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8:一首學成足以養家的中醫歌訣《玉龍歌》
耳聾氣閉痛難言,須刺翳風穴始痊,
亦治項上生瘰癧,下針瀉動即安然。
翳風穴在頸部,耳垂後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其治療耳聾氣閉,自然是腧穴局部治療的應用,現在仍為臨床所用。翳風治療瘰癧,即一般所指頸部的淋巴結核,多認為這與其是手少陽和足少陽交會穴,可疏理少陽鬱火有關,這一臨床應用目前較少見。
翳風的主治運用
翳風穴目前以治療頭面部局部病症為主:
①治耳鳴、耳聾等證。《百症賦》:「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針灸大成》:「……主耳聾、耳鳴」。《類經圖翼》:「主治耳紅腫痛瀉之,耳虛鳴補之」。翳風穴可通竅聰耳,瀉熱消腫,臨床常與聽會、聽宮、耳門、合谷等配伍應用,治療聾啞、中耳炎等症。
②治療面癱等面部疾患。如《針灸甲乙經》:「口僻不正失欠脫頜,口噤不開,翳風主之」。《針灸大成》:「主……口眼歪斜,失欠脫頜,口噤不開,不能言,口吃,牙車急……。」可祛風通絡,臨床常與地倉、頰車、陽白、承泣、下關、合谷等配伍,用治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齒痛、下領關節炎、腮腺炎等。
近年來還有許多用翳風穴治療呃逆、血管迷走性暈厥等全身性疾病的臨床報道:翳風穴屬三焦經,三焦具有調節氣機的功能,「三焦通,則內外上下左右皆通也」,故臨床可用翳風調氣降逆,治療呢逆等氣機升降失常疾患,可配伍湧泉,內關、中脘、足三里等穴。診斷血管迷走性暈厥,也可選用翳風穴,這與三焦主氣(宗氣)的機理密切相關,翳風可通調氣機、和內調外,往往單穴獨用,即可取效。
現代研究認為,針刺翳風穴可以起到改善局部神經調節、血管營養、淋巴循環等作用,使面癱、耳鳴耳聾、面肌痙攣、腮腺炎得到緩解、治癒。又經體表刺激,進而刺激大腦皮層,通過反射弧使處於興奮狀態的迷走神經得到抑制,外周小血管收縮,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腦血流量增多,而使血管迷走性暈厥患者復甦。對於呢逆患者,針刺翳風穴可使處於抑制狀態的迷走神經興奮,抑制膈肌的異常興奮,使膈肌痙攣緩解,從而發揮治療作用。
翳風的定位與針刺手法要點
翳風的取穴方法有一定技巧:一般患者取正坐位,或仰卧位,醫生立於一側,以同側食指指腹輕觸患者耳垂背,指尖輕置於耳垂與乳突間皮膚之上,令患者盡量張口,此時醫生指尖下處即為此穴。微向斜上耳道方向施力壓按,則患者痛引耳中;微向斜下咽部施力壓按,則其人即感咽中不適;若向下頜方向施力壓按,則下頜牙床即感酸脹。
翳風穴刺法可分為淺刺法、深刺法兩種。
淺刺法
常規消毒,28-31號1寸毫針。①直刺,本法主要用於治療外耳病、面癱。針刺快速入皮,進針5-8分,行提插捻轉等手法,使局部酸脹。②斜刺,本法主要用於治療下頜病變、牙痛。進針後向下頜骨方向斜刺,可適當探尋,使下頜酸脹,甚至向牙床放射。
深刺法
常規消毒,30號2寸毫針。針對不同疾病有三種具體刺法,①向對側乳突方向直刺1.5-2寸。捻轉針下酸脹明顯,可竄至頭面部。主要用於治療偏頭痛、面肌痙攣、眩暈、呃逆、中風等。②針尖微微向上沿耳道方向刺入1.5-2寸,捻轉,耳內酸脹直傳入深處。主要用於治療內耳疾病。③針尖微微向下即指向咽部,刺1.5-2寸,捻轉,針感可達咽部,患者感咽部酸麻,甚至發熱。主要用於治療失語、口吃。
針刺翳風穴時,病人往往針感強烈。故操作時應視病人情況適度施行手法,以防暈針及不良後遺症的發生。深進針宜輕緩,達到預定深度再行捻轉手法。進針遇骨或患者感覺刺痛時應退針,變向再刺。深刺時應少提插,以防傷及血管引起出血,或傷及面神經干引起面癱。此外深刺以2寸為宜,過深則恐危險發生。
翳風穴施用灸法的情況較少,但歷代醫家大多認為此穴可灸,並非禁灸穴。臨床上久治不愈的面癱患者,多屬於氣血不足,顏面失養而風邪久羈,治療採取以雙面部淺刺,配合灸患側翳風及雙側足三里療效較好。
參考文獻:
[1]孟培燕.翳風穴證治機理淺探[J].湖北中醫雜誌,2001(08):40.
[2]辛立,李學武.翳風穴刺法初探[J].中國醫藥學報,2000(04):47-49.
※苦練十年,不如名師一點,國醫大師段富津這樣學中醫
※神燈給你一個重新填志願的機會,你還願意選擇中醫嗎?
TAG:金華佗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