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孩子怕生、膽小,怎麼辦?

孩子怕生、膽小,怎麼辦?

文/晏凌羊

1

逗號膽兒特小,不大敢公開發言、表演。

小時候還好,她完全不Care別人的看法,做什麼都我行我素的。現在,開始在意別人看法了。而這也許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階段。

上次帶她去一家兒童餐廳,她自己見到別的小朋友在台上唱歌、表演,也很想上舞台去。我鼓勵她去,她不敢。可是,她又很想唱歌,主持人只好把話筒遞給她,讓她坐在座位上唱。

老師來家裡家訪,平時在書房裡做作業的逗號,那天特意跑到客廳做,邊做還邊偷瞄老師,並偷聽我們到底在講啥。

平時,我讓她直接跟老師溝通個什麼事情(比如,生病了就請假),她也不大敢。

她自己想舉辦一個生日會,邀請同學參加,但她擔心上學時間給同學發邀請卡會被老師批評,一定要我先幫她跟老師說一說。

我說,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學會自己去處理。

她糾結了很久,硬著頭皮把邀請卡拿去學校了。

有時候,我覺得,孩子這麼膽小怕不大好,是不是得想辦法幫她提高自信,開展針對性的訓練。不敢表現自己的小孩,怕是要錯過很多機會、吃很多虧。

有時候,我又覺得,這可能是天性使然。

總有一些人,不擅長站到台前,那就坐在台下為別人鼓掌或是躲在幕後為別人服務也不賴。

再說了,這類孩子可能更擅長觀察。當年我也膽兒小、怕上台,現在不也活得挺好的。

開展針對性訓練的前提是什麼?是我覺得這樣不好、不正常,需要矯正和提高。可是,除非她自己意識到了,並且自發地想提高,不然,一切強力介入都只是揠苗助長。

如此一想,我又心安理得了。

我覺得當家長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以現在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而是要學會回到跟孩子一般大的時候,以那時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比如,現在我每次被逗號氣得想動手時,就嘗試著讓時光把我拉回到我7歲的時候。我回想下自己那時候的表現,再看看她現在的表現,慢慢也就心平氣和了。

2

我上三四年級的時候(八九歲),當了數學課代表。

某天,數學老師讓我把她布置的作業傳達給全班同學,讓大家次日交上去。結果,當天我玩得太興奮,居然把這事兒給忘了。

放學以後,我回到家,打開書包準備做作業,才想起來這事兒。

那時候的農村,固定電話都找不到一台,老師家又住得遠,我沒辦法跟她彙報這事兒。

怎麼辦啊?我嚇得瑟瑟發抖。在孩子的世界裡,這就是很大的一件事。

我父母那會兒忙著干農活,哪有空管我學業上的事兒,甚至都沒空聽我傾吐這些小情緒,我只能自己想辦法。

我內心裡有兩個人在打架,一個在說「哎呀,明天跟老師認錯就行了,大不了被批評一頓」,另一個在說「不行,老師交代給你的任務,你沒有完成,那就是你這個課代表的失職,你得想辦法補救」。

最後,後者打贏了。

那時候,班上的同學基本上都住在一個行政村(3個自然村)里。大家相處了幾年,誰住在哪裡,我心裡基本也是有數的。

於是,我居然挨家挨戶去找同學,一個個去通知,告訴他們今晚的數學作業是什麼。去到同學家裡,若是碰上同學剛好不在,我就告訴他們的親戚父母。

全班三十來個同學,我全部拜訪到了,一直跑到天都黑了,才把事情交代完。回來以後,我終於覺得心裡踏實了。

第二天上學,有的同學交了作業,有的沒交。我跟老師交代了情況,也沒挨批評。

現在想來,這是一件多小的事情啊。

少做一次作業,我們未必就掌握不了那些知識,可是,在那時的我眼裡,這就是一件大事,關乎職責、誠信與聲譽。

一想起當初這一節,我忽然有點理解了逗號,為何有時候會那麼怕。

很多事情,就是因為怕,你挑戰它才有意義。

要求一個六七歲的孩子跟我們一樣萬事不care,是不大可能的。

其實,我們大人內心深處也有很多「怕」的東西,我們怕的東西和他們怕的,只是不大一樣罷了。

3

很多年後,我看伊朗電影《白氣球》,忽然就被感動了。

電影情節非常簡單,簡單到乏味。

一個小女孩夢想擁有一條小金魚,媽媽雖然經濟拮据,但還是把家裡所剩無幾的余錢給了她,讓她去買金魚。

女孩去到了金魚店,才發現她把錢丟了,她一路跑回去找。

在一個老太太的幫忙下,她發現錢掉到下水道里去了。老太太想幫她把錢勾上來,可那張錢又意外地被刮到了溝底,老太太最終失去耐心離開。

周圍的大人們行色匆匆,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對她伸出援助之手。這時,哥哥來到了妹妹身邊,哥哥見狀,想了一個辦法:他向街上一個賣氣球的阿富汗男孩借了一個白氣球,在栓氣球的棍子下面粘上口香糖,把錢從溝底粘了上來。

女孩和哥哥拿著失而復得的錢高興地離開了,忘記向賣氣球的男孩道謝。男孩一臉失落和羨慕地看著兄妹倆離開……

導演帕納西花了將近兩小時的時間,不厭其煩地講了這麼一個在成年人看來很乏味的故事。

那些不值得成年人關注和駐足的事兒,恰巧就是孩子們心裡最在意的東西。成年人看到的只是一點點小浪花,但對孩子們來說卻可能是一場海嘯。

我一直認為,成年人是很難拍出真正的兒童片、寫出真正的兒童文學來的。原因很簡單:成年人和兒童,像是這個世界上的兩個物種,很難有共同語言,除非成年人願意回到自己的小時候。

目前市面上大多數兒童文學、兒童片,其實都是成年人以自己的喜好和想像,來構築兒童的精神世界。

真正把自己沉到兒童世界中,再用成年後我們掌握的手段(比如寫作才能、拍電影技能)將那個世界勾勒出來的,少之又少。

而伊朗很多兒童電影(比如《小鞋子》《柳樹之歌》等等)卻做到了,所以它才能在世界電影史上獨樹一幟。

能打動人心的,永遠是同理心。

拍電影、寫兒童文學如此,育兒也是如此。

做父母,真的挺難的。

育兒方面,我不認為有什麼「放之天下而皆準」的理論。每個孩子不同,每個人面臨的情境也不同。

整個過程中,不可控因素太多了。家長們能做的,只是盡自己所能修一條溝渠,再讓孩子像溪流一樣,愛往哪裡流就往哪裡流吧。

你也許還想讀(點擊文字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人雜誌 的精彩文章:

花季少女被親生父親殺死,曾多次被家暴:該怎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讓美國恐懼的中國5G來了:不改變教育方式,孩子在5G時代將喪失競爭力

TAG:家人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