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錢穆與《中國史綱》

錢穆與《中國史綱》

錢穆與《中國史綱》

錢穆與《中國史綱》

錢穆的《國史大綱》與張蔭麟的《中國史綱》是民國時期中國通史寫作的兩座高峰。錢張二人同事清華,志趣相投,過從甚密,因此兩部通史有交互影響之處。王家范教授在導讀上海古籍版《中國史綱》時說:「蔭麟寫《史綱》,上述兩書(呂思勉《中國通史》、錢穆《國史大綱》)均不及見到。與錢穆先生有所互商,詳情亦不可而得。」因他沒有更多的資料支撐。

錢穆與張蔭麟相識於1934年春夏間。錢穆在《師友雜憶》中說:「蔭麟自美留學歸較晚,在清華歷史系任教。余赴清華上課,蔭麟或先相約,或臨時在清華大門前相候,邀赴其南院住所晚膳。煮雞一隻,歡談至清華最後一班校車,蔭麟親送余至車上而別。」

1935年,張蔭麟受國民政府教育部委託,由傅斯年推薦,主編高中及小學歷史教科書。其成果即後來的《中國史綱》。張蔭麟受命之初,曾擬就《高中本國史教科書草目》,即《中國史綱》最初綱要,分發有關專家審閱。錢穆閱草目後,作一長函致蔭麟,對此草目及將來的《中國史綱》提出自己的看法。

錢穆致張蔭麟函存容庚處,置於錢氏致容庚其餘手札之後,現藏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容庚為此函冠以標題:「《關於高中本國史教科書之討論》(一)錢賓四教授來書。」並於函首標明「不低格」,第二段起首標明「低二格,以下每段起首同」。容庚當時與張蔭麟、顧頡剛、洪業等人主持《大公報·史地周刊》,估計欲將此函載於周刊,原函應為排印底稿。

張蔭麟於草目提出「綱領簡單,敘述豐腴」的原則,錢穆表示極端贊成,隨後他說:

弟意即就高中而論,要政治、學術、社會各方面一一顧到,仍屬難能,最好全書敘述,仍以政治方面為主腦,而以學術、社會種種情形,就其相互為影響者為串插,使讀者於歷代盛衰治亂之大綱,先得一明晰之基本知識,將來能引申。否則頭緒一多,茫無畔岸,以後研求歷史,仍須從頭講起。今大學新生對本國史基礎知識之缺乏,及大學校通史之難講,而一切稍涉專門之歷史學程,又難有切實之成績者,皆坐此弊。昔人謂「卑之毋甚高論」,其意良可味。竊願足下此書能一矯時下高論不實之弊也。

張蔭麟所擬草目中的數十章即數十個專題,錢穆對其條貫系統及詳略取捨等提出自己意見,他最後說:「弟意中國史綿歷固長,而所包活動疆域尤廣,各地開發之歷程極須注意,而唐中葉後,長江流域在中國政治上之經濟地位,及北方之日就蕪落、南方人文之日盛,以及漕運及江南賦稅特高等等,皆可注目,此等如何插入,亦殊要緊也。」

按照張蔭麟的計劃,這個龐大的通史計劃由數人分工撰寫,其第一部分即上古部分,止於漢朝末年,由他本人執筆,其他則由吳晗、千家駒、王芸生等人分別撰寫。因此張蔭麟的這部《中國史綱》又稱《中國上古史綱》。

張蔭麟去世後,錢穆於1942年底作《中國今日所需要之新史學與新史學家——本文敬悼故友張蔭麟先生》,發表於《思想與時代》第十八期(1943年1月),文章結尾寫道:「故友張君蔭麟,始相識在民國二十三年春夏間。時余與張君方共有志為通史之學。嘗謂張君天才英發,年力方富,又博通中西文哲諸科,學既博洽,而復關懷時事,不甘僅僅為記注考訂而止。然則中國新史學之大業,殆將於張君之身完成之。豈期天不假年,溘然長逝。」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從《晉書》看唐代的《世說新語》接受
有一種閱讀叫嚴肅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