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特灣海戰謎團:日軍為何不在本土作戰,願被美軍全殲在菲律賓?
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捲入其中,海陸空三軍被迫在不同的維度展開激戰,陸地戰場最為著名的就是中國戰場,而空軍戰場最為著名的就是在歐洲。但是關於海軍大戰最為精彩的莫過於太平洋了,當年那場萊特灣海戰雖然沒有歐洲戰場上那麼龐大的兵力規模,但是它卻凝聚了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最為璀璨的海軍戰爭精華,而且還因此強行摧毀了一個海戰國家的所有夢想。
根據歷史記載,萊特灣海戰交戰雙方都是海洋強國,日軍雖然在綜合實力方面不如美國和德國,但是單兵作戰能力確實讓其他幾個國家都望塵莫及,特別是日本海軍,太平洋戰爭前期日本海軍力量較之美國那可是遠勝一籌,較之英國那也是並駕齊驅。所以說當年美國與日本進行的海戰中,其實在前期基本上都是被壓著打,要不是美國人家底比較厚,美國早就退出了戰爭,但所幸的是正因為有錢,能夠交得起損失海軍的學費,最終在不斷交鋒之中逐漸佔據上風。
不過日本人也不是一群孬種,他們在海戰中有著自己的榮譽,所以看著越打越強的美國人,日本決定孤注一擲和美國人來一場生死搏殺,這場大戰就是著名的萊特灣海戰。交戰雙方共動用了21艘航空母艦,22艘戰列艦,另外還有百多艘驅逐艦,整個萊特海灣上空布滿了飛機,當時的飛機數量達到了2000~3000艘。要知道中國本土的飛機數量沒有超過400架,在這樣一個狹小的地區居然出現了2000架飛機,這種場面實在讓人感到震撼。
戰爭的結果沒有任何改變,日本人的海軍實力沒能打得過美國人,畢竟在開足馬力的美利堅民族造船跟下餃子一樣,日軍根本沒有任何勝算。不過歷史已經結尾,當年這場大戰也留下了很多的疑問,當時日本有著那麼強大的海軍主力,完全可以和美國人並駕齊驅,為何要全部龜縮在菲律賓?而不是在日本本土作戰?結果導致他們作戰時物資補給匱乏,軍隊對於那裡的環境也並不適應,所以還沒開打日本人就已經落了下風。有著如此多的不便,為何日本人還要堅持在異國他鄉與美國人作戰,而不是在本土與美國人一決高下呢?答案非常簡單。
日本人這麼做並不是愚蠢,而是有兩個方面的考慮,首先第一點就是當時日本石油資源極度匱乏,本國的石油資源早已用光,現在唯一還能夠支撐石油資源的只有東南亞和菲律賓。所以日本迫不得已為了保證自己的飛機還能起飛,航空母艦還能作戰,就只能老老實實的在菲律賓附近集結,確保石油資源的供給。雖然遠離異國他鄉,但是只要有了石油資源,日本人的軍隊體系就能運作。雖然有點吃虧,但是總比飛機不能起飛,航母只能擱淺要好得多。
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更加悲催,當時的日本人已經開始預見這場戰爭的結局,畢竟中途島海戰已經把日本人打得頭破血流,這接下來的戰爭日本人已經交出了戰場的主動權,只能等著美國人一點點的蠶食。在這種可能性危機之下,日本人不願意在本土作戰,因為如果戰敗的話,那麼日本本土很有可能提早淪陷,而且還會在交戰過程中使得日本本土遭到巨大損失。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也為後來戰爭做準備,他們咬了咬牙直接在菲律賓戰場與美國人死磕,畢竟菲律賓被打成稀爛,對他們本國也沒有威脅,同時也為接下來的本土作戰做好準備。
在這樣的考慮之下,日本人把主力全部龜縮在菲律賓與美國決戰。結果可想而知,開戰之前就已經有那麼多不順暢,再加上交戰的對手美軍軍隊數量又多,而且補充能力又強,所以日軍最終還是敗給了美國,千餘架飛機全部葬送在火海之中。還有一部分的飛行員到最後居然採用自殺式行動去撞擊美國人的航空母艦,但最終被美軍的防空火力全部送入大海。就這樣宏偉的萊特灣海戰終結了實力強大的日本海軍,接下來的東亞戰場也即將走向尾聲。
※抗日戰爭時,日本人佔據大片中國領土,為何還缺少物資?
※抗戰時中國軍隊戰術運用最佳一次,1個中國軍人換6個日本兵
TAG: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