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彈碳」在深海中被發現,人類的影響力遠大於我們的想像
地球上距離人類社會最遠的並且具有生物生活的區域當屬深海的馬里亞納海溝,其最深處有7英里,位於日本島與新幾內亞島之間的海域,一方面其舉例人類生活的陸地極遠,另一方面其深度也給人類活動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礙。然而就是這樣一片荒無人煙的海域,如今也深深地烙上了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上世紀二戰爆發以來,美蘇兩國競相開發原子彈以謀求在戰略競爭中的優勢地位,這一軍備競賽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環境;眾所周知,原子彈是以核裂變的鏈式反應原理工作的,在爆炸過程中重元素經過裂變分裂成數量更多的輕元素,這些輕元素都具有放射性,並且在自然界一般找不到他們,最具有代表性的物質就是碳14。除了核試驗產生的放射性物質以外,人類正常生產生活所產生的廢棄物也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不光在南極冰川,馬里亞納海溝地層中萍也同樣發現了塑料微粒。
經過科學家測算,馬里亞納海溝中的深海生物所含碳14在上世紀50年代以來翻了一番,其來源主要就是核裂變後隨著放射性雲散布在大氣中的各种放射性物質,這些放射性物質在地球物質循環中從大氣圈滲透到了各個環節,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逐漸衰變為穩定的碳14.
研究人員認為僅僅依靠物理的擴散不至於使碳14廣泛分布於這一人跡罕至之地,食物鏈可能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放射性物質可能被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所吸收,又被小型魚類所進食,之後隨著這些魚類的屍體和糞便沉積到海底,之後經過食物鏈的傳到擴散到深海生物的各個層級,從而到達了馬里亞納海溝。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雖然核試驗的位置考慮到對人類影響被放置於遠離我們的區域進行,但是由於地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核試驗的影響將不可避免的波及到我們自身,如今人類的體內所含碳14恐怕也和這些生活在馬里亞納海溝中的深海生物一樣大量積累,雖然沒有什麼顯著的危害,但是也給未來的人們活動敲響了警鐘。
由這一事件啟發,波蘭克拉科夫核物理研究所的Edyta Lokas說:未來隨著全球變暖,貯藏在冰川之中的放射性元素(例如americ241,鈈衰變的產物)可能將會被釋放出來,鑒於其龐大的儲量,可能會造成比核試驗嚴重得多的影響,屆時人類體內沉積的物質恐怕將不是碳14,而是各種具有放射性危害的重元素,兒要等到這些元素衰變至無害,恐怕舉要幾代人的時間,這意味著將來我們或許不得不花費巨量的資源用於應對這一氣候變化的惡果。
※「大禹治水」並非神話,科研人員在4000年前的岩層中找到答案
※時間只是錯覺?愛因斯坦和牛頓早已看破真相,人們卻不願接受
TAG:宇宙科學探索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