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他被一個國家封神,頭像印在紙幣上,私下卻偷穿妻子衣服、家暴……

他被一個國家封神,頭像印在紙幣上,私下卻偷穿妻子衣服、家暴……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

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

他的頭像被印在最常用的1000日元紙幣上。

他既是英文學者,又精通俳句、漢詩和書法。

《羅生門》的作者芥川龍之介也曾受他提攜,

堪稱夏目漱石的「腦殘粉」,

中學時代寫下《我是狗》,

就是模仿漱石的成名作《我是貓》。

魯迅的文風也深受夏目漱石的影響。

就是這樣一個偉人,

被一本叫《我的先生夏目漱石》的書,

打下神壇。

這本由夏目漱石的妻子鏡子口述,

女婿松崗讓整理的回憶錄,

在夏目漱石過世13年後出版。

該書以妻子的角度,

記錄下日常生活中的夏目漱石,

他臭美,愛穿著妻子的和服在家裡走來走去,

他因神經衰弱,有暴力傾向,多次動手打家人……

1929年此書出版時,

引來夏目漱石弟子們的強烈不滿,

稱鏡子為「鬼嫁」,

即冷酷無情、兇惡的妻子的意思,

稱她為日本五大惡妻之一。

今年1月,《我的先生夏目漱石》首次引入中國,

我們前往東京,

採訪了夏目漱石的外孫女半藤末利子女士,

試圖了解這位偉大作家的家庭生活。

自述半藤末利子編輯倪楚嬌

我叫半藤末利子,是夏目漱石的外孫女。我的母親是漱石的長女筆子,我的父親是漱石的關門弟子松崗讓。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這本書,是由我的外祖母鏡子口述,我父親記錄而來的。以妻子的角度,非常細緻地記錄了夏目漱石的家庭生活。

想要研究夏目漱石,這本書是不能缺的。

夏目漱石的父親和母親

出生名門的棄子

夏目家算是相當有勢力的,在江戶時代統領著附近11個町。漱石的父親上街的時候,會有人通報:「名主大人來了!」大家都會給他讓路。

漱石出生在1867年1月5日,是家裡第八個孩子。用舊曆看,這一天是庚申日。有一個迷信的說法,這一天出生的人,稍有差池就會淪為大盜,但只要在名字里加個「金」字或者金字偏旁的字就可以逃過此劫,所以漱石被起名夏目金之助。

出生時,漱石的父親直克已經57歲了,母親千枝也有41歲了。在這種歲數還生孩子在當時是很羞恥的事情,所以就把他送去了舊貨鋪做養子。後來又轉手給了其他人,非常波折。

鏡子回憶說:「都是在養父母家做養子,沒有得到過親生父母的愛……夏目像孤兒一樣,受了千辛萬苦。」漱石後來也提起過說,一直被父母視為多餘之物。

一直到21歲,他才恢復了本姓「夏目」。也只是夏目家中的長子得病去世了,而次子又是玩世不恭的人,只剩下漱石可以繼承家業的緣故。

漱石是一個非常努力的孩子,從小學習成績都很優異。但即使如此,他還是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

夏目漱石和鏡子的相親照

與「惡妻」相遇

漱石和鏡子是相親認識的。當時漱石29歲,在松山做中學老師。鏡子19歲,她的父親是為明治新政府工作的人,當時的地位非常高。

雙方先是交換了一下照片,鏡子看到漱石照片的瞬間就驚呼出聲:「就是這個人!」覺得他很帥,無論如何都想和他結婚。

兩個人對照片都還比較滿意,漱石便從松山來到東京和鏡子相親。鏡子的母親還特意交代自己的丈夫:「注意說話時,不要像已經拿定了主意似的。」

鏡子的父親看到夏目後,也非常喜歡,覺得他將來必會成為了不起的人物。那個時代是官吏吃香的世道,鏡子的父親出入的也是官吏圈子,但他願意把女兒嫁給一個不起眼的中學老師,可見他對夏目真的非常賞識。

漱石回家後,被哥哥們問起對方怎麼樣,他說:「牙齒很不整齊而且還髒兮兮的,但居然並不刻意隱藏,還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這一點特別讓人滿意。」漱石真是一個奇怪的人呢。

結婚後,操持家務對鏡子來說是件難事。畢竟從小是家裡的大小姐,雖然也會做點家務,但是突然成為主婦,一切究竟要從哪裡開始動手,心裡完全沒數。做菜也不是很拿手,早上會睡個懶覺,不給漱石準備早餐。不過那時漱石和鏡子非常相愛,也並不會對鏡子發火。

夏目漱石很喜歡寫俳句,看到什麼都能寫進俳句里,一生一共寫了2500多首俳句。特別是住在熊本,新婚的那段時間,寫的俳句是最棒的。

「病妻卧閨中 黃昏又點燈 秋暮夜長已近冬」

寫這句俳句的時候,鏡子剛懷上我的母親。因為之前流產過一次,兩人每天戰戰兢兢的,想著這次要是再流產就大事不好了。

漱石就一直非常努力,非常溫柔地照顧鏡子。能感覺到他們是真心愛著對方,其中流露的愛意讓人為之動容。

夏目漱石在書房

「到處都在傳說,

夏目漱石瘋掉了」

鏡子剛生下我的母親,文部省就下指令要讓夏目漱石去英國留學,那時結婚才4年時間。這次留洋成了一個轉折點。

到英國的時候是11月末,倫敦的天氣很不好。漱石一心埋頭學習,把幾乎所有的支援金都買了書。為了節省開支,只得緊衣縮食,住便宜的旅館,身邊連能說上話的朋友也沒有。所以非常想家,非常寂寞。可能就是因為這些事,讓他患上了神經衰弱吧。

漱石開始寫信給鏡子,責怪她為什麼從不寫信給他,也責怪她一些從前本不在意的事情。比如鏡子的脫髮、不整齊的牙齒、睡懶覺的問題。

當時到處都在傳說夏目漱石瘋掉了。甚至每年都該上交給文部省的研究報告,漱石直接交了份空白的報告書。

他在英國最苦惱的事,應該是英國的文明實在太發達了,那時候的英國是世界之王的氛圍。他無論如何都不能認同,日本以英國為目標追趕。

他認為這樣的文明是虛假、扭曲的文明,會發展到人類無法控制的局面。他想要呼籲大家珍惜大自然。漱石在明治時代就感受到了這樣的發展趨勢,真是個感受力很強的人。

40歲的夏目漱石

入職朝日新聞社

要休妻的暴躁漱石

漱石36歲從倫敦留學回來以後,是最壞的時期。因為得了神經衰弱,精神上非常脆弱,突然之間就會暴躁,反覆發作了四五年的時間。還鬧出過兩次要休妻的事。

那時我的母親大約三歲,剛剛有了些記憶,就看到父親暴躁的一面,也被打過,所以她很討厭她的父親。鏡子更是深受其害了,我母親偷偷地看到過鏡子被抓著頭髮甩來甩去的樣子。

但鏡子是很堅強的人,總是會咬牙忍耐。每次發作的時候,都把他當病人,下定決心怎麼樣都不會離開這個家。我覺得漱石也是很可憐的,做出了這種正常人絕不會做的事情。他是因為生病才變成這個樣子,但只有鏡子能夠理解他。

「正因為是這個外婆,才能和這個外公一起走下去。」我的母親總是這麼對我說。

但即便如此,在日本,鏡子還是一直被認為是「惡妻」。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她寫了這本書吧。

雖然說的都是事實,但把家醜外揚了,「惡妻」的評價就成了主流。

說起來,漱石到了晚年,上了年紀之後,就變得很和善了,對孩子們也很溫柔。

不發病的漱石是很可愛的。他很愛美,喜歡穿女性的漂亮和服,總是把鏡子脫下來的和服披在身上,提著下擺在家中走來走去。西裝、尖頭皮鞋也是他一貫的穿著打扮。

《我是貓》初版

「寫小說,只是想換個心情」

漱石37歲的時候,家裡常會來一隻黑貓。

鏡子特別討厭貓,每天都在想怎麼才能把貓趕出去。直到有一天,鏡子因為肩周炎請了寺里的僧人幫忙看病。僧人來了以後注意到這隻黑貓真的通體都是黑色,連肉墊也是黑的。

僧人就說:「太太這可是只福貓,還請您務必把它養在家裡,多加善待。」鏡子是個貪心的人,一聽是福貓,便立馬把對貓的厭惡拋之腦後,把它養在了家裡。

貓冢和貓的死亡通知書

一年後,漱石寫出了《我是貓》,便是以這隻貓作為原型的。他本人其實也很猶豫要不要寫小說,初衷只是想換個心情。

漱石當時是《杜鵑》雜誌的一員,《杜鵑》的文學青年們會定期聚集在一起,舉辦一個叫「山會」的學習會,一起進行小說的學習和俳句的創作。

那時正是漱石情緒最不穩定的時候,高濱虛子(雜誌主理人)常帶著漱石一起出門,順帶就跟他提了寫小說的事。漱石就抱著寫寫看的心態,創作了《我是貓》,在《杜鵑》上連載。

《我是貓》手稿

這本書通過貓的視角,觀察人類是如何生活的,是一部很風趣幽默和諷刺的小說。《杜鵑》銷量一直平平淡淡的,但因為《我是貓》實在是太有趣了,雜誌的銷量一鳴驚人。

漱石也因此心情不錯吧,很快又寫了《哥兒》和《草枕》。說起來也是很有趣的事情。神經衰弱的時候,寫出來的作品都是比較幽默的。可能正是因為內心很暴躁不安,想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就彷彿是泄憤一般拚命地寫。《哥兒》據說兩周就寫出來了,真是很快呀。

我覺得他一直以來都在批判明治時代。當時日俄戰爭勝利了,國民一直在被政府教導說「我們國家很厲害」。實際上卻非常疲軟,在很多地方都走了歪路。

48歲的夏目漱石

一直寫到最後一刻

漱石一直在生病,不是腦袋不好,就是胃不好。最後也因為胃病,49歲就早早過世了。

如果不是鏡子,漱石可能早就已經死了吧。有一次漱石大吐血,感覺隨時都有去世的可能。女僕們都已經呆住了,鏡子知道後,立刻命令領班去喊醫生。漱石也對她說過:如果沒有你,那就沒有現在的我了。

在最後的10來年時間裡,漱石寫了10篇長篇小說,非常努力。

有一句他寫的俳句,我非常喜歡:

「做人要守住木瓜開花般的憨呆 和水擊岩石的笨拙」

總的來說,俳句是一種慢慢悠悠的東西。但這句是很振奮人心的,也是對漱石來說非常重要的一句。

它的意思是,那個傻傻的木瓜花開了,自己也要像那花一樣,雖然不精緻,但卻堅守著自己的笨拙。「拙」指的是雖然不著要領,但是仍然一步一個腳印,不偷懶不放棄。他在告誡自己,雖然自己生病了,但內心不能變柔弱。

臨終前的夏目漱石

《明暗》手稿

未完成的遺作

在最後的時刻,已經病得非常嚴重了,漱石依然在挂念自己沒寫完的小說《明暗》。他經常對鏡子說,還有幾天就能寫完了,在他的腦海里已經都構思好了。「這種時候就不要寫了吧。」鏡子一直那麼拜託他。

他責任感是真的很強,既然拿了出版社的工資,就該按期交稿。即便生病了,一直躺著在他看來也是非常不好的事。

漱石山房紀念館

「生當如堇菜 渺小且獨立」

漱石一生住過很多個地方。最後一個住所是現在的東京新宿區,他取名叫「漱石山房」。在二戰的時候,被一次空襲炸毀了。現在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漱石山房紀念館。

書房舊照

根據照片還原的書房

館內還原了漱石的書房,就是在這裡,他寫出了所有的小說。

他的書房非常講究,地上鋪的是波斯地毯,書桌上放著鋼筆、象牙裁紙刀、竹製臂枕……書架里、地板上擺滿了幾千本日本、中國和西洋的書。

夏目漱石的畫作

他一般在早上9點到10點之間起床。吃過早飯後開始投入寫作,直到中午。報紙的連載小說每天都只寫一回,讓腦子得到充分休息後,第二天動筆才能寫得好。

下午是他的興趣時間,會畫畫、出去散步。夏目漱石的字寫得非常好看,但是畫就比較一般了。沒有什麼立體感和深度,但是他很有色彩方面的天賦。

夏目漱石的書桌(還原)

我覺得我的外祖父一生都想和「權威」、「偉人」這些身份劃清界限。他寫過一句俳句:

「生當如堇菜 渺小且獨立」

雖然家道中落了,但漱石畢竟還算是名門出生。卻希望自己能和堇菜(一種植物)一樣,作為一個渺小的人活著一直懷有這樣的感情,讓我很感動。

漱石44歲的時候,日本政府要授予他博士稱號,他拒絕了。自己一邊在小說裡面拚命批判明治政府,一邊再去領政府給的頭銜,就很說不通了。就算是換成今天,有很多很多獎項,他也一定會拒絕的。

作為夏目漱石的後代,其實會有點困擾。我自己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人物,但是因為外祖父是個偉人,就經常有曝光在鏡頭前的機會,其實是承受不起的。

我沒有見過我的外祖父,關於他的故事都是從我母親和外祖母那裡聽說的。我外祖母鏡子從沒有對我說過一句漱石的壞話。就算是她被打的事情,我也是從我母親那裡聽說的,可以說是奮不顧身地愛著漱石這個人了。

王向遠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主要從事比較文學、日本文學等研究

Q:一條

A:王向遠

Q:為什麼在日本,夏目漱石這麼受歡迎?

A:夏目漱石這種人,在日本不多,在中國也少見。

2000年,日本《朝日新聞》發起「一千年來最受歡迎的日本文學家」的調查。一共2萬多張選票,夏目漱石以3516票名列第一。

漱石只活了49歲,他雖然多病,但是非常勤奮,成為了日本近現代文學的第一人。

他是一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他為了能自由說話,自由做事,辭去了東京大學的教職,當了自由撰稿人,甚至辭去了日本政府授予他的名譽博士學位。

當時的日本,學習西方的風氣非常瘋狂,有些人揚言要「脫亞入歐」,完全拋棄傳統文化而選擇西方文化。夏目漱石對這種風氣非常不滿,不管是演講還是寫小說,都對此嚴加批判。大到所謂近代的「文明開化」、日本的對外擴張,小到人的利己本性、資本家的貪婪無恥、知識分子的空談與清高,都是漱石筆下揶揄和批評的對象。

夏目漱石的書法

Q:請談談夏目漱石對中國的感情?

A:夏目漱石小時候上過「漢學塾」,熟讀中文典籍,比如《左傳》、《史記》、《漢書》……他能做漢詩,一生寫了200多首,也擅長寫書法。

他22歲開始使用的筆名「漱石」,也是取自於中國的《晉書·孫楚傳》里的「漱石枕流」。

漱石對中國和中國人可以說是非常敬重的。他在倫敦留學的時候,在日記中曾有過這麼一段內容:「(一些)日本人被誤認為中國人,就感到不舒服,這是怎麼了?中國人是遠比日本人更有榮譽的國民。只是眼下遭遇不幸而沉淪於不振之國運……日本人也應該想一想迄今為止日本受了中國人多少的照顧吧。」

Q:夏目漱石對魯迅先生有著怎樣的影響?

A:有一件很巧合的事情,魯迅在東京留學時居住過的一個地方叫「伍舍」,夏目漱石也曾在那兒居住過。當時魯迅才剛做出「棄醫從文」的決定,而夏目漱石已經在日本文壇如日中天了。魯迅對漱石所寫的每一本書都會看,也經常和人討論。

魯迅也是中國最早翻譯夏目漱石作品的人。即便是在逝世前10天,魯迅仍對漱石抱有極大興趣,熱心地通過內山書店購買《漱石全集》。

漱石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對日本近代社會和近代文明進行了辛辣諷刺和批評。他在《我是貓》、《哥兒》、《三四郎》、《從那以後》等一系列作品中,幾乎把日本近代社會的角角落落都諷刺遍了。

魯迅對這種文明批評是極以為然的,他在1925年就說過:「我早就希望中國的青年站出來,對於中國的社會、文明,都毫無忌憚地加以批評。」

夏目漱石文集

Q:夏目漱石的作品在中國有怎樣的影響?

A:對夏目漱石的介紹, 以周作人為最早,1918年就在演講中介紹了夏目漱石。夏目漱石的翻譯, 以魯迅為最早,1923年翻譯了夏目漱石的兩個短篇小說《掛幅》和《克萊喀先生》。

夏目漱石的成名作、代表作《我是貓》,雖然有魯迅 、周作人等大力推介,卻因為翻譯難度太大、篇幅過長等種種原因,一直未能翻譯出版。周作人曾在《閑話日本文學》一文中這樣說:「翻譯漱石的作品一向是很難的……尤其是《我是貓》等書, 翻譯之後還能表出原有的趣味, 實在困難吧。」

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終於出版了兩卷本的《夏目漱石選集》,其中,第一卷收錄的就是《我是貓》。

從20世紀2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夏目漱石作品在中國已有33種譯本,擁有眾多的讀者,對中國文學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俳句翻譯:唐辛子

部分照片提供:漱石山房紀念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618爆款超級團,低至79元
這有一份父親和子女關係調查問卷:一年裡,你和父親見過幾次面?

TAG:一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