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秦淮河畔話詠蟬

秦淮河畔話詠蟬

我在秦淮河畔的綠蔭道上散步,一路有蟬聲相伴,頗不寂寞,於是想寫首詠蟬詩,但就是寫不出來,轉念一想,何不琢磨一下古人詠蟬詩的名篇佳句究竟妙在何處?

首先想到的是柳永《雨霖鈴》的首句「寒蟬凄切」。句中「蟬」字前用「寒」來形容,後用「凄切」來修飾,這就不僅點明了分別的時間,也為全詞營造了悲傷的氛圍。唐圭璋《唐宋詞簡釋》分析道:「起三句,點明時地景物,蓋寫未別之情景,已凄然欲絕。長亭已晚,雨歇欲去,此際不聽蟬鳴,已覺心碎,況蟬鳴凄切乎。」

作者與情人離別的時間是在清秋節的傍晚,此時會讓人感到些許涼意,但還不至於有寒冷的感覺。句中「寒」字,顯然不是指天氣寒,而是指心寒,作者還將自家心寒的感受傳染給了蟬,於是稱之為「寒蟬」。再說,蟬聲當然無所謂凄切或不凄切,但是在傷心人聽來,它就變得凄凄慘慘切切了。

清吳喬《圍爐詩話》指出:「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美學家朱光潛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移情作用,他在《談美》中說:「『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外物上去,彷彿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這是一個極普遍的經驗。」他還在《文藝心理學》中說:「詩文的妙處往往都從移情作用得來。」我們再看「寒蟬凄切」四個字,它妙就妙在運用移情的方法為蟬聲抹上了濃厚的感情色彩。

柳永詞頗擅於利用蟬聲寫情,如《爪茉莉·秋夜》的開頭數句:「每到秋來,轉添甚況味。金風動、冷清清地。殘蟬噪晚,甚聒得、人心欲碎。」詞中的女主人為什麼對蟬聲的反應如此強烈、如此反感呢?這首詞的最後數句寫道:「料我兒、只在枕頭根底,等人來、睡夢裡。」看來,女主人的丈夫長期出門在外,她獨自帶著兒子在家中艱難度日,晚上兒子已經睡著了,她想到兒子正在夢中盼望著爸爸歸來。

寫兒子夢中所想當然出於想像,而這恰恰巧妙地將女主人盼望丈夫歸來的情感表達了出來。可以說,這也是一種特殊的移情作用。由於受到蟬聲的干擾,這位思婦難以入眠,既不能像兒子那樣在夢中與丈夫見面;甚至也不能定下心來思念丈夫。「聒」字充分表現了她對蟬聲的厭煩,而「心欲碎」則充分表現了她不堪忍受蟬噪的痛苦。寥寥數語就將一位思婦的秋怨寫透了。

接著想到的是梁代王籍《入若耶溪》詩的五、六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留下來的詩只有兩首,而這兩句詩的影響卻很大。《梁書·王籍傳》稱其:「至若邪溪賦詩,其略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當時以為文外獨絕。還,為大司馬從事中郎,遷中散大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也說,這兩句詩「江南以為文外獨絕,物無異議。簡文吟詠不能忘之,孝元諷詠以為不可復得,至《懷舊傳》載於籍傳。」

這兩句詩妙在富有理趣。通常會認為幽靜就是什麼聲音都沒有,如王安石《鐘山即事》所謂:「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王安石明明知道王籍的這兩句詩「動中見靜意」,寫得非常好,還要這麼寫,在胡仔看來是故意「反其意而用之,蓋不欲沿襲之耳」。(見《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李太白》)如果聯繫當時的寫作背景來看,這兩句詩反映了作者在變法受到挫折後,退居鐘山,希望脫離政治鬥爭漩渦,過與世隔絕的生活,所以說,「一鳥不鳴山更幽」更符合他當時的心態,也是值得肯定的。

王籍的這兩句詩好在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了動靜之間的辯證關係,並寫出了動靜兩宜的境界。從此,寫詩應以動顯靜成了人們的共識,如白居易《開成二年夏聞新蟬贈夢得》云:「噪處知林靜,聞時覺景清」,顯然是對王籍這兩句詩所作的肯定。還要強調一下,正因為林靜山幽,蟬噪與鳥鳴方顯得格外清亮與悅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五《詩置動靜意》中所說的話:「『驚蟬移別柳,斗雀墮閑庭』,置靜意於喧動中。」可想而知,柳樹上的蟬在驚飛之前,一對麻雀在爭鬥之中與爭鬥之後墜落於閑庭,其環境都是極其寧靜的。這兩句詩尚未找到出處,而惠洪能別具隻眼,在喧動中發現其中的靜意及其意境之美,並且將它們寫在詩話中保存了下來,也是值得稱道的。

接著,我還想起了一則詩話,清人施補華《峴佣說詩》云:「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盡,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虞詩題名《蟬》。《新唐書·虞世南傳》云:「帝每稱其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卒,年八十一。」「帝手詔魏王泰曰:『世南於我猶一體,拾遺補闕,無日忘之,蓋當代名臣,人倫準的。今其雲亡,石渠、東觀中無復人矣。』」「帝」指唐太宗。可見,這兩句詩是虞世南地位與品格的寫照,同時還說明了站得高、聲音傳得遠的道理。

駱詩題名《在獄詠蟬》。駱賓王,七歲能賦詩,為初唐四傑之一。高宗末年,在擔任長安主簿期間,曾數次上疏武后言事,遭誣,坐贓,被逮入獄,可見他是個急於求取功名,而又屢遭挫折的人。這兩句詩也準確地反映了他當時的處境與感受,還說明了個人的發展除主觀努力外,還會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

李詩題名《蟬》。李商隱19歲受到牛僧孺黨令狐楚的賞識,從學駢文章奏,並經令狐楚之子令狐綯的推薦,於25歲考取進士。次年,又為李德裕黨涇源節度使王茂元賞識,被闢為書記,還做了王茂元的女婿。牛黨以其背恩無行,薄之。此後,牛黨執政,令狐綯一直擔任要職,「商隱屢啟陳情,綯不之省」。商隱因為一直受到牛黨排擠,長期在各藩鎮幕府中過著清寒的幕僚生活,潦倒至死。屈復《玉溪生詩意》稱這兩句詩「本以居高,終身難飽,鳴以傳恨,徒勞費聲」,大致反映了李商隱的處境與人生體驗。

唐代詠蟬詩寫得好的當然不止這三首,不少詩也採用了比興方法,如薛濤《蟬》的後兩句「聲聲似相接,各在一枝棲」。作為一名營妓,薛濤當然渴望愛情,渴望過正常的家庭生活。這兩句就透露了箇中消息,她對不能與知音共棲一枝,表示了深深的遺憾。

試讀唐代詩人戴叔倫的《畫蟬》:「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作者是一位布衣,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作為一個沒有勢力的弱者,生活中處處充滿著危機,這就是詩人在詩中告訴我們的生活感悟。

詠蟬的名篇佳句,或注入濃厚的感情,或表達哲理睿思,或採用比興手法來反映自己的切身感受,或兼而有之。我們寫詩似乎也應考慮這些因素。

秦淮河在治理前是一條臭水河,約有550個排污口向河中排放污水。兩岸違章搭建林立,也是低矮、陰暗、潮濕、髒亂的棚戶區集中的地方。從本世紀初開始,南京市政府實行了秦淮河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秦淮河經過治理成了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並榮獲了聯合國人居特別獎。

如今的秦淮河,兩岸種滿了花草樹木,成了各種鳥兒、蟲兒的天堂,早早晚晚來此散步的人絡繹不絕。那些鳥兒、蟲兒,還有來此健身的大爺大媽們都見證了秦淮河南京段所發生的巨變,不斷唱著讚美的歌。於是,我也「終於」寫成了一首詠蟬的「順口溜」:「覓食求偶各自忙,嚌嚌咕咕相頡頏。是誰高歌歡樂頌?金蟬百萬齊登場。」

往期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星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遺址文化保護與開發
眾生家園:捍衛大地倫理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