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第幾泡茶是精華,你喝出來了嗎?

第幾泡茶是精華,你喝出來了嗎?

第幾泡茶是精華,你喝出來了嗎?

品味茶湯的變化,可謂喝茶的一大樂趣,很多茶友在喝茶時,有時只是單純的在喝,卻沒有留意每一泡茶中茶湯的變化。如果問哪一泡最好喝,才發現並沒有去注意這些。

每一類茶能泡多少道也都是不一樣的,比如綠茶三四道,紅茶四五道,烏龍七泡有餘香,普洱能泡一二十道等等,每一泡茶的口感和滋味也會不同。

泡茶的每個不同的階段,茶味就有不同,只要用心去品味,每一泡茶都有它獨特的滋味。品茗,只有慢慢的「品」,才能知道其中滋味,嘗到喝茶的樂趣。

對於泡茶,一直流傳著這麼一段話: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華,五道六道也不差,七泡有餘香,八道有餘味,九道十道仍回味。

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每一道茶都有它各自的滋味。第一泡醒茶,第二泡茶到第三、第四泡的時候,經過前面三次注水的沖泡,這個時候的茶絕對是主角,它的葉片盡情的舒展,茶葉內所含的物質得到充分的釋放,香氣更加醇厚,滋味更好;到了第五泡、第六泡茶的時候,香氣和滋味會延續,越到後面,茶的味道就越淡,水味會逐漸佔據主角,茶味就變成了回味。

但並不是每一類茶的精華都是如此,不同的茶類有其獨特的特點,茶葉的耐泡程度和精華所在是根據茶葉的類別、加工方法和老嫩程度有關係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論。那不同的茶類,分別在第幾泡的時候最好喝呢?

白茶:白茶屬於微發酵茶,因為只有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白茶很特別,初生的鮮嫩之後,更多的是交給時間,自然轉化,越陳越香,越存越有價值。有人喜歡新茶的鮮爽,有人喜歡老茶的醇厚,不論新茶還是老茶,都能贏得茶友的芳心。

白茶里,如果是比較原料比較嫩的白毫銀針、白牡丹,不需要第一泡的洗茶,第一道水注入之後,滿滿的白毫在茶湯中飄舞,這就是精華所在。好白茶的第一道茶,一點都不會讓我們失望,比如白毫銀針,在我們快出水的情況下,大量的精華落入其中,第一泡的鮮爽、甘醇到了極致,是接下來的幾泡所沒有的感覺,倒掉實在是可惜,所以對於品質好的白茶,「頭道茶」反而是精華。

如果是原料較為粗老的貢眉、壽眉,第一泡通常要洗茶,出水要快,這個時候的茶葉還處於沉睡狀態,內含物質尚未析出,第二泡時,茶的香氣開始散發,茶湯也逐漸變得濃稠。到了第三泡、第四泡的時候,茶葉不斷吸水,內含物質不斷析出,這時候的茶香和茶味最自然,也就是它滋味最好的時候。

特別是老白茶,沉澱的時間長,需要充分的醒茶,才能讓它內含的物質完全蘇醒,老白茶相對也更耐泡一些。

所以,白茶的精華是因品質和新老程度而論的,一般來說,白茶的第三泡、第四泡的口感和滋味是最好的。

紅茶:紅茶屬於全發酵茶,在製作工序中,茶多酚氧化成茶黃素和茶紅素,多數糖類物質水解成可溶性糖,從而使紅茶有自己獨特的香氣和口感。

紅茶最好用沸水沖泡,沖泡時間一般為3-5分鐘最好,如果浸泡的時間短,茶湯的顏色淺,滋味也輕;如果浸泡的時間久了,茶湯的顏色深,口感發澀,香味也容易喪失。

所以一般紅茶沖泡一兩次口感最好,較為高檔的工夫紅茶,沖泡三四次的味道最佳。

綠茶:綠茶屬於不發酵茶,因此較多的保留了鮮葉中的天然物質,所以對於綠茶來說,越新鮮滋味越好。

中國綠茶中的西湖龍井、碧螺春等綠茶比較細嫩,不適合剛煮沸的沸水沖泡,以80-85度的水為宜,沖泡時間2-3分鐘左右。綠茶適合現泡現飲,溫度過高或者浸泡時間過長,其中茶多酚等物質會遭到破壞,芳香也會消失。綠茶推薦用玻璃器具沖泡,便於賞茶湯,觀茶舞。

一般來說,綠茶的精華在第二泡和第三泡上,經過第四泡、第五泡的沖泡之後,味道就有些寡淡了。

烏龍茶:烏龍茶是半發酵茶,是六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它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的濃鮮,又有綠茶的清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我們常見的如鐵觀音、大紅袍等烏龍茶中,鐵觀音當屬極品,有「七泡有餘香」的美譽。

鐵觀音茶葉條形緊密,通常經過三泡之後茶葉才可以展開,香氣彌散開來,到第四泡時,才會散發出真正的高香,甚至到了第六七泡都有餘香。

也就是說,鐵觀音的精華應該出現在第四泡的時候。

普洱茶:以普洱茶為代表的黑茶屬於後發酵茶,在儲存中仍然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自然的陳化,在一定時間內,還有越陳越香的特點。

普洱茶沖泡較為講究,通常需要先洗茶,即先把茶葉放入杯中,倒入開水,過一會兒把水倒掉,再倒入開水,蓋上杯蓋。這樣不僅濾去了茶葉的雜質,而且使泡出的茶湯更香醇。這之後的每一泡,茶味逐漸呈現。

普洱茶生餅耐泡,一般可以連續泡8~10次,但熟餅並沒有這麼多次數,具體泡多少次與泡茶的量、出湯時間有直接關係。

普洱茶多為壓緊型茶,往往第二泡還沒有完全使茶葉展開,所以精華要從第三泡開始,也有很多人認為,三到五道是普洱茶口感最好的時候。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人生中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精彩,亦如喝茶,每一道注水,每一泡茶,都有它的滋味。茶中百態,需要我們細細品味。(來源:罘罳茶學堂,圖來源:南茗佳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白茶文化 的精彩文章:

請查收您的白茶入門指南
九種體質、六大茶類,怎麼匹配茶才更好喝?

TAG:黑白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