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繡球菌之後,竹蓀成為火鍋屆「顏王」
1
從宮廷御宴到餐桌常菜
身材纖細,膚白勝雪,自有一股輕靈脫俗之氣,配上一條鏤空白裙,更顯高雅。她就是「菌中皇后」——竹蓀。
跟常吃的平菇、香菇、杏鮑菇等相比,很多人對竹蓀不太了解。竹蓀是一種食用真菌,常見並可供食用的有4種:長裙竹蓀、短裙竹蓀、棘托竹蓀和紅托竹蓀。
她的形狀略似網狀干蛇皮,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菌柄,菌柄頂端有一圍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因此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名字好聽也名副其實。
過去,竹蓀長在深山老林,多野生在竹類的腐竹根上。古時候竹蓀更是叫人難覓芳蹤,價格貴如黃金,只有在帝王御宴上才能見到。
靠天然採集竹蓀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如今,通過「室內」和「竹林」兩種人工栽培方式,竹蓀才逐漸出現在大眾餐桌上。
2
「醜小鴨」變身「白天鵝」
A
「破殼而出」
每年6~9月為竹蓀的集中生長期,竹蓀一般在雨後2~3天內大量生長,會在一天當中的早上5~7點破土而出。
竹蓀剛剛長出地面的時候是一個圓球形狀,球狀物是竹蓀胚體,被叫做「竹蓀蛋」。
在陽光充足、氣溫高的情況下,只需10分鐘左右,她就「破殼而出」,最後長成一根圓柱的形狀,然後打開菌裙。名副其實的「醜小鴨變成白天鵝」,堪比曇花一現。
B
「爭分奪秒」
竹蓀的採摘需要把握時間,2~3天內必須立即採收,否則就會腐爛。採摘竹蓀,要在蕾絲傘還沒打開就採摘下來,菌絲的生長速度極快,放到筐里的竹蓀不久就會打開蕾絲傘。
採收回來的新鮮竹蓀,需立刻除去菌蓋菌托,避免黑色的孢子膠質污染竹蓀整體。
C
「烘、凍、泡、烹」
烘:新鮮採摘回來的竹蓀,用蒸汽鍋爐產生的熱風進行烘烤。
凍:烘乾後直接0度冷庫儲存,鎖住竹蓀最純天然的鮮味。
泡:竹蓀的泡發是關鍵,可以用淡鹽水泡發20分鐘左右,中間換2至3遍水,用鹽水將竹蓀上的雜質去除。
烹:泡好後的竹蓀可清蒸、涼拌、爆炒、煲湯、涮火鍋。她的包容性非常強,不管和什麼食材搭,都能錦上添花。
另外,竹蓀的根部小圓圈和菌蓋部分會殘留比較多菌液,氣味較大,所以在烹煮前,要把這兩個地方去掉。
3
竹蓀怎麼吃
竹蓀營養豐富,滋味鮮美,自古就名列「四珍」之首;她能夠保護肝臟,減少腹壁脂肪的積存,有俗稱「刮油」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竹蓀中含有能抑制腫瘤的成分。
竹蓀的吃法,在各地也有比較大的區別。
沿海的福建廣東地區,喜歡用竹蓀煲湯。比如竹蓀排骨湯,竹蓀雞湯,冬筍竹蓀湯等,就算跟燉料一起燉很久,竹蓀依然能保持自己的鮮脆。
北京有一款「瓤竹蓀」的菜,是將冬菇、冬筍、胡蘿蔔等切成細絲,入炒鍋加調料煸炒成素餡,填入竹蓀內,經蒸制,用水澱粉將原汁湯勾濃,澆在竹蓀上。
上海的「雙菇竹蓀」是以蘑菇、冬菇為配料,燒制而成,鮮香滑嫩;安徽有一道「口蘑竹蓀湯」,高級筵席多用竹蓀作湯菜;有的地方也用竹蓀與紫菜相配做湯。
而在愛吃火鍋的西南地區,竹蓀常用來涮火鍋。
4
竹蓀涮火鍋,好吃到上癮
竹蓀火鍋為四川火鍋中的創新品種,它以竹蓀為主料,配以多種鮮味輔料,其中,竹蓀鵝涮鍋是以白鵝和竹蓀為主要原料,以其它菌類為輔的湯鍋形式,這種吃法在苗族地區流傳甚廣。
其吃法也是頗有講究的,先喝湯,後吃竹蓀,之後是鵝肉,再涮蔬菜,最後是吃燴面,這便是吃竹蓀鵝鍋的五步法。
竹蓀作為涮鍋食材時,嫩中帶脆,是火鍋中必備的菜品之一。
基本涮1分鐘就可以吃了,吸滿火鍋湯汁的竹蓀,所有纖維都飽滿起來,蘸下喜歡的蘸醬,看似軟綿,吃在嘴裡卻嘎吱脆,讓人越吃越上癮。
其中,竹蓀蝦滑這道涮菜受到食客偏愛。用竹蓀包裹蝦滑,彈脆的蝦滑配上脆嫩的竹蓀,放在牛油鍋涮,吃到嘴裡,回味無窮。
5
慧眼識「竹蓀」
面對魚龍混雜的市場,我們該如何挑選出上等竹蓀呢?
01
看顏色
顏色偏黃的竹蓀是自然烘烤而成的;顏色過白的可能是用硫磺熏過的劣質竹蓀,而且正常竹蓀菌裙的顏色比菌桿略黃,如果熏硫的話,菌裙菌桿的顏色是一致的。
02
聞氣味
正常的竹蓀干品聞起來有股特有的芳香氣味,而熏硫的竹蓀聞起來有一股刺鼻的酸味。
03
看外形
挑選竹蓀時應選朵大肉厚,朵小肉薄的多為「營養不良」型。選購時盡量挑選形狀完整、菌裙擺較長且色澤金黃的品種。
經過幾十年的沉浮,菌類火鍋如今又有了回春的苗頭,它因符合養生理念和獨特的清淡味型,被越來越多的女性顧客青睞,繼繡球菌之後,竹蓀成為火鍋界「顏王」,你的店裡上了嗎?
統籌|岩岩
編輯丨田果
視覺丨李青超 馬亞丹
法律顧問丨李欣華
火鍋餐見原創出品,轉載請聯繫授權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