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成渝人們拖家帶口湧向這裡,只為避暑?

成渝人們拖家帶口湧向這裡,只為避暑?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250 篇 原 創 主 文-

受連續強降雨影響,2019年第1號洪水在長江中下游形成,面對嚴峻汛情,三峽水庫從12日開始逐步減小出庫流量,13日起按日均17000立方米每秒控制,緩解洞庭湖區和中下游幹流防洪壓力。

今年我國南方長江沿線就顯得格外涼爽,就連重慶、武漢、長沙等著名火爐都集體熄火了。

那麼問題來了,火爐城市為什麼基本上都在長江沿岸?

在氣候學上有這樣一個定義:在一年之中,最高氣溫超過35℃的日子達20天以上,而且出現過40℃以上的高溫天氣,這樣的城市就被稱為「火爐」。

1、長江特產:火爐城市

「火爐城市」這一說法最早是出現在民國時期,多指處於長江流域的重慶、武漢、南京、南昌,有的人將南昌換成了長沙。

還有的把重慶、南京、杭州、上海、南昌、長沙、武漢統稱為「七大火爐」,甚至也有新出現的火爐,比如福州。

這些城市確實很熱,以武漢為例,1934年曾以41.3℃的記錄成功為江城奪得「爐魁」寶座。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長江流域就處在神秘的北緯30°線上,屬受副熱帶高壓帶(簡稱:副高)控制的乾旱區。

副熱帶高壓帶屬於「暖體質」,它控制某一地區時,內部盛行下沉氣流,天空晴朗少雲、空氣增溫強烈,容易造成該地區「高燒不退」。

當與來自北方「寒體質」氣流相遇,這兩者之間水火不容,一見面就干起了架,常見的就是形成鋒面降水。

一會兒下雨,另一會兒又出太陽,潮濕的空氣配上似火驕陽,悶熱的讓人難以忍受。

不僅如此,長江流域大部分位於北緯25°~35°之間,背靠全球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面朝全球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海陸差異形成的季風突破副高的層層包圍,變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為高溫多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尤其是長江流域主要是處在低緯度、多山地丘陵或河谷中,猶如大鍋的鍋底,極差的空氣流動性,熱量散不去。

像重慶這種地處於長江谷地背風坡的城市,本身河流密布,空氣濕度大,悶熱的天不斷為沿著山坡向下吹的風加熱,往往容易導致可燃物發生燃燒,這種氣象叫做「焚風效應」。

濕潤的空氣好不容易跑到了山頂降溫,下山時卻被太陽加熱變乾燥,焚風效應能使樹木的葉片焦枯,土地龜裂造成嚴重旱災。

水能帶走熱量,可惜長江沿岸城市的水系普遍不深,調節氣溫的能力不強,且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水流緩慢導致輸送熱量能力不強。

同時城市建築、路面等蓄熱、放熱,市區的氣溫明顯高於郊區,一旦水溫升高,水汽蒸發加劇了空氣濕度,城市建築又密集,較小的風力吹不散潮濕的氣團。

大多數水系較淺的城市會和建築等因素疊加一起,加劇「城市熱島效應」,更易使溫度上升,這就是長江沿岸為什麼多「火爐」的原因。

2、它們是如何成為火爐的?

每逢夏天,對生活在「火爐」里的人們來說,出門就是烤箱,走路就是麻辣燙,坐下就是鐵板燒。在這種熱熱熱的天氣里,碰見朋友都不問去哪,而是今天你幾分熟~

重慶、武漢、南京、南昌被合稱為「傳統四大火爐」,它們的炎熱程度僅次於新疆的吐魯番。

除了夏季高空被副高控制「焚風效應」、「熱島效應」等相同因素,不同火爐城市的主要成因還是略有不同的。

作為「火爐城市」老大哥的重慶,它的熱可不是「吹」的,地處於四川盆地的邊緣地帶,被群山環繞,依山而建,空氣流通不暢,熱量長期積聚,又是兩大江(長江和嘉陵江)流經地,空氣濕度大,人口又密集,造成整個重慶就像處於一個大蒸籠里。

深居內陸的英雄城南昌,使它不能像廣州等臨海城市一樣有颱風和海洋性氣候降溫。

季風進不去,潮濕空氣也就散不了,還要受鄱陽湖影響(大的湖泊能調節周圍地區的溫度),如果夏天一來臨,連續的高溫會讓水溫積累升高,就出現持續高溫、悶熱、無風、潮濕的極端氣候。

而武漢是千年的「江城」,水域面積佔全市面積的四分之一,它的熱就像蒸桑拿一樣,水汽大量蒸發,團團熱氣罩住整個城市。

南京則深得「夏九九」精髓,「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它能成為火爐主要是緯度低,太陽的輻射強,降水又少才導致高溫。

3、「火爐」邊上的人們

頂著毛巾出門,抱著茶壺在老街巷的竹床上,光著膀子和鄰里「咵天(聊天)」......,這些特有的避暑方式在曾經的捂汗(武漢)街頭隨處可見。

在那個沒有空調的年代,生活在「四大火爐」的人,一到夏天,真的是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畢竟室內和室外的高溫一樣沒啥區別。

天氣一熱,再好的心情都會暴躁,所以才有了「寧聽成都人吵架,不聽重慶人說話」,同為四川方言,比起成都人講話的綿,重慶話聽起來則比較沖。

八月份高溫還是一道主菜,長江流域的人吃下它卻消化不了,就很容易產生衝動,而且又都從屋子裡跑出來聚在一起納涼,聊天聊地聊人生,談的差不多了就開始干。

所以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第一槍及開啟了中國革命新紀元的南昌城頭第一聲槍響,就是因為一時衝動嗎?

不過也有一些另類的納涼方式,作為曾經的古都,南京更講究一點。

「十里秦淮生春夢,六朝煙月會金陵。」作為南京一道靚麗的風景,夏天的秦淮風月成為許多文人墨客納涼娛樂的好去處。

其實老天還是眷顧這些地方的,他將這些城市打造成一個個「火爐」,同時也在周圍留下一塊塊避暑勝地。如武漢九宮山,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有「三伏炎蒸人慾死,到此清涼頓成仙」之說。

重慶涪陵武陵山作為近郊的天然避暑納涼寶地,夏季平均氣溫僅為19.7℃。

又如「小廬山」梅嶺,位於南昌的西郊,自古就有張九齡、王安石、岳飛等名人慕名而來。

自今年立夏節氣以來,我國總是「兩頭熱、中間涼」,就連「火爐」都熄火了,據說是梅雨耍賴皮,所以還要涼涼一周。

這份清涼對不耐熱的小夥伴來說可是一件好事,所以何不趁現在,跟著我們的路書一起出發去避暑?

夏天避暑路線推薦:

1.

2.

3.

4.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來源:中國自駕地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自駕地理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自駕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