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抹護膚品感覺不吸收時,你是不是就想換產品,再做個深度清潔?
我們護膚是為了美麗,為了抗衰老嗎?
不是,是為了幫助皮膚,調整到更好的狀態。
而非主觀的強迫皮膚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就如同,我們活著是為了金錢和權力嗎?
不是,是為了獲取認同和尋找自我。
我希望關注我的讀者都有一個護膚框架,而不是盲目跟風和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第一,先了解皮膚每天面對的環境(乾燥還是濕潤,高溫還是低溫,職業是否有熬夜傾向)
第二,明確皮膚本身的膚質和皮膚問題的優先順序。(干皮油皮敏感皮混合皮,痤瘡,敏感,毛孔粗大)
第三,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產品,慢慢摸索適合自己的護膚步驟,勿盲從。
最後,根據皮膚的情況,護膚品的使用安手來隨時調整產品和步驟。
回到今天的話題,你是不是總會有以下困惑?
「為什麼我感覺我的皮膚用什麼都不吸收呢?」
「xx產品會不會太厚重,導致皮膚不吸收?」
「皮膚不吸收,是不是清潔沒做好需要做清潔面膜呢?」
這些問題我經常被問到。
很多人的邏輯是這樣子的:護膚品不吸收=沒起作用=沒起效果=錢白花了=錢花了皮膚還沒好
那麼這個邏輯是否正確呢?
那肯定是錯誤的。
因為皮膚是防禦性器官,從外界「滲透」進來的東西被視為一種威脅,越強的滲透能力引發的「敵意」越強,意味著刺激性更大。皮膚就會相應地啟動防禦措施,導致發紅,刺痛,脫皮不耐受甚至過敏的現象。
皮膚不是消化器官,不負責主動「吃」護膚品。
也就是說護膚品不是被皮膚「吃」進去才發揮作用。只要被覆蓋就有效果!
日常用的護膚品,基本都是塗抹在皮膚表層,也就是覆蓋在最外面的角質層上而已。幾乎無法進入真皮層!
有人就會疑惑了,那麼保濕產品都宣傳能夠深層浸透,直達肌底才能奏效的啊。
那只是商家為了讓人們下意識覺得產品有效才用的說辭而已。
保濕,不管是浸潤角質層的水分還是幫助角質細胞保水的天然保濕因子,還是覆蓋在皮膚表面減緩水分揮發的油脂類(面霜是典型代表),都只要停留在皮膚上,它就產生效果了。
很多油皮混油皮總是抱怨,我不愛用面霜,只喜歡用乳液,覺得面霜糊在臉上不吸收很難受。其實只是面霜的存在感較強,吸收感較差而已。
「吸收」這個詞在護膚界過於深入人心,因為我們確切的感受到「塗抹之後嗖嗖的就沒了,是吸收了」
「塗抹之後很長時間了感覺還是浮在臉上,看起來油乎乎的,是不吸收。
其實,是我們把「吸收感」混淆等同於了「吸收」。
讓護膚品提升吸收感,配方師能給出很多方法,比如提高酒精含量,揮發性帶來清爽感;多使用一些揮發性硅油,也能帶來輕薄膚感,或者調整油脂比例,使用時隨著按摩,水分揮發後就只留一點輕薄的油和固態脂,而不會是過於厚重的糊感。
這些手段得到的吸收感,換成「幹掉蒸發了」更貼切吧。只是塗在臉上的護膚品存在感降低了,就都可以用吸收了來概括。
現在以「加速吸收」為名頭的很多護膚手段也相應而生,比如多次拍打臉部,導入儀器,用化妝棉擦拭水乳等。這些看似促進吸收的方法都沒有實至名歸。
手掌的扇動加速空氣流動,也加速了臉上水分的揮發,水沒有被吸收而逝被吹乾了啊。化妝棉那招就是被化妝棉吸走了啊。
簡而言之,我們掛在口上的」吸收「不是真正的被皮膚吸收了,而是產品在臉上的村贊感減輕或者消失的一種感覺。
而這種感覺是可以通過配方調整達到的。所以」吸收感「不等於功效,說到這裡,我不得不反思自己以前也經常用吸收快這個點來誇讚某個產品,真是誤導深重,跟大家說聲抱歉。
我要傳達的主題是,吸收好不等同於效果好,不吸收不代表沒效果。
遵循我開頭表述的護膚框架,才是護膚品生效的重點。
護膚不僅僅是靠塗抹某個產品,皮膚就能一下子變得無懈可擊。
更要注意日常的防晒,基礎的保濕,適當的清潔。以及愉悅向上的心態。
※問題肌和孕媽媽別看,看了就是花錢
※美容儀器千千萬,到底哪款值得入手?看完立省10000塊
TAG:清野奈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