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下調融資額後,阿里巴巴回港之路一波三折?

下調融資額後,阿里巴巴回港之路一波三折?

早在 6 月初彭博社就有消息稱,阿里巴巴將在港股上市,並在無需披露財報的情況下已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募資金額達 200 億美元。

而據 IPO 早知道消息,騰訊《一線》12 日報道,其募資額下調至 100 億美元。

儘管,阿里巴巴從被傳出已遞交上市申請至今,其傳聞募資額持續走低。從最初 200 億美元降至此前 150 億美元,直至如今的 100 億美元。但阿里在美股市場上依然有著不俗的表現,2019 年迄今為止漲幅達到了 21%。

這或許跟其回港上市的計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此前,InvestorPlace 的刊文也指出,這亮眼的表現,至少有一部分應該歸因於他們在香港上市的計劃。

而阿里和港交所實際上也是有著很深的淵源。

阿里 IPO 的前世今生

早在 2007 年,阿里旗下 B2B 公司阿里巴巴網路有限公司在香港 IPO,計劃發行 1.28 億股股票,發行價為 13.50 港元。當時,阿里巴巴網路吸引了逾 56 萬香港散戶投資者,認購訂單達到 331 億港元,超額認購 257 倍。

2007 年 11 月 6 日,阿里巴巴網路上市第一天開盤報 30 港元,較 13.50 港元的發行價增長一倍以上。投資者眾多認購十分瘋狂,導致港交所的交易系統不堪重負,交易延遲,這在港交所的歷史上絕無僅有。

儘管散戶投資者熱情洋溢,但是機構投資者當時並未充分認識到阿里巴巴網路的價值。一些投行分析師認為阿里巴巴網路的定價 " 嚴重過高 "。同時 2008 年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全世界的互聯網公司都在感冒,阿里這個魚池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殃及,股價持續下跌。同年 3 月份,阿里巴巴網路的股價再也沒有回到 30 港元,並很快跌破了發行價。

2012 年,隨著公司業務的不斷擴大,需要退市後將整個集團業務打包上市,馬雲決定讓阿里巴巴網路從港交所退市,同時也包括了 " 為了擺脫市場期望、盈利能見度以及股價波動的壓力 " 的原因在內。

而後,2013 年阿里巴巴曾經表示香港是其上市的首選地點,但因為港交所不支持阿里巴巴 " 同股不同權 " 的股權結構,亦不認可合伙人制度,最後選擇了在美國上市,港交所也因此和阿里巴巴失之交臂。

2014 年,阿里巴巴順利登錄美股市場,募資總額高達 250 億美元,一度成為美股史上募資規模最大的 IPO。

據 wind 數據顯示,阿里巴巴在美髮行價為 68 美元,上市首日大漲 38.07%。雖然在 2015 年經歷過一段低迷期,一度跌破發行價,最低觸及 57.20 美元,但此後卻迎來持續上漲,至 2018 年二季度突破 200 美元。目前其股價為 173.5 美元,在 228 只中概股中排名第二,僅次於網易。

當然,錯失這樣的巨無霸港交所相關人士也表示十分遺憾,此後,為了不讓更多的新經濟公司流失,港交所開啟了制度改革,在去年的 4 月 30 日港交所修訂後的主板上市規則正式生效,香港正式向採取同股不同權結構的公司敞開大門。

阿里巴巴重回國內又有了希望,此次阿里巴巴擬回香港也絕不會是空穴來風。

15 日晚阿里舉行了股東大會,會上通過了將股份 1 拆 8 的融資方案,同時也重選了 4 名董事,包括香港前特首董建華、創辦人楊致遠、雀巢集團前執行副總裁龔萬仁及被稱為 " 馬雲接班人 " 的阿里巴巴行政總裁張勇,值得一提的是,張勇是這次唯一一位由阿里巴巴合伙人團隊提名的董事。

消息流出後,截至 15 日美股收盤,阿里巴巴股價上漲 2.62%,報收 173.50 美元。從美股市場的表現來看,對阿里回港上市市場也是持有積極態度的。

雖然,目前為止阿里並未對相關消息作出任何回應,但種種跡象表明,阿里回港上市的目標越來越清晰。

若阿里此次能夠在港順利上市,也將成為其第三次的上市之路。

但阿里巴巴的募資額一降再降,引得市場猜測不斷,其為何會選擇降低募資額回港 IPO?

一再降低募資額 ? 阿里回歸意願強烈?

事實上,降低募資額度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或是因為受港股市場環境的影響。

同時,阿里巴巴也考慮到當前港股市場所面臨的市場壓力對其上市後的股票流動性及股價表現的平衡等因素。

除此之外,我們依舊可以窺得阿里回港的多面好處以及國際上的多種因素,也是其降低募資額一心回港的重要原因。

相較而言,香港的投資者們對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更為熟悉,他們大概率本身就是淘寶用戶,生活中也用支付寶結賬。而在美國或者其他西方國家,亞馬遜或者信用卡才會是首選,這種天然的熟知會潛移默化地增強資本市場對阿里的信心和好感。

國內更多的投資者希望能夠購買阿里巴巴的股票,而如今其已經通過了股份 1 拆 8 的方案,也將吸引更多散戶投資者加入這宗買賣當中。阿里回港也能夠離主要的服務對象和主要的投資者更近。

另外,作為中概股,美國資本市場對阿里巴巴也不會像港股市場對騰訊那樣看好。參考彭博社的數據,阿里巴巴的預期市盈率下降為 23 倍,遠低於騰訊在香港的 31 倍的市盈率。

而港股市場,也需要更多的優質互聯網股票,現即已向同股不同權的公司敞開大門,為阿里的回歸也提供了條件。就在今年 1 月,香港特首鄭月娥在一個活動上,向阿里巴巴發出邀約,馬雲給出的答案是:" 我們一定會認真考慮香港市場 "。這也體現了,港交所對科技優質股的強烈需求。

市場需求以及大環境的利好態勢,或許更加堅定了阿里回歸的信心。綜合來看,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阿里會一再下調募資額了。

但回港之後將會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重選董事的背後意味著阿里巴巴的世代更替的開始,屆時阿里的發展會如何?

再回港股 機遇和挑戰並存

阿里巴巴將股份 1 拆 8,股價將會大幅下降。若以最新股價 173.50 美元進行計算,拆分後的股價將變為 21.69 美元。摺合人民幣,未拆分之前每股股價為 1000 多元,這樣的股價會將許多的小投資者拒之門外。而拆分之後每股為 100 多元,這對未來香港市場上的投資者來說是利好的,對公司擴充股東將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同時,股價拆分也為公司在未來資本市場的發展預留了空間。

而馬雲退出董事會,只留張勇作為合伙人的代表在董事會,可以看出馬雲對阿里巴巴的合伙人文化和制度抱有充分的信心。同時,可以肯定的是,在阿里精妙的法律制度設計下,合伙人依然對公司有絕對的控制權,屆時,馬雲即使退休,但在公司依舊會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但此次回港股市場,正好趕上了港股市場遇冷時節。港股 IPO 市場活躍度遠遜於去年,當然也影響了一些正在申請香港上市的公司計劃。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面對港股市場的 " 殘酷 ",就連前景無限的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也只能 " 降價 " 處理。

鑒於近期圍繞著港交所科技公司的消極氛圍,譬如在趕赴香港上市的巨無霸中,表現比較好的美團點評尚且掙扎的破發邊緣,小米上市時也被寄予了厚望,但如今卻遇股價腰斬,香港投資者會不會認識到阿里目前的價值還不得而知。當然,考慮到阿里的領頭羊地位和強勁的財務業績,這個可能性還沒到令人擔憂的地步。

但屆時,阿里從港交所籌集來的額外資金能不能帶來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率還是未知,會不會導致阿里股票被攤薄,股價停滯不前,這些都還是一些不確定的因素。

另一方面,雖然阿里自由現金流強勁並且在不斷增長,但是在核心電商業務增長放緩之際,他們也在追求耗資巨大的新舉措,例如發展雲計算部門和新零售業態盒馬鮮生。這對阿里而言也將面臨著巨大金額的資金投入。

同時,在 2018 年以來,由於經濟增速放緩以及社會零售消費增速下滑,大部分的互聯網公司都呈現業績上增長 " 瓶頸 "。比如與阿里巴巴市值最為接近的另一巨頭騰訊控股,就歷經連續 4 個季度營收增速下滑,2019 年 Q1 同比增速降至 16%。

那麼,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阿里自身也應居安思危,自然是需要不斷的創新。

此外,據外媒援引知情人士報道,去年 3 月份阿里巴巴正在研究 A 股上市的方案。或許,有朝一日,阿里巴巴踏上第四次的上市之路也不無可能。

未來,阿里順利重返港股市場之後將獲得怎樣的發展,我們將在往後的日子裡來見證。

來源:港股研究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Facebook:Quest軟體銷售兩周破500萬美元
東南亞 BAT,要麼靠北京,要麼靠東京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