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清不滿朝鮮幫明朝,出兵攻下朝鮮後,讓朝鮮做了什麼恥辱事

滿清不滿朝鮮幫明朝,出兵攻下朝鮮後,讓朝鮮做了什麼恥辱事

明末時期,日趨強大的後金,對明朝政權產生了極大的威脅,他們肆無忌憚地侵犯邊境,屢次挑起邊關衝突。忍無可忍的明神宗朱翊鈞,決定予以痛擊。他調集明朝10萬精銳部隊,分四路大軍直撲後金,意圖一舉殲之。但精明的努爾哈赤抱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原則,採取各個擊破的方法,在短短一周之內,就讓明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當時的明軍並非孤軍作戰,還拉上了一個盟友,那就是藩屬國朝鮮。朝鮮也夠仗義,非常爽快地從政治和軍事上予以了大力協助。畢竟在1592年,日本人豐臣秀吉悍然入侵朝鮮時,明軍可是提著腦袋,在名將遼東總兵李如松的率領下,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力挽狂瀾,奪回了李氏朝鮮政權,打得豐臣秀吉落荒而逃。

但是,戰爭不僅僅看義氣。儘管朝鮮方面竭盡全力,但還是沒能止住氣數已盡的大明王朝的頹勢,一場慘敗下來,朝鮮軍隊全軍覆沒。

不過,這場戰役恰恰給後金政權提了一個醒,讓滿人明白,朝鮮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於是,努爾哈赤死後的第二年,皇太極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派遣阿敏率3萬鐵騎,發兵朝鮮。

經過3個月的戰爭,徹底打趴了仁祖李倧,迫使其簽訂了《江都和約》。朝鮮歷史上稱這場戰爭為「丁卯胡亂」。

但李倧對錶面強大的明朝仍抱有幻想。阿敏前腳剛走,他後腳就又投入了明朝的懷抱。

1636年,後金政權改國號為「清」。皇太極以朝鮮「屢敗盟誓,助明害我」為由,率領10萬清軍再次入侵朝鮮。皇太極這次是抱著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準備徹底解決朝鮮問題,好騰出手來專心對付明朝。因此,戰爭進行得十分激烈和迅猛,在短短的12天後,清軍就兵抵朝鮮王都漢陽城。

此時的漢陽城內「上下惶惶,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驚駭之餘,李倧也只好將王室成員藏匿避難,自己率文武大臣及前來勤王的軍隊,撤退至南漢山城的一個堅固堡壘中,同時火速派出使臣向皇太極請求談判。

清軍沒有理會李倧的請求,繼續揮師追擊,將李倧等人圍困在漢城山長達45天之久。無可奈何的李倧,只得答應皇太極的要求,出城投降。

受降儀式設在皇太極駐蹕的三田渡。李倧率百官脫去官府,徒步前往,向皇太極三跪九叩,奉清朝為正朔,甘願成為清朝藩屬。並送質子兩人入清朝,皇太極由此赦免了李倧。

這場戰役,朝鮮史稱「丙子虜亂」,書寫了朝鮮歷史上極為尷尬的一頁。

其後,在清朝的授意下,李氏朝鮮為表忠心,決定在三田渡建碑造閣,以歌頌皇太極的功績。但這一想法,遭到了朝鮮上下的一致反對,工程修建一直處於半停工的狀態,「守直無人,材瓦鐵物及其它所用諸具,積在曠野無人之地」。

朝鮮所有的大臣都將此事視作「國恥」,甚至找不到人撰寫碑文。在李倧的威逼利誘下,李景奭勉強應承下來。但清朝對碑文極為不滿,作了大幅修改後才定稿。

在清廷的監督和催促下,整個工程一直拖到1936年9月才完工,碑身上分別用滿、蒙、漢記述了皇太極征討朝鮮的過程和原因,並確認了朝鮮和大清的宗藩關係。在碑文的最後,還賦詩一首,歌頌了皇太極的英明神武。

石碑原本為兩塊,但在樹立不久,即遭到人為破壞。其中一塊不知所蹤,只剩下馱碑的龜趺。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後,1895年2月,石碑遭人推倒並被深埋土中。1913年又被重新豎起。1956年,韓國人認為這是「國恥」,再次將它埋葬地下。8年後,一場大雨又奇蹟般地將石碑衝出,使得它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里,韓國政府決定將它重新樹立,以便讓全體國民銘記這個民族恥辱的象徵,並將它保護起來。

2007年2月3日,「丙子虜亂」過去了370周年之後,石碑再次遭到蓄意破壞,有人用紅漆在上面噴上了「撤、370、去丙子」等字樣。25天後,肇事者朴某被抓獲,至於他作案的動機,則是認為這樣的「恥辱碑」不該被樹立,更不該在大庭廣眾之下供人瞻仰。

其後,韓國政府對石碑進行了修復。

2010年,「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最終遷至松坡區蠶室洞47號石村一片綠地上。

(參考資料:《清史稿》《明史》《朝鮮王朝實錄》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戰國分裂時期,匈奴都打不贏,為何卻能夠打贏統一的漢朝
生活條件差,安全保障差,為何朱棣還要把都城遷到北京去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