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毀滅》,描寫德國最後戰敗,為何會成為經典?
李三萬
摘要:德國人拍攝的二戰影片《帝國的毀滅》,顧名思義,就是以二戰時德國戰敗的最後時刻為背景,為何會成為經典?
影片《帝國的毀滅》(德語「Der Untergang」)是德國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執導的一部紀實性電影,2004年9月在德國上映。影片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納粹德國滅亡前的最後十二天,其中包括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和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自殺等場景。
這部電影在軍迷圈非常有名,無論你有沒有看過原版電影,但只要是上網的,就一定會看過無數鬼畜版的「元首之怒」中,一種或多種,當然,版本太多,我也說不清道不明你看得到底是那一版。電影本身,是以一個第三帝國中央核領導集團中,一個女秘書的視角,冷眼旁觀希特勒和第三帝國的最後時光,總體感覺還是很客觀的。影片的場景,道具,演員演技,都絕對是大片的水準,沒有刻意醜化誰,也沒有假模假樣表示反思什麼的,似乎就是企圖原汁原味,展現第三帝國權力核心最後三個月的情況。電影嘛,要真說是完全還原了史實的話,我也不會相信,肯定有很多東西也是後來推想的東西,不過我個人還真沒看出德國人有明顯的私貨夾在裡面。
我自己看這部電影,印象深刻的不是希特勒,而是那個在最後時刻,已然完全幫不上元首什麼的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博士,就是哪個提出「謊言重複一百遍就是真理」的傢伙,電影中很多場景里,都是各種灰黑,墨綠的德國各種軍隊制服為主流,只有戈培爾,瘦弱的身軀,穿一身亮眼的屎黃色西服,帶著個紅色納粹袖套,永遠一臉無助表情,站在元首盡量近的地方,似乎從電影開始,他就這樣等著陪元首一起為第三帝國殉葬,電影最後,也有專門的場景,他陪他妻子到地下工事中,他幾個孩子住的房間,他依然是那副無助的表情等在門口,他妻子進房間,孩子挺多,房間里擺了好幾張高低床,他的妻子含著淚,一臉慈愛的逐一給孩子餵食氰化鉀藥物,然後出來跟戈培爾一起進了自己的房間……
從電影中看,這就是一個無助而絕望的人,但是戈培爾博士對於第三帝國的作用,也許是僅次於元首希特勒的人,正是通過他,希特勒得以最大限度的發出自己的聲音,得以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德國全體國民,以德國一己之力,幾乎橫掃西方主流世界。希特勒極右思想也是他極力宣揚的東西,後世評價說他們欺騙了德國人民,這個說法過於簡單粗暴,他們用自己的死,證明自己確實有這個信念,既然失敗,那就用自己陪葬。
《帝國的毀滅》是由德國人自己拍攝,所以很多東西,有真有假。真的地方在於,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比他們更了解自己的歷史和真實的希特勒。假的地方在於,面子總得照顧一二。
從故事層面來說,它已經儘可能的秉持了客觀與公正,電影表現了德軍內部的分裂,將領之間的矛盾,自上而下的狂熱。但它又通過很多隱晦的手法,試圖在為他們已經故去的「魔鬼」,留有餘地。
我們一般可以見到的《帝國的毀滅》,被分成上下兩部,時長約在150分鐘,相較於原版,少了20多分鐘,而被刪減的這段時間裡,究竟藏了哪些故事,我們不得而知。
電影以希特勒最後一任秘書的面試作為開幕場景,緩緩展開,慢慢的深入德國柏林這座最大的地下城堡。在那裡,最後的12天時間裡,我們見到了一個極其真實且立體的希特勒,看到了他性格里的「狂妄」、「冷血」、「強勢」、「柔和」以及最後的「決然」和「迷茫」。
在德國人民的心中,希特勒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物,有人說他是魔鬼,也有人奉他為神明。是非功過,歷史自有定論,它會因後人的編撰不同,而有所偏差,但有些事實,無論如何,再也改變不了,那就是發起戰爭,讓無數的生靈慘遭塗炭。
所以在我心中,他有罪,極大的罪。
整部電影,是由很多的對話組成,而這些對話,展現的就是不同性格層面的希特勒。
首先是自大的希特勒,蘇軍距離柏林城只有12公里,團團包圍之下,希特勒依舊信心滿滿,他狂妄的對所有人咆哮道:「我們要讓他們知道後果」。他無視可以直接射到城市中央的炮彈,依舊和幕僚們討論著新的帝國,該如何建立。而他的自大,也直接影響到了將領士兵乃至整個國人。街上的年輕孩子,無理的和父母爭吵,並唾罵他們的懦弱,德國年輕人的熱血,被希特勒點燃,而這種熱血,在不爭的事實面前,顯得那麼的愚昧與可笑。
其次是冷血的希特勒。我們並不知道真實的歷史中,是否有這樣的一段對話,但依據希特勒曾經做下的那些瘋狂而又殘酷的事情,我們有理由相信,它的可信度極高。
希特勒說:「適者生存,這個世界弱者終究要被淘汰,如果他們死了,也是因為他們的弱小,而弱者和劣等民族是不值得同情的,哪怕整個國家的人民都因此死亡,我也不會難受,因為這是他們應得的結局。」希特勒的冷血,深入骨髓,並成了他的人生信條。猶太人成了他眼中的劣等民族,於是他可以無情的下令種族滅殺計劃。當整個國家因為戰爭失敗,面臨災難時,德國人民又成了他心中的劣等民族。
最後是鐵腕的希特勒。鐵腕的方式有兩種,外在的強力鎮壓和內在的精神洗腦,希特勒在這兩個層面均做到了極致。外在:每一場會議,希特勒不容許任何人有不一致的意見,他要做的是發布號令,將軍們要做的是聽從命令。但與之鮮明對比的是,最後的12天里,每一場會議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多,希特勒也變得越來越不自信,他的聲音從柔和變得激烈,這映照了他內心的自信在不斷消散。內在:這個層面,也是我認為電影有所保留,想為他們的魔鬼有開脫嫌疑的地方,希特勒與愛娃自殺以後,仍有不少士兵、將領選擇了追隨他而去,毫不猶豫的開啟了自殺的風潮,一波跟著一波。這裡的含義很濃,不再展開討論。
《帝國的毀滅》以獨特的視角,真實、詳盡的記錄了歐洲大陸最後一位魔鬼的消亡過程,它既是一部電影,也是一本歷史教材,值得每一個喜好政治,熱愛的歷史人去品鑒、閱讀。
二戰被德國侵略過的國家還得分地區,西歐地區德國沒有太大的戰爭罪行,甚至還能在西歐國家招募到自願參軍的外籍黨衛軍。再加上現在歐盟的老大就是德國了,西歐南歐北歐小國,如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基本上已經認同德國領導他們了。德國侵略他們的時候幾天幾個小時戰爭就結束,然後依舊生活。反倒是英美盟軍反攻歐洲時戰爭打得很激烈,出現很多人無家可歸,還出現了當地人報復曾經與德國人合作的人,這一點盟軍做的比德軍差多了,要知道英美盟軍完全有能力制止這樣的暴行的。所以西歐國家看待希特勒並不是非常憎恨。
中歐地區德國也還勉強不亂來,典型的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德國投降了,當地有德意志血統的人在戰爭結束後遭到迫害。可以這樣理解,捷克斯洛伐克地區有很多德意志人,他們在二戰前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數民族,二戰也不是他們發動的,但是戰爭結束他們卻遭到迫害。
東歐如波蘭烏克蘭那就慘多了,簡直可以說是被血洗,肯定是非常痛恨希特勒的。還有一些國家如波羅的海三國,戰前曾被蘇聯吞併,反而把德國當成解放者。
巴爾幹國家塞爾維亞是痛恨希特勒的,但是克羅埃西亞一直都是親德的,也依靠德國的鼎力相助,90年代克羅埃西亞一宣布獨立法國還在猶豫,德國第一時間就承認,成功的肢解了南斯拉夫。
最後就是一開始就是德國的盟友,也就是常說的僕從國,義大利,奧地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芬蘭,西班牙。你說這些人怎麼看這部電影的?就當一般戰爭片看勒,講的是德國的真實故事,反正現在歐洲已經是德國領到了,一個不是五常的國家,卻在政治上代表歐盟,在國際上有巨大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五常的英法,甚至俄羅斯。
※現在的軍用罐頭和二戰時的軍用罐頭有什麼區別?
※最後4艘051驅逐艦退役,旅大級功成身退,一個時代落幕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