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針灸: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針灸: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無論是正規的中醫院,還是私人的小醫館,都可能會有一項療法——針灸。作為中醫學重要的分支,針灸一直被認為有「扶正祛邪」和治病保健的作用。我們自己或者身邊的朋友、家人中至少有一個人應該做過針灸,所以針灸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

根據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人體中有一種稱為「氣」的能量循環,這種能量存在於全身的脈絡之中,穴位又坐落在這些脈絡之上。針灸背後的傳統哲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其中陰陽兩種相對的能量必須平衡,通過用針刺激穴位,針灸師可以調節能量的流動,使身體回到平衡的狀態,達到祛病的效果。

不過,這樣的原理聽上去可太玄乎了,而且完全沒有證據能證明。因此,許多人質疑針灸療法讓人覺得有效果的原因只是心理因素。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安慰劑效應,指的是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由於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癥狀得到緩解的現象。

那麼針灸真的只是安慰劑效應嗎?它究竟有沒有效果呢?

真的是安慰劑效應嗎?

為了驗證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必須實施一個大騙局。他們需要做對比性實驗,在實驗中,一些病人真的接受到了針灸治療,而另一些病人沒有,並且病人和他們的針灸師都不知道誰接受了哪種治療(即雙盲實驗)。這樣,每個人都能體驗到同樣的安慰劑效應,科學家就能夠發現針頭是否有額外的醫療效果。

2009年,英國醫生艾查德·恩斯特進行了多達32項人體針灸實驗,這些實驗都是為了檢驗針灸效果的雙盲實驗,測試對象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接受針灸治療和一組偽治療。

恩斯特的實驗結果顯示,在32項研究中,25項證明針灸並沒有什麼實際效果,2項研究沒有得出結論,只有5項研究表明針灸對患者的健康真的有積極影響。因此,他得出結論:針灸療法實際上沒什麼用。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2018年,中國四川大學的孫鑫教授分析了318個關於針灸的雙盲實驗,並推翻了上述的結論。孫鑫的分析顯示:在這些實驗中,只有不到5%的實驗描述了這些患者是如何被分成針灸組和安慰劑組的,所以我們並不能確定大多數實驗的隨機狀態。

另外,只有大約8%的實驗事先設定了評估治療效果的標準。能夠衡量病情改善情況的方法很多,比如:病人自己的感覺,醫生對於疼痛程度的估計,或者病人活動能力的變化等。原本安慰劑效應就會對上述的感覺、變化等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個基礎上,如何得出針灸的效果就成了問題。孫鑫的分析表明,大多數的實驗都進行得很差,結果並不可信。

並且為了進行雙盲實驗,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假針,它可以欺騙病人和針灸師,這些假針內有彈簧,不能真的進入皮膚,僅僅只是被壓在皮膚上。然而,這種針也並不能欺騙所有的病人和針灸師。

小鼠實驗的支持

2010年,由丹麥神經學家邁肯·內德加德領導實驗小組對小鼠進行了針灸的研究,他們把針插入老鼠的皮膚,然後像針灸治療一樣旋轉。研究人員發現針頭會戳破體內的細胞,使細胞內的腺苷三磷酸(ATP)流出來,在細胞外,酶將ATP分解為腺苷,腺苷是一種神經遞質,它阻斷了小鼠身體神經細胞向大腦發送的疼痛信號,所以小鼠大腦的疼痛中樞並不像以前那麼活躍。在實驗中,接受了針灸治療的老鼠對灼熱造成的疼痛感反應並不劇烈。

為了排除治療過程可能帶來的安慰劑效應的影響,科學家們製造了轉基因老鼠,這些老鼠的神經細胞對腺苷沒有反應。他們接受了與普通老鼠相同的針灸治療,然而,治療並沒有鎮痛效果。因此,科學家們可以確定,針灸並不僅僅只是安慰劑。

在小鼠實驗之後,內德加德也證明了,針灸也會導致人體腺苷的局部增加,腺苷的增加取決於針插入身體的位置,以及針是否旋轉。不過,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人體腺苷增加,帶來的鎮痛效果的強度。

總而言之,我們有理由相信針灸比安慰劑更能緩解疼痛,儘管它的作用有限,但絕不是偽科學。而另一方面,我們還不清楚針灸其他的功效,比如減肥和治療關節炎等,效果究竟如何?現在還無法下定論。不過人不是一件件工業產品,不可能什麼都一樣。所以針灸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效果未必一樣。

也許,隨著科學的發展,對中醫學研究的深入,我們能夠讓針灸在更多的領域,發揮更好的治療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棉花挑起了鴉片戰爭
社會行為研究靠大數法則還是小數原理?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