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智能手機的屏幕進化和電子媒介的物競天擇

智能手機的屏幕進化和電子媒介的物競天擇

作者 | 高飛 編輯 | 周雅

來源 | 賽博故事(cybergushi)

智能手機的屏幕進化和電子媒介的物競天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按照中國農曆,十二生肖就是一輪。今年是己亥豬年,上一輪的丁亥豬年,智能手機面世了。

新裝備一經亮相,兩個元素讓人眼前一亮:一個是觸控界面,改變了人們操作手機的習慣,由指尖的敲鍵盤變成指肚的滑屏幕,立刻如絲般順滑;另外一個是應用商店,改變了人們使用軟體的習慣,原來的網站下載,變成了商店購買,PC軟體幾年光景就將大位禪讓於手機APP。

還有一個改變更加直觀,就是屏幕尺寸的放大。在iPhone流行之前,手機屏幕的平均尺碼是2.3英寸,iPhone將參數提升到了3.5英寸,足足大了50%還多。

但似乎是雲深不知處,身在此山中,這個改變卻被人忽視了,漠視的人群里甚至包括智能手機的開山鼻祖喬布斯自己。有他的斷言為證, 「沒有人會想買一個更大屏幕的智能手機」。這句話,和IBM的創始人托馬斯·沃森那句,「全世界只需要5台電腦就足夠了」,共同被載入「名人不一定都說警句,還可能說驚句」的史冊中。

>>> 第一次進化:媒介變革,信息刷新

智能手機的屏幕進化和電子媒介的物競天擇

屏幕之變為何如此之重,因為它的每一次進化,還關乎媒介的變遷。消費電子產品常迭代,經典學術思想不過時。

現代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五十年前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做出預言,真正有意義的信息不是媒介上承載的內容,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媒介本身。當媒介改變了傳播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也會隨之而變。這句話不太直觀,我們可以舉個例子,從報紙到電視再到手機,其實就走了這樣一個過程。

比如報紙是需要二次理解的文字媒介,電視是直觀的影像媒介,這兩種媒介傳遞信息的方式不同。影像的電視相比文字的報紙而言,更有娛樂性和傳播力。麥克·盧漢的意思是,報紙和電視這樣的媒介載體,才是傳播的主角,什麼樣的媒介,如同什麼樣的酒瓶,決定了其中裝什麼酒(內容)。

屏幕尺寸的改變,就是手機這個電子媒介的容器,它改變了手機介的屬性。當手機屏幕在2.3寸,甚至1.5寸之下時,手機更像一個聲音媒介,人們使用手機主要是接受和發送「聲音」信息,用說人話來解釋,就是打電話。

簡訊、郵件功能的存在固然為手機增加了一點點些許文字媒介的屬性,但是卻沒有改變聲音媒介的實質。手機不像村裡的廣播站,能夠一對多廣播,手機這種聲音媒介是一對一的。這就註定了當時的功能手機,只是一個通訊工具,無法形成網路效應,這種媒介的傳播力也是有限的。

但是當智能手機將屏幕尺寸提升到3.5寸之後,手機這種媒介的屬性發生了根本變化,它由一個聲音媒介,成了一個更趨近於電視的,更加直觀的影像媒介。

智能手機這個影像媒介,毫無疑問又超越了電視。作為移動通信終端,它既可以接收,又可以發送信息,是電視只有下行信息的單通道媒介遠不能及的。能夠實現一對多傳播的智能手機,通過微博、微信這些新APP,宣告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 第二次進化:是屏大顯臉小,或領先者遲鈍

智能手機的屏幕進化和電子媒介的物競天擇

不過正如開篇所說,即使是智能手機的開創者,也沒能認識到屏幕尺寸會成為媒介變革的驅動力。因此手機屏幕的第二次進化,故事不再由蘋果書寫,亞洲公司引領了風潮,華為公司就是其中重要一員。當然,事後有很多人說,其實大屏幕手機顯臉小,才是亞洲掀起大屏幕手機浪潮的關鍵,才沒人想到是啥媒介傳播論,竊以為是。

不過無論如何,大屏幕手機浪潮開始了。2013年的3月,當時的智能手機新軍華為發布了第一代Mate系列手機,屏幕尺寸達到了驚人的6.1英寸,不僅超過了半年後發布的iPhone 5S(4英寸)屏幕尺寸的50%,甚至也超過了同樣是半年後發布的三星Note3(5.7寸)。

手機屏幕尺寸的變化,不止在視覺上帶來驚人的效果,還帶來了一系列周邊因素,更大的屏幕,讓機身有更大的尺寸,就讓更大的電池空間和更佳的續航能力成為可能,這些硬體因素創造了和蘋果手機完全不同的差異化消費者體驗。消費者不再對iPhone迷信,其實就是從能顯臉小的大屏幕智能手機開始的。

終於,喬布斯過時之後,蘋果公司不再堅守創始人的祖訓,2014年的9月,蘋果的大屏幕手機iPhone 6 Plus(5.5英寸)也對外發布了。時間上看,蘋果落後了競爭對手超過18個月,這在瞬息萬變,由摩爾定律主宰的高科技行業,似乎有一個世紀那麼慢和長。

我們對大屏幕尺寸的推崇,不僅有麥克·盧漢的理論依據,也有市場數據的實際支撐。直播類、短視頻類應用,就是隨著手機屏幕的變化而風生水起的。不妨在這裡整理一下關於移動影音的重要時間節點,2013年可以看作一個分水嶺。重要的APP都是在2013年之後才出現。2013年10月,快手轉型為短視頻社交平台;2015年3月,一直播(前身)和映客接連面世;再次一年,抖音也出現了。大屏幕手機出現之後,「娛樂至死「的後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

正所謂老大和老二吵架,老三餓死了,商業領域往往充斥著這樣的誤傷事件。有網友總結出一系列事件:王老吉PK加多寶,和其正消失了。360PK金山,卡巴斯基消失了。可口可樂PK百事可樂,非常可樂消失了。

在蘋果PK亞洲公司PK大屏幕智能手機時,也誤傷了一個對象,它就是平板電腦。當手機的屏幕不斷擴張,本來擁有更大尺寸的平板電腦成了首當其衝的對象。根據IDC去年公布的數據,全球平板電腦市場連續16個季度下跌,16個季度前,算起來正好是大屏幕手機崛起的時間。6英寸的智能手機,過去四年來侵蝕了8-10英寸的平板電腦的市場空間。

因此回過頭來看,屏幕尺寸的二次進化,其實已經埋下後來智能手機市場格局變化的種子——原來市場老大可能真的忽視消費者的需求,讓第二陣營者可以後來居上。

>>> 第三次進化:兩棲適配,摺疊生態

智能手機的屏幕進化和電子媒介的物競天擇

智能手機的屏幕擴軍仍未結束,但是路徑和傳統迥異,擺在設計師面前的是物理極限。

一方面,我們已經知道了屏幕尺寸的增加,將有可能創造新的媒介形態,和喚起消費者的市場熱情;另外一方面,我們又屏幕的尺寸增加又是有瓶頸的,受制於手持需要的絕對上限,6英寸之上的終端,已經無法適用於移動場景。消費者在耳旁拿個紅磚或許還能理解,非讓他們再舉起一塊大兩號的青瓦就過於為難了,儘管這東西更顯臉小。

思量之下,智能手機廠商將目光共同投向了摺疊屏。

摺疊屏,顧名思義,是通過使用柔性材料,實現屏幕彎曲摺疊的技術,一方面滿足了擴大屏幕尺寸,一方面由於摺疊屏具備伸縮性,這就又解決了手持問題。我一直懷疑,中國古代詩人肯定覺得這個主意早就應該想出來了。需要的時候可以變大,不需要的時候,能摺疊起來放在手裡,這東西不就是扇子么?或許摺疊屏手機的英文不應該叫Foldable Phone,而應該叫Fold Fan(摺扇) Phone。摺疊平手機營銷時,摺扇實在是再好不過的象徵元素。

或許也是由於谷歌等公司,已經嘗試過VR眼鏡地能夠其他擴充視野尺寸而未果,摺疊屏正在成為剩下的唯一解有關,終端廠商對摺疊屏幕信心很足,率先在業內發布了摺疊手機的華為就是課代表。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展望,「兩年內,華為旗艦陣營的手機中,一半會是可摺疊屏形態」,可以說,兩年內一半,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和相當快的成長速度。

但是和之前單純擴張屏幕相比,摺疊屏也帶來了更多的適配複雜性,因為這涉及到了複雜的切換適配問題。

因為一折一疊之間,屏幕的尺寸發生了成倍的變化,再加上屏幕比例不同(摺疊之前的正方形,和摺疊之後的長方形),APP的適配難度幾何級數上升。

如果APP的大小屏幕切換,如iPad/iPhone那樣單純縮放,消費者的體驗一定很糟糕,方形大屏一定會有上下黑邊;再如果不同APP的摺疊顯示方式,完全不同,或者沒規律可循,消費者體驗也一定很糟糕,一個APP一個單獨的操作方式,一定會讓消費者的手眼一起崩潰。

在手游領域,雙形態遊戲角色總是更難玩,在技術領域,雙形態設備總是最難駕馭,這樣的歷史,在為了支持平板/筆記本雙切換的Windows8上,已經演習過一次。如同兩棲動物在水上和陸地,是完全不同的生存法則。

因此,雖然屏幕的摺疊只需很小的力氣,但是要實現完整流暢的應用體驗,卻需要整個軟硬體生態的協作,一來需要業界共同想一想,什麼設計體驗最合理,二來大家如果能統一設計理念,每個APP的消費者使用成本都會降低。

作為摺疊屏幕手機的先行者,華為看到了這個痛點。於是,智能手機的設計者,成了摺疊屏生態的組織者。

7月中,華為把阿里巴巴、百度、攜程、金山WPS等等在內的數十家互聯網應用開發者請到家中,討論摺疊屏UX(用戶體驗),具體話題涉及摺疊屏特點及設計挑戰、摺疊屏基礎體驗及設計要求、界面布局設計和界面信息架構設計,以求優化摺疊屏手機的APP體驗,尋求摺疊屏APP設計的共識。

當然,APP開發者們也認同生態共建的思路。一位與會者在朋友圈這樣總結參會感受:「今天來華為北研所參加摺疊屏UX設計規範研討會,基本互聯網大公司的設計師都來了……華為做事還是很認真的,探討摺疊屏幕做全新的設計和交互……適配未來估計會成為摺疊屏的核心競爭力」。

智能手機的屏幕進化和電子媒介的物競天擇

智能手機的屏幕進化和電子媒介的物競天擇

如若麥克·盧漢理論所斷,摺疊屏幕的變化,或許又將創造一次媒介革命。此情此景,智能手機從業者似乎無法躺在既有路徑里安睡了,更何況多數人並沒有蘋果的18個月可以任意揮霍。

電子郵件讓Blackberry黑莓手機大放異彩,iOS/安卓手機又促成了微信對QQ的社交平台替代。每一次媒介換代,也是新一輪APP,甚至手機媒介本身的催生、迭代抑或洗牌過程。

疾風知勁草,摺疊屏的到來,讓電子媒介又迎來一輪物競天擇。大概是搞不好「Fold Fan」,就很難「Find Fans」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行者 的精彩文章:

為何多所大學與頂級富豪聯合推進AI技術控制研究?
科學家如何利用實時數據幫助漁民避免捕撈瀕危動物?

TAG:科技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