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第一種大型直升機暴露重大缺陷,加滿油也只能飛一個多小時
上世紀60年代,中國有關部門提出研發一種大型直升機,要求能夠運載一個排的兵力進行機動作戰,能夠適應西南高原和南方高溫地區環境,在那些交通不便的地區執行機降任務,特別要求貨倉內能夠駛入一輛北京212,也就是說要搭載以它為底盤的105無後坐力炮,以提高機降部隊的火力。經過論證,確定了新型運輸直升機的總體技戰術指標:最大起飛重量14噸,時速250千米,航程350千米,升限6000米,載重3.5噸,外掛2噸,直升機編號為直-7。
直7直升機想像圖
儘管當時中國擁有仿製直-5和直-6這樣的經驗,但研發直-7這種大型直升機仍然存在材料、工藝、發動機等各方面的困難。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直-7依舊採用直-6的動力系統和旋翼,同時考慮到重量增加,為了降低槳盤載荷和槳葉載荷,將槳葉由4葉增加到6葉,同時對槳轂進行了改進設計。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後來引進的法國"超黃蜂"以及國產直-8(超黃蜂的國產型號)也採用了6葉槳葉的設計,可以說直-7這一設計為直-8提供了寶貴的人生經驗。
槳葉多,槳葉長,就可以判斷它為重型直升機
為了降低旋翼的負擔,直-7還採用了短翼設計,在機身兩側各配一個短翼,飛行時可以提供一定的升力,以降低旋翼負擔,提高飛行性能與航程。同時,短翼還可以用來容納起落架和油箱,應該說,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在中俄研製的重型直升機身上,也能看到一點直7的影子
在直-5的使用過程中,部隊反映雖然該機容積較大,但是開門比較麻煩,需要把兩側蚌殼式艙門打開,放下跳板,車輛才能出入,這在瞬息萬變的現代戰爭中很可能會貽誤戰機,所以直-7的貨艙門改進成液壓收放的平板艙門,艙門放下就是跳板。中國稍後引進的"超黃蜂"直升機也是這個設計,這顯示出中國雖然與外界處於隔絕狀態,但是中國科技人員仍舊能夠汲取國外先進技術和觀念。
60年代立項的殲-9Ⅵ-Ⅱ戰鬥機,其鴨翼 三角翼 V字垂尾的設計也十分"時尚"
令人驚奇的是,蘇聯的米系列直升機一直採用蚌殼式艙門,中國在90年代引進米-17系列直升機時就發現該機在後艙門設計上完全和米-4沒有任何差別,仍舊採用跳板式艙門,以至於後來的演習中出現了中國陸軍航空兵拆卸米-17後艙門執行任務的情況。
蚌殼式艙門,優點在於裝載大體積貨物,缺點不利於戰場運輸
隨著俄羅斯與西方聯繫密切,米-17在演習中與西方直升機有了實地對比的機會,俄羅斯設計師才不得不承認西方直升機跳板式艙門的優越性,於是在米-17V-5等型號中也採用了這樣的設計。
CH53直升機,注意其跳板式尾艙
1970年,國家正式確認直-7列入重點工程,進行全國大協作,到1975年已經完成兩架原型機機體的裝配,同時也完成了旋翼疲勞、主減速器、機身吹風、天線布置等大型試驗。但由於技術儲備不足,原型機有多個方面需要改進,再加上發動機的要求太高,直到今天中國也沒有符合直-7指標的發動機。
直-7隻留下了一個機身
另外直-7無論是從載重、最大速度、航程上都比超黃蜂低一截,因而中國被迫終止直-7直升機項目的研製,轉而確保"超黃蜂"直升機的仿製工作,也就是今天的直-8直升機。
※挪威海軍護衛艦終於宣告退役,類似這種情況他們還干過4次
※又重又長,卻為機槍副射手必備!雖然不是武器,卻跟機槍一樣重要
TAG:雷姐武備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