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必看!國醫大師孫光榮的學術精華

必看!國醫大師孫光榮的學術精華

中醫治療之方葯應該是怎樣的?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國醫大師孫光榮的學術精華吧!

孫光榮認為,中醫治療之方葯應該是「平和」的方葯組合,其有「三忌」

一忌在未固護正氣的前提下施以大熱、大寒、大補、大瀉之劑;

二忌過度滋膩,過度攻伐;

三忌崇貴尚奇,動輒以昂貴難求、不可尋求之奇方怪葯而求奇驗。

所以,「中和組方」,就是在「中和思想」指導下,根據「中和辨證」的結果,採用的不偏不倚、調平燮和的組方用藥方法。

「中和組方」的基本原則

1. 遵經方之旨,不泥經方用藥。

2. 謹守病機,以平為期。

3. 中病即止,不濫伐無過。

4. 從順其宜,病人樂於接受。

「中和」組方的用藥要陰陽結合、動靜結合、升降相應、收散兼融、寒熱共用等。以期在保證用藥安全的前提下,達到藥到病除之目的。

孫光榮組方思路

1. 遵經方之旨,不泥經方之葯。

2. 依功能組成「三聯葯組」,嚴格按君臣佐使結構組方。

3. 「三聯葯組」注重其相須、相使、相畏、相殺;四氣五味、升降浮沉。

4. 葯少量精,注意產地、炮製。

5. 重益氣活血,講究專病專葯。

6. 必要時,用子母方,內外合治。

孫光榮經過大量的臨床探索和實踐,體悟出經方繼承創新之心得,即以治法來定君臣佐使,再依每種治法組成每個「三聯葯組」。根據確定的治則治法,每方可由1~4組構成。必要時,還可根據病症需要,在常用藥組中增減。

下面以生脈散為例說明。

生脈散源自《內外傷辨惑論?卷之中?暑傷胃氣論》。方由人蔘五分、麥門冬五分、五味子七粒組成。

何以謂之「生脈散」,吳昆釋曰:「名曰生脈者,以脈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故名之。」對於方解,原書解釋詳盡,云:「聖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真元氣,非補熱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蔘之甘補氣,麥門冬之苦寒泄熱補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肅燥金,名曰生脈散。」孫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之氣,亦此意也。」

此方之要旨為甘、苦、酸並用,後賢區少章在此方加一味黃芪,組成區氏復方生脈散,即人蔘6g(另燉服),黃芪4.5g,五味子1.5g,麥冬4.5g。原方之上,加一味黃芪,用於陽氣未充,陰血未長,稟賦薄弱,血氣不和者。黃芪味甘,配伍人蔘更能補氣,加強補益之功能,氣足則血充,黃芪又能昇陽舉陷,故陽氣未充,陰血未長者宜。五味子之酸能斂,更能補五臟之氣,麥門冬之苦寒可以泄熱補水,四者共用,配伍要義同,但賦予了新的治療功能,此即為化裁之精義。

孫光榮在此基礎上,結合「三聯組方」思想,進行了新的化裁。

第一個三聯葯組為生曬參10g,生北芪15g,紫丹參10g,具有益氣活血之功;

第二個三聯葯組為麥門冬15g,法半夏6g,廣陳皮6g,具有清熱化痰之功;

第三個三聯葯組為五味子3g,靈磁石10g,生甘草5g,具有斂陰鎮心之功。

全方在區氏復方生脈散基礎上加紫丹參、廣陳皮、法半夏、靈磁石、生甘草,共奏益氣活血、清熱化痰、斂陰鎮心之功能,名之「孫光榮胸痹湯」,主治胸痹病,適用於氣虛胸悶、心悸心煩、汗多口渴、津少痰稠、舌絳苔黃、脈澀等症。

此方得來,源自時方之化裁。雖功用、主治有了全新的內涵,但組方之旨尚未發生本質變化,在生曬參、生北芪的基礎上,加上紫丹參活血,使得血行氣暢;在麥門冬的基礎上,加上廣陳皮、法半夏二藥理氣健脾,重在化痰,配用麥門冬苦寒之性以清化熱痰;在五味子的基礎上,加用靈磁石以重鎮安神,酸以收之,重以鎮之,以斂陰鎮心;加用甘草調和諸葯。組方思路與原方全然一致,然藥物作用導向不一,功用主治自然發生了變化,此類化裁遵原方組方之思想精華,然用藥發生變化,拓展了治療範圍。臨證使用該類方,安全可用,療效確切。

可見,「中和組方」即針對證候,遵經方之旨確立治則、治法,繼而擬出方劑。其組方方法是按照君臣佐使的架構進行組方的,其組方模式是將「三聯葯組」構成「三型組合」來組方。用「三型組合」組方,指導思想就是「中和」;根本目的是「三求」:求穩、求准、求靈;追求「三效」:速效、高效、長效。基本思想是仿經方之意而不拘泥於經方之葯(當然,完全適用於本病證者,可以照搬)。孫光榮繼承經法而基於長期臨床實踐體驗所創造的「三聯葯組」及其「三型組合」的組方用藥模式,是師經方之意而為時方之用,即根據經方組方的宗旨,針對當代病證特點而組方用藥,此即「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

本文轉自「人衛中醫」

選自《國醫大師孫光榮「中和」思想與臨證經驗集萃》,主編薛武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眾生為何應供養三寶
恭迎藥王菩薩聖誕:身中四百四病,但稱我名即得除愈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