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海軍《30年造艦計劃》解讀

美海軍《30年造艦計劃》解讀

風裡雨里,我在這裡等你~

2019年3月,美海軍發布《2020財年海軍艦艇長期建造計劃》(通常稱為《30年造艦計劃》,下文簡稱「造艦計劃」)。2020財年「造艦計劃」與2019財年相比,內容出現較大調整。

圖1 美國《2020財年海軍艦艇長期建造計劃》封面

一、發布背景

近年來,國際安全形勢快速變化,美國認為中俄的崛起對其構成了嚴重威脅,遂於2018財年調整了國家安全戰略重點,視中俄為主要威脅,並提出了「大國競爭」的對抗思想。與此同期,美國海軍以其水面部隊司令部2015年提出的「分散式殺傷」概念和2017年提出的「重回制海」戰略為標誌,開始能力建設重大轉型——由重點發展「由海向陸」的力量投送,轉向全面增強制海作戰能力,主要措施包括強化反艦作戰能力、擴大艦隊規模至355艘等。

但2019財年「造艦計劃」中,美國海軍雖加大了造艦力度,但艦隊規模直至2048年依然無法達到355艘的規模。為此,美國海軍、智庫等均先後提出了艦艇延壽、重啟封存艦艇等建議,並開展了相關論證研究。

伴隨著美國國內「大國競爭」呼聲的日緊,美國軍事力量建設呈現出跑步前進的態勢。2020財年「造艦計劃」積極回應了該呼聲,對2019年的計划進行了較大調整,使得美國海軍可在2034年即可實現355艘的艦隊規模目標,同時還加速了大型無人系統、水雷戰裝備、後勤與戰略海運裝備的發展,全面建設可應對「大國競爭」的具備強大制海作戰能力的艦隊。

二、主要內容

1.通過艦艇延壽更快的實現355艘艦隊規模目標

根據「造艦計劃」,美海軍通過艦艇延壽,將比2019財年計劃提前20年實現355艘的艦隊規模目標。

2020-2025年,美海軍將採購66艘新艦艇,2020-2034年間將累計採購169艘新艦艇,與2019財年計劃持平。為提前實現「355」目標,海軍主要通過對所有「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和部分「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實施延壽改造,大幅延緩相關艦艇退役進度(見表1),來使艦隊規模從當前的289艘增至2024年的314艘,再到2034年的355艘。而在2019財年計劃中,雖然艦隊規模在2023年可快速增至326艘,但20年代後期將下降,直至30年代恢復增長,不過到2048年也無法達到355艘的艦隊規模。

在新版「造艦計劃」中,2034財年實現的355艘艦隊構成,與2016財年《艦隊結構評估》的目標存在一定差別,如航母、攻擊型核潛艇僅有10艘、53艘,都少於原先12艘、66艘的目標。為此,美海軍正在探索擴大生產的方案。

表1 2019與2020財年「造艦計劃」中2034財年前艦艇退役情況對比

表2 2019與2020財年「造艦計劃」中艦隊規模變化

圖2 2019與2020財年「造艦計劃」中艦隊規模變化

表3 2034財年355艘艦隊與《艦隊結構評估》艦隊構成對比

2.將355艘確定為艦隊規模上限,但保持了規模擴充的靈活性

根據2016年《艦隊結構評估》的結果,海軍認為「355艘艦艇是海軍經驗證的最低規模需求」。但在「造艦計劃」中,美國未來30年艦隊規模未超過355艘,在2034年達成355艘的艦隊規模目標後,新艦建造量立即開始下降,使355艘實際成了艦隊規模的上限,而不是最低需求。

「造艦計劃」指出,美海軍主要是為了降低運行與維護成本,因為隨著艦隊規模在2024年增至314艘、2034財年增至355艘,年度運行與維護費用將從當前240億美元分別增至約300億和約400億美元,對美海軍造成沉重負擔。在2019財年「造艦計劃」中,並未考慮運行與維護費用的變化。

但在維持355艘艦隊規模的同時,美海軍保留了對新增驅逐艦延壽的選項,將根據安全環境、總體造艦計划動態、經費或更新後的規模要求等,隨時通過延壽擴充艦隊規模。

圖3 2020至2049財年艦隊運行與維護資金需求

3.造艦預算將在中期維持高位

根據「造艦計劃」,以2019財年美元計,未來五年年均造艦支出為203億美元(2019財年計劃是197億美元),2026—3034年間年均支出將高達260~280億美元(2019財年計劃是250億美元),後續將降至約200億美元,直至2045年後再次開始走高。

其中2026—2034財年支出走高是因為「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及後勤保障艦的連續採購;2035年後支出降低是因為艦隊規模達到355艘後,美海軍減少了新艦的採辦;而2045年後,隨著新艦採購的增加,支出再次增加。

圖4 2020至2049財年艦艇年度採購資金需求

表4 2020—2049財年年度艦採購數量

4.提前退役艦艇及打包採購2艘航母,為新技術裝備研製騰出充足資金

美海軍計劃按照預期壽命退役6艘較老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及提前退役「杜魯門」號航母。6艘巡洋艦在2019財年已獲得延壽改造資金,但「造艦計劃」提出放棄延壽,按其既定壽命退役;「杜魯門」號原計劃2024財年開始換料大修,然後再服役25年,但「造艦計劃」放棄其換料大修,提前將其退役。(註:2019年5月1日,白宮否決了之前將「杜魯門」號航母提前退役的建議,決定讓其繼續服役。)此外,美海軍還計劃打包採購CVN80和CVN81兩艘航母,此舉可節省約40億美元採購資金。

「造艦計劃」指出,通過這些方式,可騰出部分資金,以發展新興技術裝備,尋求高端、高生存率平台與未來新技術能力發展上的平衡。

5.加大無人系統發展力度,但暫未納入艦隊規模統計

「造艦計劃」指出,無人系統在能力上的持續升級,預計將成為所有戰爭階段和戰爭領域的關鍵使能器。

美海軍在2020財年預算中投入了大量資源以加快無人系統發展,如申請2020年為2艘排水量達2000噸的大型無人水面艦艇投入4億美元,在「未來五年國防採辦計劃」中投入27億美元發展10艘無人水面艦艇,該艇將裝載不同類型感測器、可發射多種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等;從2023財年開始,連續兩年每年增加4架MQ-25「黃貂魚」無人加油機的採購。此外,還申請為無人潛航器發展提供3.59億美元,其中包括為「虎鯨」超大型無人潛航器提供1.82億美元等。但這些無人系統並不計入海軍355艘艦船規模統計中。

6.披露了新型裝備的發展規劃計劃,將發展未來反水雷能力及後勤保障與戰略海運力量

從「造艦計劃」可看出,美海軍在完成「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採辦後,將於2034年開始採購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在2025年完成22艘DDG51 Ⅲ型驅逐艦採購後,開始新一代大型水面艦採購;在2030年完成20艘FFG(X)護衛艦採購後,開始採購新一代護衛艦。

在反水雷戰領域,美海軍近期將通過改裝提升現役「復仇者」級反水雷艦可用性,同時著手發展能應對各種情況、跨域的遠征式掃雷方法,包括基於近海戰鬥艦的專用反水雷艦艇、建制式反水雷模塊、小型反水雷遠征隊和水下無人反水雷系統。同時,繼海軍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透露出發展反水雷部隊的意圖後,美海軍將於2019年向國會提交機密版《水雷戰戰略》,核心即是發展未來反水雷能力。

在後勤保障與戰略海運力量領域,美海軍將其置於最高發展優先順序,計劃發展「通用船體多任務平台」(CHAMP),通過一種通用船體,衍生髮展戰略海運船、航空後勤保障船、醫院船、維修船、指揮艦等五種保障艦。美海軍已批准了研發資金、發布了頂級需求供工業部門研究,並於2019財年第二季度發布了招標書,預計航空後勤保障船、醫院船將於21世紀30年代逐步由「通用船體多任務平台」替代。

三、兩點認識

(一)美國積極落實「大國競爭」戰略,全力推進艦隊建設

自美海軍在2017年和2018年發布「重返制海」戰略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提出「大國競爭」戰略以來,美海軍積極謀劃海軍裝備快速高效發展壯大的途徑,以期快速擴大艦隊規模和制海作戰能力,提升大國對抗潛力。

「造艦計劃」的發布,兼顧了裝備作戰、後勤保障裝備的發展需求,實質上代表了美海軍真正從全面提升作戰能力、應對實戰的角度開展謀劃,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二)「造艦計劃」的實施存在客觀的困難

從過往預算情況看,美海軍建造、運行和維護費用將對「造艦計劃」實施帶來困難。

按2018財年美元計,美海軍過去30年年度平均造艦資金是158億美元。但根據「造艦計劃」,在2026-3034年期間,年度造艦支出將高達260-280億美元(2019財年美元計),遠遠高出歷史平均水平,也高出2019財年實際撥付的242億美元的造艦預算。美海軍2020財年預算為2056億美元,2019財年為1961美元,增幅為4.8%,略高於美海軍通常採用的2.8%的複合通脹率。結合美海軍預算已然很高,難以有跳躍式增長的情況下(見圖 4),支持年度高達260-280億美元的造艦支出存在一定現實困難。

圖5 2010至2024財年美海軍預算對比

在運行與維護方面,存在同樣的問題。根據「造艦計劃」,2024年、2034財年,年度運行與維護費用將從當前240億美元分別增至約300億和約400億美元,海軍預算可能難以承受。

但有利的是,「造艦計劃」的安排,巧妙地避開了造艦支出高峰期(2026-3034年)和運行與維護支出的高峰期(2034年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預算的緊張。

(藍海星:柳正華 吳依帆 陝臨喆 王國亮)

文章推薦

想了解更多國外國防戰略、軍事工業、裝備發展、前沿技術相關研究,請關注藍海星智庫微信公眾號:SICC_LHX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藍海星智庫 的精彩文章:

國外一周防務要聞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組織運行方式(下)

TAG:藍海星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