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這些年的醫學亂象,你真的了解過中醫養生嗎?

這些年的醫學亂象,你真的了解過中醫養生嗎?

這些年的醫學亂象,你真的了解過中醫養生嗎?

作者:靈椿八千

就在這幾天,一條有關「三伏貼」的新聞忽然上了熱搜,有關江西省兒童醫院幾十名兒童因「三伏貼」而造成的不良反應,一下又把中醫推到了風尖浪口上。

這兩年隨著國家對傳統醫學的重視,如「三伏貼」等傳統的習俗又漸漸回到我們的視線中,這本身對弘揚傳統文化是一件好事,但早在《道德經》中,太上道祖就曾有過告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伴隨著傳統醫學的發展,很多的亂象也逐漸暴露在人們的視線中,就拿最近來說「鴻茅藥酒事件」「中藥注射液事件」「三伏貼事件」都引發了網上對中醫的激烈討論。

就像幾年前的「國學班」熱一樣,興盛的背後往往埋藏著禍亂的根源,如不能善加引導,或許最終只會起到反效果,甚至給中醫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排除不中不西的中藥注射液不說,單講鴻茅藥酒和三伏貼,他們為何會突然大火,又突然引發爭議?

其實也是在於,人們對於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多,伴隨經濟發展,人們有了更好的生活以後,會把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身體上。

目前對「三伏貼」事件的調查結果是因為醫院擅自更改了傳統的配方,將嫩姜改為老薑,增加酒精度數等,造成了貼的兒童本就柔嫩的皮膚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過敏反應。

這看似只是一場失誤的操作,其根源並不在三伏貼本身上,所以接下來大家還是可以放心的貼三伏貼,只要注意操作方法即可。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本文就從道家醫學的角度上對此略作探討。

「三伏貼」的使用,本質上是源於一個「冬病夏治」的理論。

這個理論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像是針對慢性咳喘、慢性胃病等,尤其是一些寒症,藉助夏季的節令,可以更為有效的起到治療效果,如果等到冬季,天時的變化,可能會讓病情更為嚴重,更為難以斷根。

但問題在於,很多人使用三伏貼等,並非是為了治病,更多的是為了養生,也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

單獨來說「冬病夏治」和「不治已病治未病」都是極為高明的醫學思想,但是這兩者能不能混合在一起?能不能變成「冬生夏養」?這可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這裡就要提到和「冬病夏治」與「不治已病治未病」兩個理論的源出之處了,其主要思想來源,是源自《黃帝內經》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與《素問·六節藏象論》兩篇。

在這裡面提到了人與天地四時的協調關係,古人認為,天有四季「春、夏、秋、冬」,人亦有「幼、少、老、壯」的變化。

天有晝夜之輪轉,人亦有生死陰陽之變,在《易經》里就說:「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又說:「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中醫的核心,便是聖人效法天地自然之道,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把握人與天地自然的變化,觀天地之變,而知人之變。

在《素問·六節藏象論》里就說:「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然後岐伯更進一步解釋這「上帝之所秘,先師之所傳」的內容:「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

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

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很多人所說的冬病夏治,大多便是引用了這一段中的一句「長夏勝冬」,然後就沒有進一步的解釋,甚至也沒有解釋長夏並不等於夏,在這裡提到了五氣對弈的時節是:「春、夏、長夏、秋、冬」

那麼長夏是否等於夏呢?很明顯是不等於的,不然這裡就不會單獨列出來說了,有一定中醫知識的人一定知道,五行對應五臟,即「春為木對應肝臟,夏為火對應心臟,秋為金對應肺臟,冬為水對應腎臟」這剩下的脾土對應的自然就是這裡的長夏。

同樣,因為五行生剋之道,木克土故春勝長夏,土克水故長夏勝冬,水克火故冬勝夏,火克金故夏勝秋,金克木故秋勝春,各時有所勝,而其氣藏於五臟。

所以這裡面提出了一個思想「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就是人應當順應時節,不可過也不可缺,保其中正是最好的。

而這種思想,貫穿整個內經,和道家思想也息息相關,在《黃帝內經》開頭就說:「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

簡單的理解就是,至人近於道,起居動卧皆與陰陽、四時相和,不與其背離,所以其壽命遠超常人。

而四時到底應當如何呢?古人很簡單的總結了八個字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古人觀察萬物生髮,春天生氣盎然,萬物滋發繁榮茂盛,到了夏季,進一步生長,繁華越盛,但此時陽氣已到達頂點,於是到秋季,果實成熟,但天氣轉涼,枝葉開始發黃,落去,也是人類收穫勞作的時候,到了冬季,白茫茫的大雪覆蓋大地,萬物涵藏於地下,等待著新的生機出現。(進一步的介紹,在本公眾號另一個系列的文章「想學怎麼夜觀星象嗎?這份秘籍快收好。」的節氣曆法部分會詳細介紹。)

這四季的變化,和人的臟腑身體,也是息息相關的,人承天地的生氣而生,在達到壯年之時開始逐漸衰老,直到有一天會死去歸於塵土。

所以在四氣調神大論中說:「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黃帝內經》所提到的思想,正是道家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直接體現。

道家說無為,是不強加作為,萬物各司其職,人各有其行,如同一部機器一樣,每一個零件都做好自己的事,那麼這部機器自然可以和諧的運作,但如果我只看到機器生產的好處,於是強行把一些後備的零件弄到生產上去,這樣是不是會讓機器運行的更好呢?

很顯然,這隻會在短時間增加機器的生產力,但是也會增大機器的負擔,時間久了,這部機器只會損毀的更為嚴重。

所以春夏助其陽氣生長,秋冬助陽氣涵藏,不使其過剩,則可謂四時有節,和於陰陽。

「三伏貼」能否起到在夏季更助其陽氣,起到養生的作用?個人認為,不建議這麼做。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用藥養生是否更好?

其實就《黃帝內經》和道家思想來說,並不贊同額外用藥來養生。

什麼是額外用藥?這裡是為了避免杠精,這裡說的是常規情況下,人不需要用藥來刻意的養生,除非人出現病症,使用藥物來治療,這顯然是另當別論。

那麼為什麼不建議呢?很多人都知道「是葯三分毒」的概念,但這個概念來自於哪?又該如何理解?尤其是很多藥店宣傳的「食葯同源,無毒副作用,西藥是化學葯,不夠天然」等等。

事實上,我們可以看一下近些年的一些報道,如早些年的「龍膽瀉肝丸」的馬兜鈴酸腎病事件,還有一直層出不窮因為服用制首烏造成的肝損傷甚至急性肝衰竭的事件。

有人說,這些不是中醫的問題,是庸醫用藥不當造成的,如果合理配伍,物盡其用,是不會出現這些情況的。

這裡,我是表示贊同的,葯本無好壞,毒藥在良醫手中也可救人,好葯在惡醫手裡也可壞人性命。

如同大家都熟知的砒霜,今天所說的三氧化二砷,無論古代還是今天,都是劇毒,但是在古代,可以用來治療梅毒,瘧病等,還可拿來治療中蠱等,在今天,三氧化二砷也被納入化療葯,甚至被美國FDA批准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等。(劇毒藥物,需經過處理,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否則有生命危險。)

而是葯三分毒的思想,也是《黃帝內經》中的,在內經的《素問·五常政大論》中,簡單的描述了用藥的基本原則如:「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無積者求其藏,虛則補之,葯以袪之,食以隨之,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

還說了針對不同的人應當:「能毒者以厚葯,不勝毒者以薄葯,此之謂也。」

但是,更進一步的講:「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天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這裡是在講,用藥治病時,有大毒小毒乃至無毒,但即使無毒治病,也只能十去其九,然後要以谷肉果菜,等食、養以恢復人的根本,如果用藥過度,反倒傷及其正氣,如果還不好,要先考察天時,然後順應節氣來治療,邪氣不可濫補,反傷其氣,正氣不可瀉,不然可能傷及性命。

事實上在這些年,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腎病患者、癌症患者濫用補藥,不分虛實正邪,反倒讓病人更為痛苦的情況出現,也讓很多人開始抵制中醫,這無疑是濫用帶來的惡果。

最後,黃帝問:「帝曰:其久病者,有氣從不康,病去而瘠,奈何?」

答:「昭乎哉聖人之問也!化不可代,時不可違。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頃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命曰聖王。」

這裡簡單的理解,就是應當以自然來恢復的,不能求快,變化有其固有的規律,天時亦有其固定的變化,春天播種,秋天收穫,我們不應強行要求今天播種明天就能收穫,這是強求。

這種久病的勞損,只要病人的經絡恢復通暢,血氣的滋養變得正常,養之和之,靜待其時,則自然會逐漸的恢復。

在《內經》中,提到了使用藥石治療,但所提的方子卻極少,僅僅有十三個方劑,後來稱之為「內經十三方」但是是目前中國可考的最早的方子,其慎用藥的思想,在後來影響了很多人,但是也被很多人忽視,尤其是一些試圖揠苗助長追求長生的達官貴人。

中國古代有五百多位皇帝,刨去戰亂、政變而死的不算,其中活到八十歲以上的只有五位皇帝,在古代可以獲得最好的生活條件,可以獲得最多上佳補藥的帝王,卻只有五位活過了八十歲,相比起今天來,實在是太少,這也可以反向說明,並不是補品越多越好,其核心在於,如何讓人順應天時,順應道,這才是長生的根本。

說回到「三伏貼」這本身是用於治療一些寒症的良方,今天很多人飲食不節,好食寒涼,在夏季貪圖空調的涼爽,晚上熬夜,起居作息不和規律,情志失調,精神壓力大等等,但具體如何,是治是調,還應辨證而為,如果一邊貪圖享受,滋長過剩的慾望,一邊想靠著「三伏貼」「鴻茅藥酒」這些東西來救急養生,那最終只能自食惡果。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內經說夏三月,要助長陽氣,不可逆之,但其中並未提及要以藥石之力來輔助,夏季屬火,萬物生長茂盛,但如果太陽太過熾烈而沒有雨露,則會有乾旱,植物也會被烤乾,可見不是火氣越旺越好,冬季的雪藏對來年的作物有好處,但如果霜期太久,寒涼過了,則同樣會影響來年。

能做到:「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成實,使氣得泄,此夏氣之應」便足夠了,沒有病症的情況下,勿擅用藥,當然,在有病的情況下,應請醫生辯證施治。

總的來說,三伏貼是外用,出問題的少,這些年層出不窮的中醫亂象還很低,各種電視廣告大師、鴻茅藥酒都不說,吃龍膽瀉肝丸減肥的,有事沒事腎虛,把六味地黃丸當零食吃吃出問題的,著實不少。

六味地黃丸本身是補腎陰虛的,腎虛還有腎陽虛、精虛等情況,即使真正腎虛也應當辨證治療,而不是聽到腎虛就去買六味地黃丸,尤其是把腎功能直接等於某種功能的想法,幾乎把這葯當成壯陽葯,實在是愚昧至極,用醫用藥,治病救人,當十萬分慎之。

真正的養生,道家有一位孫思邈真人,提了一個養生銘大家可做參考:

怒盛偏傷氣,思多太傷神。

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侵。

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夜靜鳴雲鼓,晨興嗽玉津。

妖邪難犯己,精氣自全身。

若要無百病,常須節五辛。

安神當悅樂,借氣保和純。

壽夭休論命,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在道家另一篇經文《黃帝陰符經》中更是用六個字概括了養生的核心:「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這個原則,即使在今天最反中醫的人來說,也不會反對,因為即使根據現代循證醫學的西醫來講,以果肉菜蔬的飲食全面來補充各種營養,不熬夜,合理作息,適當運動,不抽煙喝酒,心理高興,能有良好的社交關係,也是保護健康極為重要的要素。

那些進口保健品,各種維生素、氨基酸、硒、抗氧化劑等,額外的攝入也是不推薦的,除非真的有缺乏,可以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相關營養素,否則以飲食來補充是最合理的。

就在最近,美國的頂尖醫學中心約翰霍普金斯醫院還發了一篇文章,表示額外的營養素攝入是不需要的。

本文一發,可能會引起很多中醫從業者的不滿,畢竟大家都不買葯了,他們又哪裡去賺錢呢?就在幾天前,我去藥店買點葯,店員跟我說:「搞活動,關注公眾號送我一盒藿香正氣口服液」

這個東西我已經很多年沒用過了,作為祛暑劑,其作用是祛除暑邪,行氣、解表、和中等等,也不是有事沒事就能喝了保平安的東西,所以拿到這個促銷品時,著實讓我有些哭笑不得。

這個時代講養生的多,賣葯的也多,是不是大醫,也是真假難辨,如果真的如文章里說的那樣告訴人們養生,那豈不是很多人都要喝西北風了?所以以後或許也不會再講中醫之類的內容了,具體看這篇文章的反響吧,有沒有大家的支持,如果有人支持,以後可以再講一些如傷寒、道家的養生調理方法之類的。

最後,請不要加我看病,沒有網路看病的說法,古代大醫也要「望聞問切」的面診,隔著網路問診,本人自認為遠沒有這能力,只是發篇文章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道教神霄派 的精彩文章:

想學怎麼夜觀星象嗎?這份秘籍快收好(二)

TAG:中華道教神霄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