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I/O介面介面庫科普,永遠都要插三次的usb介面
我先來給大家解釋一下標題里的I/O介面是什麼意思啊,I/O介面其實就是輸入/輸出(Input/Output)介面的意思,就是電腦上所有用來傳輸數據介面的統稱。
基本上看我的文章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會接觸或使用到各種各樣的數據傳輸介面,如USB,HDMI,3.5毫米耳機介面,RJ-45網線介面等等,之前網線方面我已經寫過相關的科普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我們日常中使用的最多的usb介面。
為什麼標題里我要說usb永遠都要插三次才能插上呢?我相信大家也都有和我一樣的經歷。一般情況下在網主板上插usb線的時候,第一次總是插不進去,於是我們就吧手裡的線頭轉一下,反過來繼續插,然後發現還是插不進去,最後無奈之下,只能伸著頭,看著主板上的母座,對準了插,最後就會絕望的發現,第一次插的時候的方向是正確的。
上面只是日常生活中使用usb介面時我們經常遇到的一個小問題罷了,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說一下usb介面。
USB介面又名通用串列匯流排(英語:Universal Serial Bus,縮寫:USB)是連接計算機系統 與 外部設備的一種串口匯流排標準,也是一種輸入輸出介面的技術規範,被廣泛地應用於個人電腦和移動設備等信息通訊產品。
USB介面的不同版本
USB 1.0:
USB1.0是在1996年出現的,速度只有1.5Mb/s (位每秒)這時候的USB還只是一個雛形,沒有太高的實用價值,於是1998年升級為USB 1.1,速度也大大提升到12Mb/s ,在部分舊設備上還能看到這種標準的介面。USB1.1是較為普遍的USB規範,其最高速率為12Mbps。
USB1.0硬體介面
USB 2.0:
USB2.0是由USB1.1規範演變而來的。它的傳輸速率達到了480Mbps,折算為大寫的MB就是60MB/s,滿足了大多數外接設備的速率要求。USB 2.0與USB 1.1相兼容。它可以用USB 2.0的驅動程序驅動USB 1.1設備。也就是說,所有支持USB 1.1的設備都可以直接在USB 2.0的介面上使用而不必擔心兼容性問題,而且像USB 線、插頭等等附件也都可以直接使用。
USB2.0硬體介面
USB 3.0:
其實從USB3.0可是就沒法一個一個的分開說了,由於USB聯盟的蜜汁命名,USB3.0已經不叫USB3.0了,被改成了USB3.1 Gen1,而原來的USB3.1 Gen1改成USB3.1 Gen2,你以為這樣就完了?好早著呢,在推出USB3.2的時候,他們又再次推翻了之前的命名,根據最新公布的規範,USB 3.0、USB 3.1的版本命名都將徹底消失,統一被劃入USB 3.2的序列,三者分別再次改名叫做USB 3.2 Gen 1、USB 3.2 Gen 2、USB 3.2 Gen 2x2。這麼混亂的命名實在是讓人無力吐槽,至於速度,USB 3.2 Gen 1的理論最高速度為5Gbps。USB 3.2 Gen 2的理論最高速度為10Gbps,USB 3.2 Gen 2×2的理論最高速度為20Gbps。
USB3.0硬體介面
USB 4:
沒錯,在USB3.2 Gen 2x2還完全沒有普及的情況下,USB4就來了,在USB 3.2正式協議公布之後,USB組織又在很短的時間內預告了有關USB 4規格的內容。和之前USB 3.2等標準基於USB自家協議不同的是,USB 4在基礎協議上不再採用USB規範,轉而採用英特爾徹底公開的雷電3規範,這也是USB數十年發展中最大的一次改變。在外觀介面上面,雷電3和USB Type-C採用完全兼容的物理設計,可以互相插拔,但是雷電3的介面上會帶一個雷電的小Logo,此以顯示和數據傳輸速度較低的USB Type-C介面的區別。(你改什麼名啊,叫USB3.2 Gen 2x4不好么?)
其實usb這個介面說到底也就這麼多東西,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由於目前usb4話沒有推出,所以大家購買USB3.x的設備時還是要注意後邊的後綴,畢竟現在usb3.0 3.1 3.2的區別僅僅在於Gen的區別。
感謝大家的閱讀,其實寫了幾個月的文章,我覺得收穫最大的就是我自己,各種查資料,閱讀其他的文章,措詞,實在是讓我受益良多,甚至打字速度都提升了不少,希望我能和各位讀者一起進步,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