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
導讀:很多家長學生都很關心學習問題,但傳統的教育存在很多誤區,導致我們考試以後所學就大部分還給了老師,或者在工作中無法應用,好像學了很多,回頭髮現一無所有。本文借圖書《認知天性》中提到的一些研究成果,給大家講講學習的一些誤區及正確路徑。
很多家長學生都很關心學習問題,但傳統的教育存在很多誤區,導致我們考試以後所學就大部分還給了老師,或者在工作中無法應用,好像學了很多,回頭髮現一無所有。這也是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而企業又覺得找不到人才這個悖論產生的原因,因為我們用了錯誤的學習方法,我們以為自己學了很多東西,其實這些東西根本只是在你的腦袋中過了一下而已,沒有形成你的長期記憶,當你最終需要使用的時候,發現這些學過的知識早已沒了蹤影。
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學習更有效,而不是被假象迷惑,我參考了十多本高效學習及腦神經學的書,發現這本《認知天性》將這個問題講得最實用、最有邏輯。本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學習路徑,包括五個部分:檢索,間隔,鞏固,細化,遷移。接下來,我就此一一展開給大家做逐個講解。磨刀不誤砍柴工,乘著暑期放假的時間,大家可以趕緊更新下思維,以便開學後有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幫助孩子真正掌握知識,學會謀生的本領。
一、檢索
到目前為止,不管在什麼領域,人們在學習一項技能或一門知識的時候,都傾向於反覆閱讀,並進行集中練習。我們讀大學的時候經常都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通宵熬夜複習,最終確實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這其實是效率最低的一種方式,幫你完成考試可以,但這些知識其實沒有真正進入你的大腦。這也是為什麼大學畢業後,很多知識就給回老師的原因。這種臨時的「填鴨式」學習,讓人產生熟練的錯覺,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知識,但實際上,這種方法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會產生長久的記憶,最終只是浪費時間。
正的學習,其實是要在你的腦袋裡面形成固定的神經迴路,臨時抱佛腳的集中記憶,知識存儲於短期記憶中,沒有在腦神經中固化,一旦不再使用,這些知識很快就會消失。而解決的第一個有效方法就是檢索,也就是通過回想事實、概念或事件來讓自己強化記憶,阻止遺忘。
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中途如果有間隔時間,會在中斷期間感到稍有生疏;或者把兩件或多件事情穿插在一起做時,檢索的難度會增大,而且你會覺得收效不佳,但實際上,這樣做會讓學習效果更持久,而且以後也可以更靈活地運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反覆閱讀則有三大不足:浪費時間,無法產生持久的記憶,還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內容。所以我們一定要避免在落實這樣的錯誤陷阱。
講到檢索,也要給大家強調一點,其實考試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工具。我們作為學生,其實最害怕的就是考試,但這恰恰是一個最好的檢索過程,讓你檢查你的學習效果,讓你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在作者看來,考試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首先,在學習之前,我們最好能先問自己一些相關問題。學科課本後面通常還有每個章節的問題,我們最好在預習的時候就先看問題,試著去回答,這樣我們就對需要學的內容有了預先的了解,學習過程中就更加有目的性。而學習完後,我們通過考試來檢查我們學習的效果,對錯誤的地方重新進行學習,這樣可以解決反覆閱讀帶來的熟悉感讓我們誤以為已經學會的問題。這種學習方法比反覆閱讀更吃力,但正是這種吃力才讓我們真正學有所成。這也打破了很多快速閱讀的誤區,其實只有辛苦才能真正學到東西,因為學習是需要在你的腦神經中建立迴路,絕對不是輕鬆的事情,越輕鬆越學不會。這個也給那些希望通過潛意識聽聽書就可以學習的人潑了一盆冷水。研究結果還顯示,只需1次自測,一周後回憶率從28%躍遷為39%。
二、間隔
與集中練習相比,穿插練習與多樣化練習可以讓你更好地掌握這種提煉技能。也就是間隔的作用,我們不需要將學習集中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段,而是間隔一段時間再學習,這樣有利於記憶。當然,大家不要誤解,間隔不表示碎片化,比如你今天學數學,你還是要給一個大塊時間進行學習,不能說10分學數學,10分鐘學語文,這樣兩個都搞不好。這裡的間隔指的是更加長遠一點的時間。間隔多長時間才夠?答案很簡單:從最低限度上說,間隔的時間足夠出現一點兒遺忘就對了。
其次,研究還發現,將不同類型的問題混搭起來,雖說在最初的學習階段有所阻礙,但這種方法讓最終測驗成績提高了驚人的215%。這再次證明,通過集中練習取得的成效明顯是短暫的,所學的東西很快就會被遺忘。而間隔的學習,你必須逼迫自己回憶先前所學,而且他打破了你的熟悉感,讓你記憶更加牢固。
研究還發現,考試前通過間隔一段時間進行複習,你的效果比集中複習來得更佳。特別是高考前,每隔一個月進行一次小測驗,這樣的效果會非常好。難怪當年在重點學校準備高考,基本每個月都要模擬考,就是為了利用間隔測驗來鞏固記憶。
為什麼間隔練習比集中練習更為有效呢?因為向長期記憶中存放新知識需要有一個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記憶痕迹得到加深,被賦予含義,並和已知聯繫起來。這個過程往往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
近來的神經成像研究也提供了證據,證明多樣化培訓的確會有好處。研究顯示,進行不同種類的練習會使用大腦的不同區域。從認知的角度看,通過多樣化練習學習運動技能要比集中練習有更大的挑戰。大腦中一個學習更高級運動技能的區域似乎可以通過這種難度更大的處理方式鞏固你學到的運動技能。
三、鞏固
鞏固也就是將心理表徵強化為長期記憶的過程。在鞏固過程中,大腦會識別並穩定記憶痕迹,這不但需要長時間時間,且涉及對新資料的深層次處理。科學家認為,在這一過程中,大腦會重放或重新演練學到的東西,賦予其含義,填補空白,並把新知識和過去的經驗及已經存儲在長期記憶中的其他知識關聯起來。理解新知識的前提就是具備已知。另外,鞏固也非常講究搭建新舊知識間的聯繫,這也是為什麼知識越多的人學得越快的原因。
在一段時間後進行檢索很明顯就是為了達到鞏固的效果,因為從長期記憶中檢索一段內容的做法,既可以強化記憶痕迹,又可以讓這些東西變得可以修改。具體來說,就是讓它們能和最近學到的東西關聯起來。
學習、記憶,以及遺忘會以有趣的方式共同作用。想讓學習成果牢固可靠,我們要做兩件事情。首先,在把短期記憶重新編碼並鞏固成長期記憶的時候,我們必須把這項工作做紮實。其次,我們必須把這些資料與不同種類的線索聯繫起來,以便我們今後回憶這些知識時能夠遊刃有餘。
欲求新知,先忘舊事,有時候越容易想起,越不容易記住。因此,讓學習過程增加一些難度,讓人們付出更多努力,啟用有間隔的、穿插安排的、多樣化的練習,讓表面上的成果來得慢一些。雖然這樣做在當時會讓人覺得收效不明顯,但在之後卻可以讓學習成果更牢固、更準確,而且更持久。
四、細化
細化是理解新知識的過程,細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語言把新知識表達出來,把它和已知聯繫起來。越是能把新知識和已知關聯起來,越是能詮釋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識。新舊知識間的關聯越多,就越有助於記憶。
細化會提高你對新資料的掌握程度,能增加心智線索的數量,方便你在以後回憶並應用這些資料。
其實這與我之前文章中提到的搭建個人知識體系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為什麼要搭建自己的個人知識體系,某種原因就是因為要幫助我們記憶,如果一個知識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它很難被記住,久而久之就會喪失。而細化的過程則是在幫我們做這件事,幫助我們的腦神經重新建立跟蹤的鏈接,找到各種記憶節點,未來我們就更有可能應用這些所學。
五、遷移
對於遷移,我更喜歡用舉一反三這個詞來代替,也就是將我們所學運用到其他方面,只要我們可以靈活運用,我們就能真正掌握這個知識。
在不同時機、不同環境下多次進行練習,其間穿插不同的學習資料,這樣做有助於給這些資料建立新的聯繫。這個過程建立了彼此關聯的知識網路,這種知識網路強化了你對自己專業的精通程度。這個過程還可以增加檢索線索的數量,讓它們能夠充分適應今後各種應用場景。
其次有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模擬真實情況中的挑戰,它驗證了那句老話「把訓練當成比賽,才能把比賽當成訓練」,這會提高科學家們稱為「學習遷移」的能力。所謂學習遷移,是指在新環境下運用所學的一種能力,也就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模擬學習過程中雖然會有失敗,但這樣做卻能刺激你在發現正確答案後對其進行深度處理,為答案的編碼工作打下紮實的基礎,這是坐等答案送上門所沒有的效果。這是不是也印證了那句老話:「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我們真的不該害怕失敗,其實失敗是我們學習必經的過程,失敗可以讓我們對所學記憶得更加牢固,也真正懂得如何應用。
以上著重介紹了《認知天性》中研究的高效學習方法,這些都是結合了腦神經研究得出的結論,有些甚至推翻了我們原有對學習的認知,我個人感覺獲益匪淺。而且這五點其實是相輔相成、互相穿插的,共同的目標其實就是為了幫助我們記憶,固化腦神經的鏈接,最終讓我們學習的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希望更多人可以從中獲益。
【原創聲明】
本系列為作者原創書籍內容,請勿抄襲,轉載請說明出處!
TAG:飆哥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