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學藝先學禮,說一說古代的禮節和禮制規範
古人云,未學藝前先學禮,所謂的「禮」內涵豐富,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禮的原始本義,是祭神,以表達對神的敬意而祈福,這是神人關係。以後,禮又引申擴大到人與人乃至群體之間、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要想了解古代的禮制,就必須從多方面予以介紹。
一,禮節
禮節主要是指帶有敬意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的禮貌行為。禮節既有外在的表達形式,比如言行舉止、行為,又有內在的精神內容,就是所表達的敬意,對對方的禮敬之意。禮節又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稱謂之禮、舉止動作之行禮。
稱謂之禮在古代很複雜,其中父、母、妻子等稱呼,就有數十種乃至上百種,很多稱謂與禮俗有關。比如文人之間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還有「拙荊」等等,都是將妻子身份壓低,而體現對對方的尊敬。這類稱呼很多,如官場上,品級低的官在上司面前自稱「卑職」。
再拿名字來說,中國古代人不止一個名字,有名,有字,還有號,稱呼對方的時候,稱哪個名字是有講究的,關係到尊敬與否的禮節。如果對方是長輩、應尊敬的人,直呼其名是失禮行為,稱呼皇帝名字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是要殺頭的。
行禮,是以肢體動作、舉止表示敬意之禮節。中國古代在這方面也非常注重,有作揖,有打躬,有跪拜等。跪拜的種類非常多,有頓首、稽首,有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動作不同,所表示的禮敬之意的程度不同。另外,行禮動作方式,各朝各代不盡相同,各民族不同,男與女不同,非常細微複雜,而且講究。
二,禮儀
這方面的形式比較多。
1,公示性的儀式
這是以向公眾舉行儀式來體現人際關係的某種意義,比如冠禮,是成人禮,古代對此很講究,尤其是在先秦時期,以後主要是在官員貴族之家實行。
行冠禮。男子到二十歲左右要舉行行冠禮,其禮儀儀式上,要給男子加一個冠,因為小孩是不加冠的,加一個冠(並非是帽子)把梳起來的頭髮用冠籠住,中間插一個簪子固定。
此外,行冠禮後的男子照例還要取個字,也就是「名」之外再取一個名字——字,取了這個字的名字,也是成為成年人的標誌,可以結婚並有某些義務了。古代有「冠而字之」,說得就是這個意思。這種禮儀的實質,是該男子與宗族、與社會的人際關係問題,在這方面體現其意義。
拜師禮。過去很講究門派、師承關係,拜誰為師,確定師生關係,證明這個人是師門裡的人,並以禮節對老師表示尊敬,要舉行禮儀儀式。以此儀式確定師生關係。
婚禮。訂婚有聘禮,再舉行結婚儀式,向族人、社會公示該男女是合法夫妻關係,對以後確定該女子所生子女的身份也有意義。皇帝娶妻為皇后,也有向社會公眾表示某人為皇后的政治意義,這是古代帝制王朝家國一體的特殊內容,皇后既是皇帝之妻,又是「國母」,與百姓有關。
官方嘉禮。比如皇帝登基,要舉行重大儀式,向社會公布誰登基了,詔告天下。立皇太子、封皇后等等,也要舉行這類禮儀,向社會公示。軍禮與官方嘉禮是並列的,是五禮當中的一種。比如皇帝大閱,跟現在的檢閱軍隊一樣,以此展示軍容、兵種的威武程度,向有關之方顯示皇朝的武力。
出征時命將出師也要舉行儀式,任命誰為大將軍領兵征討,要授將軍印,賦予他統帥其他官兵的權力,明確其統屬關係。另外要宣布出征理由於公眾,同樣,軍隊凱旋也有儀式。
2,祀神求福的祭禮
如果對象為鬼神或祖先等,在祭祀是要表達敬畏、尊崇和孝敬等敬意,以求得庇護和賜福,這是人神關係。中國人很會造神,本來是人,而被尊崇成神,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關羽、林默娘等。祭禮還有個特點,是祭祀對象是有等級的,官方分為幾等,所以有大祀、中祀、群祀之分。
3,體現等級關係的儀節形式
這方面的內容在官上比較多,民間也有。
朝廷上,君臣共議國家大政的時候,要有一個儀式,這種儀式必須體現一種等級關係,體現君臣的尊卑關係。所以座次的安排上就有講究,比如座位的高低,再有官員之間的座次問題,誰坐前面,誰坐下面,誰坐東面,誰坐西面,這在古代都有一定的禮儀規定。
三,體現等級關係的禮制性標誌
等級,是古代禮制的重要內容,除了在禮儀上的體現,更廣泛且帶有經常性,涉及日常生活方面,這是無論什麼階層都會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衣,這方面可以歸結為冠和服兩項,就是冠服之制。比如清代的官員有不同的頂戴,有的是東珠,有的是紅寶石、藍寶石等,幾品官戴什麼頂戴都是有規制的。花翎也是服制中的重要體現,誰可以戴誰不可以戴,帶一個眼的還是雙眼,或者三眼的,都有等級。
還有官服,衣服的服色非常重要,尤其是明黃色,一般人是不能穿的,只有皇帝、皇家穿。官員的官服上還有所謂的補子,上面的鳥獸花紋代表著等級,不同紋飾表示不同官員品級。還有龍紋的問題,有龍紋飾的衣裳,等級規格都是比較高的,臣僚必須是皇帝賞賜才可以穿,史書上記載「賜某某人四團龍補服」,這是一種非常高規格的賞賜。
住,主要是府第的規格。房子台基高低,是古代比較講究的禮制內容。臣僚無論地位身份多高,府第台基尺寸不能超過規定標準,紫禁城太和殿的台基是最高的,象徵著皇權至上。
當然,建築材料也有規定,尤其是帶顏色的磚瓦,只有皇宮裡面用黃瓦,最高的親王,其王府也不能用黃瓦。天下唯一一個特例就是孔廟,用龍柱、黃瓦。還有大門幾開、門上的釘數目上,也能看出主人的身份地位。總之,住宅規格體現人的等級。
行,主要是出行時的儀仗、車輿。坐的交通工具,在古代是有禮制規定的。乘坐的轎子,材質,頂子是金頂還是銀頂,轎子用的大小,用多少人抬,各有什麼儀仗配合,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規定。古代有句話叫「等威莫大於車服」,「等威」就是等級,「車」就是車輿,「服」就是衣冠服飾。
四,交際物品——禮物、禮品
如果將古代的禮物、禮品一概認為是「送禮」那麼就大錯特錯了。現在送禮,很多講究的是經濟價值,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行為,或者表示友好,或是有其他目的。古代的禮物其原始意義並非如此。
古代交往關係中禮品禮物,有個專門的稱謂叫「贄見禮」,是初次見面的時候帶的東西,並不講求它的經濟價值,而是代表帶禮物去拜訪的人的身份,以及對對方的一種禮敬之意。因此如果要拜謁某人,要帶符合自己身份的禮品。比如諸侯見王,要帶玉,諸侯以下的卿、大夫、士等,就拿檔次較低的帛、獸皮、雁等,一看拿什麼禮物,就知道來拜訪的人是什麼身份。
被拜訪的人也能以他所認為符合對方身份的禮儀規格來接待,如果對方身份高,主人從哪個門出去,從哪個門迎送,從哪個台階下,施行什麼禮等,都有講究。
另外,作為贄見禮的禮品,是對對方的認可和友好,但人走的時候大部分要送還,或者回訪的時候把上回人家帶來的禮品送回去,這也屬於禮尚往來。
還有表示某種特殊意義的禮物。一個是拜師禮中送給老師的禮物——菜,所以後世把這種禮叫「釋菜禮」。拿菜放在老師的面前,表示拜師,對老師禮敬。這種傳統一直沿用到清代,文廟、國子監、地方儒學、各種學塾祭拜先師孔子時,就有釋菜禮。
另一個是訂婚禮中用茶作聘禮,這大概是從南方開始流傳到北方的。使用茶的原因,據說是因為茶的茶籽生命力較強,種在什麼地方都能發芽、成活,寓意結婚後子孫繁衍繁盛。後來傳到北方,在訂婚的時候也拿茶作聘禮,叫茶禮。
古代訂婚,女方接受了訂婚時男方的茶禮,就表示同意認可了這門婚事,就確定為夫妻關係了,因而有所謂的「下大定」的說法。這一禮俗,在《紅樓夢》中也有記述,王熙鳳當著賈寶玉的面與林黛玉開玩笑,說你已經吃了我們家的茶了,意思就是你已經許配給我們賈家了。
五,抽象意義之禮
抽象意義之禮,主要是綱常倫理方面的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範等,屬於精神層面、觀念性的內容。比如「禮教」教化禮就是抽象的。春秋時期所謂的「禮崩樂壞」,這裡面的「禮」也是抽象之禮。
如果再把這種抽意義之禮歸納一下,也可以說是為了維護國家統治、社會秩序、人際關係所規定的人們應遵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典型的就是三綱五常、尊卑長幼的倫理關係。
大的方面有國家中的君為臣綱,做臣子的要尊敬服從君主,做君主的也要有君主的樣子,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使臣以禮」,不能對臣下有無禮的行為,這樣臣下才能尊重禮敬君主,已達到「臣事君以忠」。這種君為臣綱的君臣關係到春秋時期被嚴重破壞,出現了弒君、篡位等現象,這就是所謂的「禮崩」。
小的方面,表現為家庭中的父子關係、夫妻關係,即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家庭中應父慈子孝,社會上應和睦鄉里,尊老愛幼。如果不講仁、義、慈、孝、信,不講究廉恥,就會導致社會秩序紊亂,是禮教教化的缺失。
※海瑞至剛至正一心為國為民,為何卻成官場另類遭同僚拋棄?
※此人是晚清重臣深受皇恩,然而大清亡國他非但不痛惜反而滿懷喜悅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