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yl物種說】今日--胡兀鷲(Bearded vulture)
rlyl陪你每天認識一個新物種
(總第949篇)
好好學習 天天向上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鳥綱 Aves
目: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鷹科 Accipitridae
屬:胡兀鷲屬 Gypaetus
種:胡兀鷲 G. barbatus (Linnaeus, 1758)
物種介紹 Summary
中文名:胡兀鷲(hú wū jiù);
英文名:Bearded vulture;
學名:Gypaetus barbatus。
胡兀鷲,也叫大鬍子雕、鬍子雕、髭兀鷲、胡禿鷲,是胡兀鷲屬中唯一的成員。棲息在海拔500~4000米山地裸岩地區。喜活動於開闊地區,象草原、凍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處,也喜歡落腳於海邊和內陸的岩石或懸崖之中。它們還會從高空把骨頭丟下,然後再從地上取食那些骨頭的碎片。它們也因為這種習慣而得到骨頭壓碎機(Bone Crusher)的名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體長: 95-125厘米
體重: 5-7公斤
食性: 主要以裸骨為食
繁殖: 每窩產卵通常2枚
分布: 亞洲、歐洲、非洲
外形特徵 Description
胡兀鷲身長95-125厘米,它們翼展約235-280厘米,它們的體重約5-7公斤。胡兀鷲全身羽色大致為黑褐色。它的名字因吊在嘴下的黑色鬍鬚而得。頭和頸都不象禿鷲、兀鷲那樣裸露,而具有銹白色的完整羽毛,眼睛周圍有一圈又黑又長的眉狀斑紋 - 黑色貫眼紋,向前延伸與頦部的須狀羽相連好像戴了一副眼鏡。成年胡兀鷲上背、短的肩羽和內側覆羽暗褐色,具皮黃色或白色羽軸紋,其餘上體黑灰色或黑褐色,具白色羽軸紋。尾長、楔形,暗褐色或灰褐色。下體橙皮黃色到黃褐色,胸部橙黃色尤為鮮亮,有時下體為白色或乳白色,但明顯的綴有棕色或紅褐色,跗蹠被羽到趾或幾乎到趾。幼鳥主要為暗褐色,上體具淡色羽軸紋,頭頸多為黑色,頦部有黑色「鬍鬚」。通常到4~5年時才能具有和成鳥一樣的羽毛,而在此之前下體逐年變淡,但直到變為成鳥前,下體一直沒有棕色著染。
生態習性 Ecological Habit
主要棲息在海拔500~4000米山地裸岩地區。在溝壑,高原和草原穿插的山脈間可見。在喜馬拉雅山,可飛越超過8000米的最高峰。在非洲與亞洲的部分山地分布較廣,但歐洲地區受到較大威脅。
胡兀鷲是飛行的能手,為了尋找食物,一天可以翱翔9~10個小時,飛行高度達7000米以上。需要時,它們也可以藉助尾羽的活動和初級飛羽的微微轉動,在離地面3~5米的高度,作快速的貼地面飛行。
胡兀鷲的食物相當特別,主要以裸骨為主。胡兀鷲的食管非常有彈性,因此它可以吞下整塊巨大的骨頭(大至牛脊椎骨)。如果骨頭太大,胡兀鷲會叼著它飛至50至80米高然後讓它落下,摔成可以吞咽的大小。骨髓是它們90%的食物來源。
胡兀鷲守著羊或羚羊的屍體。耐心等待,直到屍體軟的部分已清理完畢,此時胡兀鷲會抓起屬於自己的羊骨頭,從50至100米高度跌落懸崖上的斜坡或岩石區,摔破這些骨頭。它的喉嚨寬70毫米,測量可以吞下直徑高達35毫米至25厘米的整塊骨頭。在食物短缺的時候,它們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甚至人類嬰兒,或昆蟲,海龜,蜥蜴。
胡兀鷲的視力很強,在視網膜的斑帶區中央凹內的視覺細胞有150~200萬個,大大高於人類在同樣區域的20萬個視覺細胞。因此,在相同的距離內,胡兀鷲比人類看到的物體要清晰得多。
雖然如此,由於地面的環境非常複雜,為了更順利地發現屍體,它們也非常注意對烏鴉、鳶、豺、鬣狗等食屍動物的觀察,而且還特別善於利用高原上最大的烏鴉-渡鴉。每當渡鴉發現食物而高聲鳴叫時,胡兀鷲便飛過來爭食,並將渡鴉擠到一旁,使其只能拾取一些肉屑充饑;而當渡鴉發現危險,一邊鳴叫一邊飛走時,胡兀鷲也趕快隨之逃離。
生長繁殖 Growth and Breed
胡兀鷲繁殖期2~5月。營巢於高山懸崖岩壁上大的縫隙和岩洞中。巢為盤狀,內面稍凹,主要由枯枝構成,內放有枯草,細枝、棉花、廢物碎片等。每窩產卵通常2枚,第二隻雛鳥會在第一隻破殼一周之後出殼,並且要比第一隻雛鳥小很多。這隻小雛鳥實際上只是大雛鳥出現意外時的替補。在食物緊缺的情況下,小雛鳥有時會成為大雛鳥的充饑之物。胡兀鷲之間常常會為爭奪最好的築巢位置而爭鬥,很多情況下胡兀鷲會承接金雕留下來的巢穴。
地理分布 Distribution
生存狀況 Living Condition
20世紀初胡兀鷲在歐洲的一些高山地區是比較常見的鳥,後來,當地人誤認為它是為害畜牧業的害鳥而加以捕殺,導致其數量銳減。胡兀鷲在中國尚有一定的數量,主要棲息於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地區,雖然在中國西部地區這種大型的猛禽還比較容易見到,但數量也在逐漸減少。
胡兀鷲的英文介紹 Introduction
The bearded vulture (Gypaetus barbatus), also known as the lammergeier or ossifrage, is a bird of prey and the only member of the genus Gypaetus.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an Old World vulture, it actually forms a minor lineage of Accipitridae together with the Egyptian vulture (Neophron percnopterus), its closest living relative. It is not much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ld World vultures proper than to, for example, hawks, and differs from the former by its feathered neck. Although dissimilar, the Egyptian and bearded vulture each have a lozenge-shaped tail — unusual among birds of prey. In July 2014, the IUCN Red List has reassesed this species to be near threatened. Before July 2014, it was actually classed as Least Concern. Their population trend is decreasing.
The bearded vulture eats mainly carrion and lives and breeds on crags in high mountains in southern Europe, the Caucasus, Africa,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nd Tibet, laying one or two eggs in mid-winter that hatch at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Populations are resident.
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們無知的像個孩子......
※豆瓣9.9頂格高分!引發3億爆擊的《BBC全新4k海洋百科:藍色星球II》全球首發!珍藏一堂震撼心靈的科幻課!
※特技!蜂鳥翅膀1秒鐘拍打80次,能在半空休息轉身懸停
TAG:rlyl的自然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