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歲書生帶兵救北京,他拚死為國續命,最後卻淪為死囚
每次提起于謙,第一個應該想起的是民族英雄于謙才對。
01
1398年,朱元璋逝世。
這一年,在西湖邊錢塘縣的一戶人家,誕生了一個男嬰,他被世人稱作是朱元璋留給後世的一個禮物。
這名男嬰名叫「于謙」,曾有高僧給他相面,大吃一驚,說:「這孩子將來是救時宰相」。
不管是和尚瞎說哄大人開心,還是真得能從小孩子的臉上看出了什麼了不得的地方,于謙從小的表現就很不俗。
從小,這孩子就有自己的偶像,跟追星似的,把偶像的畫像掛在自己的書齋里,日夜膜拜。
有一次,教他讀書的先生髮現他經常看那幅畫像,便好奇地問他為什麼這樣做。
于謙聞言,立刻正色回答:「將來我要做像他那樣的人。」
畫像上的人物是文天祥。
從把文天祥視作偶像開始,就意味著得有更大的格局,隨時做好為國犧牲的準備。
△ 于謙畫像
但也別說,于謙還真能說到做到。
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是當地的秀才;十七歲的時候,就寫下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詩句。
當然,這也不是隨便寫首詩來表表決心,在品德上,于謙對自己的要求那叫一個嚴格,一生都在用自己的詩句來要求自己。
有一次,巡按御史到錢塘縣視察,指定要于謙講書。
按說,這是一次絕好的表現自我的時機,哪知他竟要求各位官員一律跪在講案面前。
一個小小少年,指揮官員跪著聽課,巡按御史一行人都很詫異: 「按禮儀規定,在講案前不應行跪禮。」
哪知,于謙不慌不忙道:「今天所講,是高皇帝的《大誥》三篇,我不敢不跪,各位官員也應該下跪。」
最後,官員們只得一邊跪下聽課,一邊嘀咕這小小少年真剛烈。
△ 于謙畫像
02
靠著小有才華,于謙一路做官青雲直上,年僅三十二歲就已經是位居正三品的巡撫,放在現在就屬於副部級的官員了。
但在和平盛世,哪怕空有遠大的抱負,想要做個英雄哪有那麼容易,頂多就是做一個為民做主的好官。
所以,按照所有好官的套路,于謙在做巡撫的十九年間,那真是一個值得誇獎的青天大老爺。
他減少過稅收、治理過洪水、解救過難民、親自求過雨,凡是都是親力親為。
當時,有一個平民被仇人誣告為強盜首領,但因為證據不足,這個案子就一直被擱置起來了。
那個平民也是關押在大牢里,說不準哪天就要被滿門抄斬的。
幸虧于謙重讀了舊卷,發現事有蹊蹺,就立馬重查舊案,最後發現被告完全是被誣陷的。
當時,像這樣被冤枉的囚犯不在少數,少說也有數百人。
舊案擱置就擱置了,怎麼說也都是上一任做出來的爛攤子,不管也沒什麼錯。
但于謙卻把舊卷都翻出來重查,最後釋放了數百含冤囚犯。
不僅如此,他還不顧當地權威,逮捕過二十多名貪官污吏。
每次遇到有不痛快的事,他總會拍著胸脯感嘆說:」這一腔熱血,不知會灑在那裡!」
于謙的愛崗敬業,讓他的政績、口碑一直不錯,當時被人誤關起來的時候,山西、河南的老百姓直接向皇帝請願放人。
如果一直都這樣做官、一生為當地老百姓做實事,于謙這一生頂多在史冊上留下「好官」二字,還不足以成為一個大英雄。
△ 于謙畫像
03
所謂的英雄,都得有一個能讓他們發光發熱的時代。
終於,于謙等到了他的時代。
在1448年,明朝發生了一件極其荒唐的事情。
當朝皇上朱祁鎮御駕親征與蒙古部落打仗,結果帶領的數十萬精兵精將吃了敗仗,很多朝中武將戰死沙場。
就連皇上本人也被人當俘虜抓了去。
這可了得?皇上被俘,朝中上下亂作一團,後宮哭聲一片。
蒙古人隨時都會帶兵攻城,精兵精將都死的死、傷的傷,城中剩下的一些位居二線的士兵們,根本就不是人家的對手。
而且被抓去的皇上,也成了也先威逼利誘的絕佳人質。
開口就是要他們用錢來贖人,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搬空朝中的國庫。
這一下,讓朝中的大臣一下沒了主心骨,都亂成了一片,甚至還出現了在上朝時把人給活活打死的事情。
就在所有人都亂了陣腳的時候,所有人都想著「大明王朝完了」的時候,于謙站了出來。
這一站,讓他成為了英雄,也為他日後的慘死埋下了伏筆。
首先,于謙力推要廢了皇帝朱祁鎮,簇擁他的弟弟朱祁鈺登基、做皇帝。
其次,他召集全國上下的軍馬,要趕往京城候命做防禦。
這兩件事情一做,于謙立馬受到了大臣們的擁護,各個都覺得于謙能解決明朝這一危機。
但與此同時,于謙也樹敵無數,很多小人都是在暗中惡狠狠看著他,在心裡發誓早晚要手撕了他。
于謙不是一個想要出頭爭臉面的人,但在當時所有人都慌作一團,就連剛剛登基上位的皇上,整個人也還處在懵逼狀態中,也都拿不定主意。
作為一個從小就想著效忠祖國的人,于謙被現實逼了出來,逼得他不得不站出來做那個救世主。
△ 于謙畫像
04
雖然,朝中還有軍馬,但最強悍的將士都已戰死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平日里都沒有上過戰場,只不過是一群替補隊員罷了。
而他們的敵人,都是從小吃羊肉、喝馬奶子長大的蒙古人,最近還打了勝仗,個個都是趾高氣昂。
于謙是一個文官,從來沒有帶兵打過仗,最多就是平日里看了幾本兵書,如果真得要打起來,也不過是書生上陣,實在沒有什麼經驗。
但沒辦法,這場戰爭必須要打,如果打不贏,整個京城就會被淪陷。
最後,全國上下召集了二十二萬大軍。
但是這些大軍要分別駐紮在北京外城的九個門,每個門的兵力也就在兩三萬左右。
要麼死,要麼贏!
在戰爭爆發的前一天,于謙下了三道軍令,可以說一道比一道狠:
「大軍全部開出九門之外,列陣迎敵」 「錦衣衛巡查城內,但凡查到有盔甲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 「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總而言之,于謙這是下了決心,這次這是要準備玩命了,要麼就打勝仗,要麼就戰死沙場,要麼就以違反軍令斬。
所有出城迎戰的人,要想活命,只能取勝。
但于謙的狠,不光在這裡,他不僅要其他人玩命,他自己也要玩命。
于謙要帶領一隊人守正門——德勝門。
要知道,這時的于謙都已經51歲了,哪怕放在現代,也都不是能跟年輕人抗衡、打仗的年紀。
但于謙還是穿上了盔甲、跨上了大馬出了城門。
用于謙的話來說:
「數十萬大軍毀於一旦,上皇被俘,敵軍兵臨城下,國家到了如此境地,難道換有什麼顧慮嗎?若此戰失敗,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轍,我有何面目去見天下之人!」
要想活命,就要趕跑敵軍。
在數量、質量、士氣上都不佔優勢的大明軍隊,已經被逼上了絕路,只能與蒙古人來個拚死之戰。
05
北京保衛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戰役,如果戰敗,京城失陷,中國的歷史必然會被改寫。
在主力被殲、皇上被俘、兵力不足、士氣全無的情況下,于謙帶兵打贏了這場戰役。
對於這樣一個大英雄,不管什麼樣的賞賜都不為過。
即使這樣,在戰後還是有人不斷在皇上跟前煽風點火,說于謙玩命保衛京城不過都是為了榮耀和獎賞。
但很快,這些陰謀論的人就被「啪啪啪」打了臉。
就在臨時被推上皇位的朱祁鈺準備大大封賞他,給他官封從一品的少保之位、給他兒子封爵、要給他很多賞賜的時候,于謙卻拒絕了。
他說:「卿大夫之恥也,敢邀功賞哉。」
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讓敵人打到京城,是我們大臣的恥辱,怎麼還敢邀功」。
不管朱祁鈺怎麼說,于謙都不接受封賞,最後只得迫於無奈,接受了「少保」的頭銜。
△ 朱祁鈺畫像
有的人想做英雄,是為了能夠封侯加爵,最終實現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待遇;
有的人想做英雄,只是對高尚節操的追求,他保家衛國只是個人的崇高追求。
于謙屬於後者,他有自己的操守和堅持,他不與惡人同流合污,他一生清清白白、乾乾淨淨。
雖然,時代造就了他,讓他在亂世中能為國家灑下一腔熱血,但在亂世逼迫他不得不向前的時候,他其實早已做好了準備。
然而,誰能想到,也正是他做好準備的那一天,就已經成為了很多小人的眼中釘,最後卻要遭受慘被迫害的命運。
△ 于謙畫像
06
就在擊退蒙古人的第八年,在一幫惡人的簇擁下,那個被俘的前皇帝朱祁鎮又重新登基上位了。
這幫惡人中,就有將于謙視為眼中釘的仇家。
當他們幫著朱祁鎮重回皇位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穩固自己的權利。
在幾人不斷地遊說下,朱祁鎮腦子一熱把于謙關進了大牢,因為他相信,于謙肯定不會對自己衷心。
至於關押于謙的罪名,那就是「迎立外藩」(就是說要簇擁其他王登基)。
但沒有找到確實的證據,又害怕朝中大臣不滿,就在罪名前加了兩個字「欲為」,真是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而且最諷刺的是,曾經靠于謙上位的人,一看于謙關進了大牢,竟然一個個都以于謙作為話柄,去討好皇帝。
△ 朱祁鎮畫像
當時,與于謙一同入獄的大臣,在牢里大喊「冤枉」!
于謙卻無動於衷,他平靜地接受著關入大牢的結果,同事問他為何如此淡定?
于謙只是笑著說,這是奸人在挑撥離間,聲辯根本就沒什麼用!
在朝廷做了大半輩子的官,于謙知道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曾經讓他走上人生巔峰的亂世,現在也成了推他入獄的原因。
他成因保衛了京城,敗也因保衛了京城,這就是亂世造英雄的結局。
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他拚死保護的城池前,要被斬立決。
當時歷史只記載了四個字,「天下冤之」。
于謙死的那天,陰雲密布,全國的人都認為他是冤枉的。
有一個叫朵兒的指揮,是害死於謙敵人的部下,他不管別人怎麼看,都要把酒潑在於謙死的地方,當時主子發怒了,鞭打了他一頓。
第二天,他還是照樣潑灑表示祭奠,由此可見,于謙是多麼地得人心。
△ 于謙畫像
07
于謙被斬後,官員去他家抄家。
作為一個堂堂從一品的官員,于謙家裡卻清貧地可憐,根本就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可以拿去抄的。
官員不甘心也不相信,于謙會有這麼窮,他們就翻箱倒櫃四處找。
最後,在於謙家中發現有一間房子門鎖森嚴,無人能進。
當時這行人樂了,以為找到了藏匿財寶的地方,找到了他貪污受賄的證據。
然而,當門打開後,所有人都吃了一驚。
在這個房子里,只陳設兩樣東西——蟒袍和寶劍。
這是皇帝特意賞賜于謙的東西,沒想到他卻鎖了起來,並沒有拿去示人。
抄家一行人,什麼也都沒有抄到,最後只能灰溜溜地打道回府。
因為他們知道,于謙真是一個清清白白、乾乾淨淨的人,正如他寫得那首詩「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于謙畫像
于謙死後不久,皇上朱祁鎮才逐漸看清了身邊奸人的惡,多次後悔感慨錯殺了于謙。
但人已被斬,朱祁鎮礙於面子也不敢對大臣們懺悔說什麼。
直到八年後,兒子登基上位後,才下了一到詔書為于謙平反。
一個從小立志要做大英雄的人,一輩子不貪不腐,在危機時刻能站出來承擔救國家的重責。
不管怎麼樣的誇讚,于謙都受之無愧。
如今,500多年過去了,于謙祠在西湖邊靜靜矗立著,守護著他曾用生命和熱血澆灌過的土地。
知道、敬佩他的人,不遠萬里去祠堂為他上香、獻花,在世人眼中,于謙終究是實現了他的夢想,成為了像文天祥那樣受世世代代敬仰的大英雄。
△ 于謙祠內的于謙夫婦畫像
參考資料:
1、《明朝那些事兒》(第三部)當代明月著 北京聯合出版社出版
2、《一生正氣于謙》姜正成著 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
3、電視節目:《百家講壇——于謙》
4、《明史· 于謙傳》
/今日作者/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原創,轉載請註明
※優衣庫遭瘋搶,暴露中國人的醜陋?這一次,我決定不罵了
※易烊千璽,我小看你了
TAG:國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