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微軟HoloLens不是玩具 被用於國際空間站等航天計劃中

微軟HoloLens不是玩具 被用於國際空間站等航天計劃中

本文由騰訊數碼獨家發布

確切地說,增強現實(以下簡稱「AR」)頭顯從未在大眾中普及——特別是在谷歌眼鏡失敗之後。然而,混合現實技術在包括從醫學和教育到設計和工程在內的多種專業領域激發了相當大的興趣。自2015年以來,它甚至進入航空航天領域,利用微軟HoloLens平台,美國航空航天局(以下簡稱「NASA」)及其合作夥伴徹底改變了航天器製造以及航天員在軌道上完成任務的方式。

微軟和NASA的合作從2015年6月28日開始,作為Project Sidekick的一部分,當時SpaceX龍飛船為國際空間站送去了HoloLens。NASA國際空間站計劃主任薩姆·斯科梅米(Sam Scimemi)在2015年的一份新聞稿中表示,「HoloLens和其他虛擬、混合現實設備屬於先進技術,可以幫助推動未來太空探索任務,並為在國際空間站進行關鍵科學實驗的航天員提供新的能力。這項新技術還可以應用於未來的火星之旅。」

在國際空間站上,航天員在許多任務中使用了HoLolens的「遠程專家模式」。遠程專家模式通過Skype將佩戴者與地面飛行控制團隊的技術人員聯在一起,使他們能夠看到宇航員看到的景象,並提供相應的建議。HoLolens還具有程序模式,當聯繫不上專家時播放本地存儲的全息動畫。

Project Sidekick持續時間不長,於次年三月結束。2016年夏季,肯尼迪航天中心遊客接待中心啟動了「目的地:火星」項目——混合現實版的火星旅行指南,解說員是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利用好奇號火星車拍攝的圖像,遊客可以參觀火星上的數個地方。

噴氣推進實驗室視覺內容製作人道格·埃利森(Doug Ellison)當時在新聞稿中表示,「這一體驗讓公眾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探索火星。沿著好奇號的探索線路,將其發現融入四周美麗的環境。」

增強現實技術還在航天器設計和生產方面發揮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作用。以獵戶座飛船的製造為例進行說明,它目前由NASA和歐洲空間局開發,並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製造。

它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程。獵戶座的裝配手冊就有1500頁,要求技術人員不斷地在手冊和手頭的任務之間來回切換。HoloLens在這裡可以派上用場。

洛克希德馬丁太空公司增強與混合現實部門首席工程師謝莉·彼得森(Shelley Peterson)向Engadget表示,「製造是利用增強現實技術一個很好的起點,因為它更容易量化傳統方法與使用增強現實技術後的差別。」

使用與在國際空間站上相同的程序模式,洛克希德團隊能夠大大減少組裝航天器各種系統所需時間,組裝零部件和擰緊螺栓所需時間縮短了30%至50%。彼得森解釋說,團隊無需通過裝配手冊了解擰某一螺栓所需要的力量,顯示在HoloLens中的螺栓上就顯示有這些信息。

彼得森說,過去需要技術人員8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在15分鐘內即可完成;現在,一名技術人員在兩個半小時內就能完成過去兩名技術人員三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彼得森說:「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我們有一項工作通常需要八個班次才能完成,現在,時間縮短到了6小時。」

HoloLens不僅減少了組裝獵戶座飛船所需的時間(和資金),還有助於減少製造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並防止出現代價高昂的錯誤。

彼得森還提到了HoloLens的易用性。技術人員通常需要不到半小時就能熟練使用HoloLens,開始自己的任務。目前HoloLens還相當重,不適合全天佩戴,技術人員可以佩戴至多三小時,或只是簡單地根據需要佩戴或摘下HoloLens。

彼得森指出,HoloLens的唯一主要問題是難以輸入數據。彼得森說:「我們需要一種更好的方式來打字或取代打字——語音還做不到這一點。在工作期間有時需要輸入數據或捕獲數據,他們必須換用藍牙鍵盤。」這迫使技術人員脫離他們的工作流程,而不讓用戶脫離工作流程是HoloLens的設計目標。

洛克希德並不是唯一一家在產品製造過程中利用增強現實技術的公司。其競爭對手BAE也在與微軟合作,使用HoloLens消除其電動公交車部門對紙質裝配手冊的需求,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一組研究人員利用該技術設計了他們的「蜻蜓」旋翼著陸器。

「蜻蜓」將在2025年向土星的衛星土衛六進軍,對太陽系進行進一步探索。「蜻蜓」要9年時間才能到達土衛六表面,它將有助於揭開我們太陽系的神秘面紗,甚至可能讓我們第一次看到外星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數碼 的精彩文章:

疑似三星Note 10充電頭曝光 45w超級快充或將成真
索尼真無線降噪耳機:全新降噪技術加持,續航給力

TAG:騰訊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