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兔子,在古代有什麼深意?

兔子,在古代有什麼深意?

明 陶成 《蟾宮月兔圖》

「金烏西墜,玉兔東升」形容日落月出。

神話傳說中太陽中有三足烏鴉,故以金烏稱呼太陽;

月宮中有搗葯的仙兔,所以用玉兔稱呼月亮。

傳說月宮中有一隻潔白如玉的兔子,它整天拿著玉杵,跪在地上搗葯,如果誰能夠吃上它的藥丸,就可以長生不老。

傳說久了,許多文人的詩文中都以玉兔代指月亮。

玉兔自然也就成了可以代表月亮的神仙,人們在拜月時也要拜玉兔。

《梧桐雙兔圖軸》局部

古人認為,兔子是一種能夠給人們帶來吉祥的瑞獸。

因為野生兔子多為褐色、黃褐色,屬於遺傳變異的純白色兔子在古代並不多見,所以古人發現了這種潔白如玉的兔子,要獻給帝王。

《漢書》記載:建平元年、元和三年、永康元年,地方百姓曾三次捕獲白兔,獻給皇帝。

《瑞應圖》記載:「赤兔大瑞,白兔中瑞。」

說明白兔屬於次於赤兔的中瑞,真正屬於大瑞的赤兔,自古以來是鮮見的。

《明史》記載:「(嘉靖)四十一年春三月辛卯,白兔生子,吏部請告廟,(嘉靖帝)許之,群臣表賀。」

一隻白兔產崽,竟然舉國歡慶,在今天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清沈銓《雙兔》局部1738年

人們對兔子最初的印象是「狡」和「脫」。

「狡兔三窟」形容兔子極其狡猾;

「動若脫兔」表示兔子奔跑的速度極快。

「逸」字面上看為「走兔」,兔子「走(奔跑)」的速度比馬要快,可以達到每小時七十多公里,難怪古人用「逸」字表示飛奔的意思。

清 沈銓《鷹捕兔》局部

兔子長耳闊鼻,短尾長齒,模樣十分滑稽。

皮毛柔軟,惹人憐愛,無論是安卧還是跳躍,都會給人一種歡喜的感覺。

古代有很多詠兔和借兔喻人的詩歌,表達了人們對兔子的喜愛。

漢樂府詩《古艷歌》:「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描寫一個被拋棄的婦人,猶如那孤苦無助,在四野流浪的白兔,讓人不禁哀憐。

明 陶成《菊竹山兔》局部

唐代宮廷詩人王建《宮詞一百首》中有一首描寫白兔的詩歌:

新秋白兔大於拳,紅耳霜毛趁草眠。

天子不教人射擊,玉鞭遮到馬蹄前。

初秋時節,一隻小白兔正安靜地在草叢中睡覺,正在圍獵的代宗皇帝李豫發現後,一時間殺心頓無,憐愛之情頓起,遠遠地小心翼翼欣賞著白兔靜美的睡態。

元代學者袁桷[jué] 在《舟中雜詠》中寫道:

家奴拾枯草,走兔來相親。

生來不識兔,卻立驚其神。

行人笑彼拙,歸來如頻呻。

乃知特幸脫,未信吾奴仁。

袁桷的一個家奴大概自幼很少出門,在野外拾草時,一隻小兔子跑過來和他親近,竟然被嚇了一跳,惹來路人嘲笑。

詩中也讓人感受到,野生動物與人類撒嬌那質樸可愛的一面。

明陶成《玉兔圖》

漢代以前,人們由於缺乏對兔子的了解,認為兔子只有雌性,沒有雄性。

《論衡》說:「兔舐雄毛而孕,及其生子,從口中吐出。」

舐毛而孕,聽來可笑。

晉代《博物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

看看月亮就懷孕很離譜,嘴裡吐子就更加離譜了。

「吐子吐子」,叫來叫去就成了「兔子」。

漢樂府詩歌《木蘭辭》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人們開始對兔子的雌雄,有了初步較為科學的鑒別方法。

馬晉 《雙兔圖》

我國大規模馴養野兔在東漢時期。

《後漢書》記載:著名的跋扈將軍梁冀在洛陽城西修建了一個縱橫十餘里的園林,以養兔為主,名為兔苑。

自此人們才開始對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

古人飼養兔子最初僅僅是為了祭祀、狩獵和賞玩。

伴隨飼養規模逐漸加大後,開始食用、藥用、制筆和製作衣帽,形成了食用兔、毛用兔、寵物兔三大類。

兔子自古以來可謂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兔子不吃窩邊草」俗語給人類的啟示是:

我們要從兔子身上學會保護自然、善待生存環境的樸素道理,維護生態的持久平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問世間,對愛情最堅貞的是什麼動物?
從唐末到五代,最值得注意的繪畫是《韓熙載夜宴圖卷》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