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百戰的滿洲八旗武將多隆阿,民間建多公祠紀念他
7月16日我寫了文章《滿洲最後勇士,湘軍中唯一的滿洲將領,對太平天國十戰十勝》,寫的是我們滿洲勇士塔齊布。看留言,大家反響很大,很多人提出還應該寫多隆阿和金順,那我們就一步一步來寫,今天就來說我們滿洲八旗的武將多隆阿。
為什麼說塔齊布是滿洲勇士,而多隆阿寫是滿洲八旗武將。在清朝的時候,寫什麼都可以,因為多隆阿就是隸屬滿洲正白旗。但新中國,經過專家鑒定,原來長期同一戰壕里戰鬥的戰友都分別屬於不同民族,滿洲八旗的人士很多都被甄別為滿洲——通古斯語族的其他民族,多隆阿被確定達斡爾族,就是跟末代皇后婉容一個民族一個旗。
多隆阿(1817年12月20日—1864年5月18日),姓氏呼爾拉特氏。新巴爾虎正藍旗中也有此姓氏,蒙古人中亦有此姓氏。多隆阿之名因有漢字龍的音,所以歷史上漢族文人將他與同治中興時期湘軍第一名將鮑超齊名而過之,有多龍鮑虎之譽。也有作「北多南超」(南超即鮑超)之譽。
多隆阿是滿語名,(滿語:???????,轉寫:Dorongga),歷史有重名的。如我們2017年7月11日發的文章《英那河畔訪多隆阿後人》,記錄也是一位在抗擊太平天國中戰死的多隆阿,但那位多隆阿姓氏是舒穆祿氏,是在文學上見長,為滿族文人中之博學者。
多隆阿從小就苦練騎射,立志報效大清,16歲披甲當兵。他跟塔齊布不同,他沒有投奔湘軍,而是在八旗體制內參戰。他是參與阻止太平天國北伐的戰爭中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
他是在戰爭中成長,在戰爭中發展。
上次說的塔齊布,他的功績是在咸豐年間。多隆阿則要晚一些,主要功績在同治年間。晚清,可謂是內憂外患的多事之秋。而同治年間,各方出來很多名將,太平天國、苗族起義、回民起義等相繼被平定,此時西方列強也對大清刮目相看,未有進犯。加上洋務運動,西方化經濟工廠建立,經濟繁榮,因此後人稱這段時間為「同治中興」。
當然,史學界在分功和分責任的時候,非常明確,慈禧作為大領導,以及滿洲各位大臣,分功的時候,都退居幕後,功勞全部歸漢臣。要說到責任,則把髒水全潑給大領導慈禧。
要說同治中興,多隆阿可謂功不可沒。多隆阿從1853年(咸豐三年)起先後與太平軍,捻軍、回軍和李、藍叛軍作戰,大小上百仗,歷戰豫、晉、直、魯、鄂、贛、皖、陝八省。
多隆阿有勇有謀,論勇,多隆阿每戰都能親自督陣,身先士卒,自己帶頭衝鋒在前。
論謀,多隆阿精通兵法,活學活用,將兵法中的偷營、火攻、毒攻、反間、誘敵入伏等成功應用。在布陣指揮方面,比較注意正面迎敵和側翼包抄,善於使用機動兵力,往往能夠在最關鍵的時間和地點將其投入戰鬥。
多隆阿的戰績主要分兩個部分,一是對太平軍,捻軍作戰,另一個是對西北的回軍作戰。
過去都是有意在說成績的時候,只說漢將,在太平軍作戰,只提湘軍等團練,而不提曾格林沁、塔齊布、多隆阿等八旗將領。諸不知,當時對太平軍的作戰,多隆阿是與湘軍第一名將鮑超是齊名的。
提起對回軍戰爭,一般只提左宗棠,諸不知,多隆阿平定陝甘回亂第一次高潮,使得回軍退入甘肅。這是他一生里最大功績。當地漢人在許多地方都建有多公祠,當地漢人間爭相傳唱民間歌謠歌頌多隆阿的豐功功績。
在所謂的回亂中,漢人死亡人數達到了兩千萬人,回民們的傷亡人數也在五百萬人左右。因陝甘人口密度遠沒有江南地區大,從死亡人口看,其慘烈程度不次於太平天國。
歷史上稱陝甘回亂,我們上歷史課的時候說是回民起義,現在網路文章又開始用陝甘回亂,而且把回軍作為負面的殘暴的一方去描寫。
我認為要客觀地看待這問題。要明確幾點,
一、回軍和太平軍不同,太平軍是違法成立的,成立的目的就是要推翻當時大清合法政府,是反叛性質。而回軍不同。7月6日我們就發過文章《大清為何敢跟西方一樣,許可人民持有武器,甚至組織武裝團練?》,清朝的時候是許可建立民間武裝自衛的。回民是外來以經商為主的民族,他們也需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所以也是許可建立自己民間武裝,所以開始的回民武裝是合法的,是出於自衛的考慮,並無反叛自立的意思。
二、大清帝國與傳統的中原封建王朝不同,傳統封建王朝主要只是漢地,基本沒有大的民族問題。而大清帝國是把多民族多地區組織起來的。大清統治者比較善於解決民族問題,所以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只用滿缺和蒙缺,不用漢缺,就是只用滿蒙官員,而不用漢族官吏,這也是為了更好地尊重各民族不同的利益。
晚清,漢族官吏地位上升,一些民族地區也開始使用漢族官吏。陝甘地區,在傳統的中原封建王朝期間,就是邊疆地區,民族眾多。到晚清,因為中原漢族人口暴漲,除了一部分逃難到滿蒙地區外,還有一部分移民到陝甘等西北,他們的進入無疑和原來當地少數民族出現利益衝突。
而陝甘地區任命很多漢族官吏,過去封建傳統教育的漢族官吏,都有盲目自大的大漢族主義,認為中華以外的四夷都是野蠻民族,歧視少數民族。漢族地方政府不尊重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在大量回漢之間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中偏袒漢族,歧視回族,甚至語言侮辱回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回軍發動對漢族的報復行動,也是漢族官吏長期欺壓引發的。而清政府在處理蒙古地區還比較講民族政策,即使發生蒙古和漢民衝突,也能平衡雙方利益。但在西北地區,我個人感覺晚清政府也有問題,因為過多的依靠漢族官吏,在處理西北事件的時候,也未分清漢回之間長期矛盾,只是派軍隊打壓,治標不能不治本,已經與大清朝早期中期派滿蒙官吏平衡回漢不同民族利益,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就多隆阿來說,作為軍人就是平息暴亂,恢復和平,民族之間的矛盾不應由其負責。在他平息回軍暴亂後,在與雲南人藍大順農民起義作戰中,被流彈擊傷,因為戰爭前線不能及時取出子彈,最後於1864年(同治三年)5月18日傷重不治而亡。死後贈太子太保,予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入祀京師昭忠祠,謚忠勇。
多隆阿有獨生子雙全,多隆阿卒于軍營後,清帝嘉其忠藎,授雙全為一等侍衛(執掌宮廷宿衛和隨扈皇帝的官員),襲一等男爵。但雙親是大孝子,服侍母親,不願為官。其後裔分居于海峽兩岸。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原創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