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努爾哈赤採取的措施,暫時緩和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

努爾哈赤採取的措施,暫時緩和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

因此,努爾哈赤繼牛錄電田之後,又頒布「計丁授田」,進一步從法律上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這標誌著我國東北地區滿洲社會封建製取代了奴隸制。成由於阿哈猛烈反對奴隸主的野查奴役而大批逃亡,努爾哈赤頒布汗諭,命令阿哈必須「以主為父」,「不萌賊盜好詐凶暴之念」,以免被主人責罵拷打;同時,又懲辦了一些殘酷慮待阿哈的奴隸主,不許主人任意殺害阿哈。這對促進滿族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重用以官努爾哈赤進駐遼陽之後,便開始大量任用漢官。

他下令「釋遼陽獄中官民,查的住者。復其原。設游擊人員、都司二員。委之以事」。努爾哈赤深知,沒有漢族地主階級代表人物的支持。汗、貝物是很難在遼東站穩腳跟的。努爾哈赤曾專門召集漢官對他們說:「爾等之國人,可信者,不可靠者,爾等知之矣。努爾哈赤多次宜布。對盡忠效費的漢官。要破格提升。要「賞財」,要「貨以功,給與為官」,要使他們「終身享受」,面且功臣的子孫可以世代承襲祖、父的自職。原明撫游擊李水芳。初升三等副將,從征遼陽後晉三等總兵。

這些措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金軍進入遼東初期,不少明朝官、將、生員降順新君,獻計獻策,告密送信、征賦稅,遷民分地,查點丁口,追捕逃人,對現固後金的統治起了相當大的作用。鑒於各貝勒的勢力強大和難以挑選合適的子,努爾哈赤於天命七年(1622)三月宣布今後要實行「八和顧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並採取了一些措施,逐步為這一制度的完全實行創造條件努爾哈赤採取的這些措施,暫時緩和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但自天命八年(明天啟三年,1623)以後,年邁的努爾哈赤也犯下了一系列錯誤。

後金天命八年六月,努爾哈赤聽說復州的漢民人數增加,並且暗地裡接受明朝「派來之姦細和札付」,當即派遣了2萬大軍,前去鎮壓,把男人全部殺光,子女和牲畜全部帶回。天命九年正月,努爾哈赤遣派大批八放官兵,大範圍查量漢民糧谷,凡每人有谷不及五金斗的,定為「無谷之人」,諭令八旗官兵「應將無谷之人視為仇敵」,發現其「閑行乞食」,立即「捕之送來」。他還命令八旗貝勒和總兵官以下備御以上官將,帶領士卒,各去自己轄屬的村莊,「區別」漢民,凡系抗金者,一律處死。各將令,「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馬斬殺」。

時有遼民幾盡被殺光之說,滿漢關係極度惡化。努爾哈赤還在十月初三的「汗諭」中,命將勞動者全部編隸汗、貝勒的拖克常(庄),每庄13丁、7牛,耕地100響,80垧庄丁「自身食用」,20垧做「官賦」。這樣一來,原來「計丁投田」的漢民,失去了「民戶」的身份,淪落為奴僕性質的「庄丁」,人身奴役加重,剩削更為厲害天命八年以後,努爾哈赤放棄了大量任用漢官的正確政策,轉而採取了疏遠的態度。當努爾哈赤決定派兵屠殺復州兵民時,漢官「撫順額駙」李永芳諫阻。

努爾哈赤大發雷霆,革去他的總兵官職,捕其子來審訊,後雖復官,但也不似過去那樣信任和重用他了。這樣一來,漢官人人自危,加劇了遼東的動亂。努爾哈赤晚年犯下的這些錯誤,嚴重地破壞了江東生產。這一「田人富谷,澤人富鮮,山人富材,海人富貨」的富饒地區,竟弄得人丁銳減,田園荒,百業凋敝,社會混亂,甚至出現了「人相食」的悲修現象。後金統治者給遼東地區漢族人民捆上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追的繩索,激起遼東漢民的反抗。努爾哈赤在遼東漢人反抗和女真奴隸、農奴不滿的背景下、仍然率軍進攻寧遠。

在寧遠之役中,他遇上了他生平最強勁的對手袁崇煥。寧遠戰敗,飲恨而終努爾哈赤之死親征寧廣寧失陷之後。明廷派天啟帝的老師、大學士孫承宗為遼東經略。孫承宗整頓部伍,巡察邊務,進行積極的防禦,任用袁崇煥修築寧遠城。但是孫承宗是東林黨的領抽,與以大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水火不容,雖然身為帝師、大學土,但還是在黨爭中受到排擠,辭官回京。接任孫承宗任遼東經略的是閱黨黨羽高第。天命十年即天啟五年(1625),努爾哈赤決定遷都瀋陽,但到貝勒請臣反對。天命汗力主遷都瀋陽,同時責備諸臣目光短淺,沒有雄心壯志。

他說:「瀋陽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鼻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鮮,可由清河路以進;且與渾河、蘇克蘇滸河之上流,伐木順流下,以之治宮室、為薪,不可勝用也;時而出獵,山近獸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朕等此熟矣,汝等寧不計及耶!」於是、諸貝勒、大臣一致回答說,「此言誠然」,遂定議遷都瀋陽,深人迎接汗之福晉和皇子、將建州地區入丁移駐遼東。從此以後,瀋陽第一次在中國歷史上成為都城。清朝遷都北京以後,瀋陽被作為溶都遷都瀋陽後,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的經營、遼河地區的經濟與社會得到了全面的開發與發展。此時的努爾哈赤並未止步,他野心勃勃,發管要奪取全國政權。

他曾說:「南京、北京、汴京本非一人所居之地、乃女真、大漢人輪流居住之地。」努爾哈赤一直保持著超人的自信,他68歲的時候,決定再次御駕親征帝當努爾哈赤連克廣寧(今江寧北鎮)、義州(今遼寧義縣)等40餘座城堡,並企圖奪占遼西和山海關的時候,明廷面對後金的凌厲攻勢,束手無策。遼東經略王在晉主張守山海關,以衛京師(今北京)。而寧前兵備金事袁崇煥則認為,若保關內,必守關外;若保關外、必守寧遠。他的主張,得到前往山海關視察的明朝兵部尚書孫承宗的支持。不久、明廷任用孫承宗取代王在置。孫承宗命袁崇煥與副總兵滿桂領兵萬餘駐防寧遠。

袁崇煥抓緊築城。乘明軍易帥和匆忙撤軍之機,天命十ー年(1626)正月十四日、68歲的努爾哈赤率領諸貝勒,親統八就勁旅6萬人,號稱20萬大軍,征討明國,發動了明金之間的第四次大決戰正月十六日,後金軍隊抵達東昌堡,十七日渡過遼河,「於曠野布兵,南至海岸,北越廣寧大路,前後絡繹,首尾莫測,旌旗劍戟如林」。這時,身任兵部尚書、遼東經略要職的閹黨黨羽高第,嚴令從錦州、右電衛、大凌河、小凌河、杏山、松山、塔山等城撤防,盡驅電兵居民入關,焚燒房舍,遺棄米粟10餘萬石,搞得錦州等城兵民「死亡載途,哭聲震野,民怨而軍益不振」。

因此,後金兵未遇任何抵抗,「如入無人之境」,二十三日即抵達寧遠城郊。努爾哈赤率領軍隊在離寧遠城5里的地方安營,將寧遠重重包圍在寧遠處於危急時刻,遼東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麒卻擁兵山海關不數。寧遠城只有明兵1萬餘人,弧零零地懸在關外,與外界所有的聯繫金的是都已經中斷。崇換決寧古建。以守與州力心建立的寧防線豎不可收。成了後定採取堅壁清野之策組織軍民共同守城。他在將士面前刺血為書,以表守城決心並派大將滿桂,副將左軸、宋梅,參將祖大壽分守各城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身孤旅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的這種戰略思想原則,顯然是可取的

TAG:一身孤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