錯。所以,「管寧割席」的歷史典故,並不能說明管寧比華歆更高尚或更高明。

一個成熟的人,應該能容納他人不同的觀念和看法,而不是固執己見,更不是強制別人認同自己的觀念,全都跟自己一樣。相比於華歆後來推薦管寧接替自己擔任太尉,管寧因為價值觀念不同就與華歆「割席」,難道大家不覺得管寧缺乏容人雅量,胸襟不夠寬大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簡歷史 的精彩文章:

至簡點評:文化不能「缺鈣」
在《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TAG:至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