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觀《千與千尋》之感悟:不迷失自我,方有碧海藍天

觀《千與千尋》之感悟:不迷失自我,方有碧海藍天

盛夏已至,烈日懸空,樹影婆娑,蟬鳴幽幽。宮崎駿導演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像一陣沁人心脾的涼風,給人們減少了些許浮躁,注入了一絲清涼。《千與千尋》演繹了一段勇敢跟隨冒險,夢幻裹挾現實的驚奇之旅。

觀《千與千尋》之感悟:不迷失自我,方有碧海藍天

圖片來源於網路

千尋和父母誤入了一個神奇的隧道,來到了一個「油屋」之地,這是各路「神仙」雲集洗浴的地方。所謂的「神仙」長相奇怪,紛繁複雜,說著人話,卻是青蛙、大象、章魚、龍、鳥等動物,還特別討厭人類。在他們眼裡,人是帶臭味的物種。

千尋的父母因為貪吃了供給「神仙」的食物,而變成了豬,被囚禁起來等待上餐桌,他們忘了自己人類的身份。千尋為了解救父母,開始「打怪升級」。

筆者認為,《千與千尋》蘊含豐富的寓意,隱喻了以下話題。

(一)互相守護,共同成長

進入陌生的世界,沒有了父母的守護,千尋膽怯、恐懼,這時白龍出現了。他告訴千尋要在這個世界生存,必須要工作,不然會被湯婆婆(油屋的管理者)用魔法變成豬。

千尋對湯婆婆說:「請讓我在這裡工作。」

湯婆婆鄙夷地回答:「你看起來很嬌氣,愛撒嬌,只會哭……我不會請飯桶來工作的。」

千尋瑟瑟發抖,依然堅持,終於如願在浴場留下來,打雜工。她與湯婆婆簽訂了一份契約書,卻被之剝奪了「荻野千尋」的名字,取名為「小千」。

觀《千與千尋》之感悟:不迷失自我,方有碧海藍天

圖片來源於網路

「忘記了名字,你就找不到回家的路。」白龍始終以一個守護者的身份,來關照愛護千尋,讓千尋感受這個異世的溫暖。他忘記了自己的名字,不願讓千尋也重蹈覆轍,回不到原來的世界。

在白龍的一路關照下,千尋依靠鍋爐爺爺、小玲的幫助,站穩了腳跟,還偷偷探望了「父母」。

另一方面,千尋也在關鍵時刻救了白龍的性命。

當白龍被錢婆婆幻化出的紙片人打傷,命懸一線時,千尋英勇無畏地守護,把河神給的苦丸子餵給白龍吃,還搭上了一趟只有去程無返程的海上列車。此時的千尋頗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

人生,不就像一場只有前進,沒有後退的「列車」嗎?唯有勇敢才能打敗怯懦,迎來轉變的時刻。

觀《千與千尋》之感悟:不迷失自我,方有碧海藍天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正是千尋真誠地跟錢婆婆道歉,歸還白龍偷盜的印章,得到了護身符,也在與白龍的歸途中,回憶起了兒時白龍救護她的場面。白龍告訴千尋,他叫賑早見·琥珀主,他終於記起了自己是誰。最終還是在白龍的幫助下,千尋才得以和父母回到現實的世界。

千尋與白龍的友誼,是此電影的亮點之一。互相守護,彼此關愛。幫助他人的同時,即是成就自己的開始。

佛教倡導「棄惡揚善,慈悲利他」。遠離惡緣惡業,種善緣善業,獲善報善果;慈悲利益他人,自己也受益匪淺。可以說,給予的背面,就是收穫。真、善、美,歷經時間的沉澱,加上正行的助緣,必然開出芳香的花朵。

(二)貪婪,讓人忘記善良,迷失本性

如果說白龍對千尋是真誠愛護,無臉男對千尋則是依賴生長。

無臉男是一個身體呈黑色半透明狀,戴白臉面具的人物。他孤獨地飄蕩,渴望光亮,一點點溫暖都足以讓他銘記一生。

觀《千與千尋》之感悟:不迷失自我,方有碧海藍天

圖片來源於網路

那個下雨天,千尋擔心無臉男被淋濕,而留了一道門,這道門就開啟了他與千尋的聯繫。

他珍惜千尋給予的溫暖,跟隨著,不願離去。他把世人愛戀的金子捧給千尋,卻遭到了拒絕。然後,他把大把的金子撒給了貪慾叢生的各類人與動物,這些生物都接受了。整個浴場為之轟動,奉上了各種山珍海味。無臉男貪吃食物,身體變形,愈發醜陋,還因嗔怒吞了青蛙和兩個人。這下,他變得兇殘、可怕,大家再也不敢上前了。

是千尋,讓他吐出了之前貪婪的食物,這才恢復成那個寡言卻善良,有恩即報的無臉男。

佛教教義講,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塵勞,讓人迷惑,受大苦惱。欲樂,會壞人善根,害人慧命,讓人迷失本性,使人貪著享樂,造作種種惡業,墮落無疑。人們要想身心自在,就得不執著五欲,放下種種執念,邁過貪婪這一關。提得起,也得放得下。

(三)善良、勇敢、利他,賦予了人性的美好

千尋的善良不會因環境的改變而縮減,不會因親人的異變而泯滅。她始終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不受金錢干擾,不受名利誘惑,保持純真。

觀《千與千尋》之感悟:不迷失自我,方有碧海藍天

圖片來源於網路

她的純真,雖然在成人講規矩的世界,一開始跌跌撞撞,但歷經了種種考驗後,她依然能勇敢無畏,幫助他人。她不計較無臉男的貪婪,幫助他重新獲取溫暖;她也感化了錢婆婆放下了仇怨。

堅強又獨立,善良又勇敢,利他又無執,是人性美好的標籤。這猶如在冷漠的世界裡獨燃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減少黑業垢障;又如一彎清泉,洗滌污垢,讓人心靈凈化,品德高尚。

成長,是一條不可回頭的路,不迷失自我,就會一直向前,擁有一片碧海藍天。修行的路也是如此。若我們時時增益不損減,助益他人,無相布施,建立功德,再結合佛法修持,離解脫成就還會遠嗎?

文/玖蕖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教新視野 的精彩文章:

一篇燒腦的故事:情痴的前世今生
「一萬小時成功定律」適用於學佛修行嗎?

TAG:佛教新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