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孩子最不喜歡家長說這5句話,你還在說嗎?
31日,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機構發布《青少年藍皮書》。
根據調研,整理出孩子最不喜歡家長的話,有下面5句。
1.快去學習/快寫作業
表妹兒子末末7歲,上小學二年級。
放學回來,表妹第一次話就是:「快去寫作業,別墨跡了。」
末末疲憊不堪,頂了一句:「媽媽,你能不能別催我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想想也是,我們成年人,上了一天班,拖著疲憊的身體到家。
剛想坐一會兒,領導發來信息:
「快把明天的報告寫好發給我」
「趕快把今天沒完成的項目計劃案,發來。」
你是什麼心態?是不是也很窩火呢?
催孩子的潛在心理是:「你不自覺,沒有時間規劃,非得我催你,提醒你」。
這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聰明的家長,不會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而是想方設法提高孩子學習興趣,讓孩子自動自發,愛上學習。
想起尹建莉老師的教子方法。
圓圓有一天,忘記寫作業。
她出了三個方案:
晚點睡,補上作業;
第二天早點起,寫好作業;
不寫,跟老師說忘了。
圓圓權衡利弊,選擇了第一種方法,從那以後,再也沒玩忘記。
孩子也希望給老師留下好印象,父母一直催,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不催,我就不寫。讓孩子錯誤以為,學習是大人的事。
父母不催孩子學習,讓他自主選擇學習時間,並自己承擔沒完成作業的後果,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
2.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別人
不得不說,很多孩子心裡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的痛。
《我是演說家》里,有個孩子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你看看夢寒每次考100」
「你看看佳怡,鋼琴都過十級了」
「就連你小姨家的子墨,英語比賽都得了一等獎。」
當父母說出「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時,潛台詞是「別人家的孩子比你強,比你好。」
看起來想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實際上是在否定自己的孩子。
你希望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時,孩子也希望自己變得更好。
他也在努力學習,迎頭趕上。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做父母的要鼓勵孩子,要為孩子取得一點進步,感到自豪。
而不是一味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打擊自己的孩子。
3.不許看手機/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遊戲
你是不是經常對孩子說:「不許看手機」、「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遊戲」這些話?
我們做父母的,喜歡利用自己的權威,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是頤指氣使、居高臨下的。
當父母說「不許」時,父母已經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上帝視角,給孩子下的是命令,切不容孩子反駁。
此時的孩子,已經處在了父母不平等的位置,父母尊重孩子了嗎?
這是上級對下級下達的命令,這樣的孩子會服從嗎,她會感到自由和快樂嗎?
將心比心,如果有人經常對你說這不許,那不準的,你心裡會不會想:憑什麼聽你的,你的話是聖旨嗎?
聰明的父母,會本著尊重孩子的前提,注意對孩子說話的語氣。
不會一直用否定詞,而是說,可以,再加上一些要求。
「可以玩手機,但八點前要把作業寫好」
「可以和小朋友出去玩,但要注意安全,幾點要回來」
這樣既給了孩子愛,又讓孩子心裡有規則意識。
父母給孩子真正的愛,是帶有規則的愛;父母給孩子的規則,是帶有愛的規則。
4.真沒用/笨
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說你笨,聽起來好像是為你好,希望你有上進心,變得優秀。
可是,一直被否定的孩子,在碰壁中真的會變笨。
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一條大魚放進有許多小魚的水池裡,大魚餓了就游上去捕小魚,小魚逃不了。
過了一段時間,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大魚,再放進水池裡。
開始,當小魚在瓶子外面游來游去,大魚就迎上去咬,但每次都撞在瓶壁上。
慢慢地,大魚的衝撞越來越少。
最後,大魚完全絕望了,放棄了捕魚。
當科學家取走了玻璃瓶,備受打擊的大魚沉到水底,無論多少小魚在它身邊,它都不再張嘴。
因為孩子的認知,來自父母,總說孩子笨,孩子就會懷疑,並因此喪失信心,真的會越來越笨。
家長不斷否定孩子,將孩子一步步推向「越來越笨」的境地。
5.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當父母說「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時,又是一棒子打死。
可能孩子是有玩過頭的時候,可父母說「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實際上是在翻舊賬。
老賬新賬一起算。
還有類似的話有:「你總是遲到」
「你老是玩瘋了」
「你又考這麼差」
「總是」、「老是」、「又」,是在給孩子的行為定性,讓孩子全盤否定了自己。
這樣不但起不到督促改進的作用,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同時,孩子還會覺得父母心胸狹隘,已經過去的事,又舊事重提,抓著小辮子不放。
父母可以用這些語氣說:
「你這次是不是忘記還有作業沒寫啊,下次要記得哦」
「你早上是不是沒睡好,以後記得早點睡哦,這樣睡眠充足,早睡早起沒問題」
父母以委婉提醒的語氣,加上對孩子信任的態度,會讓孩子自我反省,然後改進。
你的否定、打擊話里有刺,會傷了孩子的心。
你的鼓勵、欣賞,像一股春風,孩子聽了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