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無三の珍寶——三希帖
在中國古代皇帝中壽命最長、精力極旺、槽點特多、印章無數、感情豐富且沉迷藝術的清高宗 / 愛新覺羅·弘曆 / 乾隆皇帝,有一間非常著名的書房,叫做三希堂。
它僅有4.8平米,卻是乾隆皇帝最愛的去處之一。
三希堂的「三希」源自於乾隆所收藏的三件書法——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三件都是希世珍寶(古文「希」同「稀」),因而起名「三希」。(點擊這裡,了解「三希」的更多含義)
因此,這三件書法也就叫「三希帖」,或「三希寶帖」、「三希堂寶帖」。
P.S.請注意還有一個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包含了乾隆皇帝在三希堂內收藏的所有書法,並非僅指這三件。
這三件書法作品可謂是乾隆的「心頭寶」,乾隆對它們愛得瘋狂,愛得深沉,愛得謙卑。
它們原本都是只有單一頁,乾隆常拿來題跋(但不止是他在題跋,不過他是最主要的那個),沒有位置寫了,就加紙,就這樣不斷加啊加啊,導致的結果就是它們都變得非常的長長長長長長長
紅框處才是它們的本尊哦
那這三件書法到底厲害在哪裡?它們到底有什麼魔力讓乾隆如痴如醉,十年如一日地對其進行反覆臨摹和瘋狂題跋呢?
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一篇硬幹貨,一起來看看三希帖到底為何「神乎技矣」吧。
來者何人
不論在什麼世界,名號都是很關鍵的,你若是書法名家,你隨便寫個點,也有可能被萬人追捧,你若不是名家,你寫一萬個點也無人問津。
第一位,王羲之大家肯定都認識吧,《蘭亭集序》也肯定都背過吧。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創作者——書聖 王羲之,他那幅《快雪時晴帖》也是被乾隆看作三希之首。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後人將他們倆並稱為「二王」,分大王和小王。
左為王羲之 右為王獻之
爸爸是「書聖」,他也有「小聖」的稱號,他跟他爸爸也被並稱為「書中四賢」,其餘二賢分別是「草書之祖」張芝[東漢]、「楷書鼻祖」鍾繇yáo[三國]。
王珣呢,王珣其實也是他們家的親戚,王珣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兄弟的兒子的兒子就是王羲之啦!不過他在書法界的title就沒前面那爺倆響亮了,有多不響亮呢?史書記載的意思大概就像是:「聽說他也是草聖呢」。
為了搞清王羲之和王珣到底是什麼關係,我特地用了一下親戚關係計算器,算出來王羲之應該是王珣的「從伯父」,或者叫「從叔父」,王羲之則應該叫他「從侄」,反正是親戚就對了。
往上追溯,目前能找到的他們共同的祖宗叫王仁,總之王仁就是他們的爸爸乘以N。
東晉時候王氏家族的書法家輩出,春節的時候,往他們家丟10塊磚頭,砸到10個,可能9個都是書法家,還有1個估計還正在練,他們家小孩每年生日禮物可能就是送只毛筆啥的吧。
先知其意
說來有趣,這三幅最為頂級的,被歷代藏家捧在手心裡瘋狂愛撫了一千多年的書法作品,實際上只是三封信而已,其中《中秋帖》和《伯遠帖》甚至都還不是完整的一封信。
壹
《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只有28個字,這28個字被譽為「二十八驪珠」(驪珠是傳說中的黑龍下巴下的寶珠)。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頓首是磕頭的意思,用在書信裡面作為禮貌用語,就跟現在書信開頭的「親愛的XXX,您好」和結尾的「此致敬禮」差不多。
翻譯過來就是:王羲之拜上。剛下了一場雪,現在又晴了。想必你那裡一切都好吧。你拜託的事情,我沒完成,我力量實在太弱小了,很抱歉。王羲之拜上。
內容很簡單是吧,是不是感覺禮貌得讓人很舒適?其實,這裡面還藏著咱們中國人的習慣思維呢。
好的,現在就該開啟我們「意外藝術」的奇葩解讀模式了:
這封信的主要信息是什麼?「未果為結」,也就是事情沒辦妥嘛。
但咱們中國人要告訴別人事情沒辦妥,或者委託別人辦事,一般都不會開門見山,我們通常先描述一下天氣:誒,今天天氣不錯啊!
然後問候一句:誒,老張,最近過得咋樣啊?
最後說正事:哎~老張,上次你借我的錢/拜託我的事兒……
你看,在最開始基本的「羲之頓首」後(「羲之頓首」寫的連筆,畢竟寫習慣了嘛),王羲之先描述了一下環境「快雪時晴」(不好意思開口,畢恭畢敬、認認真真寫下了前面幾個字:天氣挺好的哈~),然後又問候了一句「佳想安善」(繼續保持誠懇:身體咋樣啊?)。
接下來「未果為結。力不次。」(心中略慌,字體轉為行書,寫得快了些,中間還出現了連筆:哎呀!事情沒做成,是我不行啊~)
貳
《中秋帖》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中秋帖》這22個字沒有斷句,是因為這句話本來就不全,它是從《十二月帖》(又稱《十二月割帖》)裡面抄錄的。
《十二月帖》
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復不得相未復還慟理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中秋帖》比《十二月帖》少了十個字。這說明什麼呢?
這說明,《中秋帖》並不是王獻之本人寫的。經後世研究,三希帖三件作品中其實只有《伯遠帖》是真跡(同時也是晉朝王氏家族所存留的唯一真跡),而《快雪時晴帖》是唐代摹本,《中秋帖》是宋代米芾的臨本。(米芾是宋代著名書法家)
注意,《快雪時晴帖》是「摹」本,而《中秋帖》是「臨」本。在書法中,「摹」是用一層薄薄的紙蒙在原作上寫,像複製粘貼一樣,而「臨」是指把原作放在一邊,對照看著寫。
靠「摹」的英文字帖
如果米芾當時臨摹的不是一個殘缺帖,那麼米芾就是故意跳著臨摹的,省去了它不想臨的,只臨了想要臨的字。並且米芾還在其中加入了一些屬於自己的神韻,比如「大」字,原本的「大」是連著寫的,而米芾的「大」的撇和捺還是分開了。
所以我覺得,《中秋帖》的署名或許應該改成米芾,而非是王獻之了,因為米芾並非是完全臨摹,他還加入了很多創造性的東西,還加入了自己的感覺,這應該算是米芾在王獻之書法作品的基礎上原創的作品,算是一種「致敬」吧。
叄
《伯遠帖》
《伯遠帖》比起前面兩幅來說,字就要多一些了,內容會更完整,斷句也容易得多。
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譯文:王珣很誠懇地拜上。伯遠兄弟在事業正盛之時辭世距今已經一周年了,他生前深受眾兄弟們的尊重,但一直以來雖然體弱多病,而他卻一直想要過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當初事業剛剛有起色,就發生了這樣的事,亦沒能達成願望。和他的分別好像就在昨天,而他卻永久地作了古人,遠遠地隔著山道,再也不來與我相見。
自隨內心
對於書法,我們時常會覺得,就是看懂了內容,也看不懂它的意境。有時候還會覺得那些所謂書法字,寫得一點都不規整,不僅欣賞不了它的美,甚至還覺得有些丑。然後就會想要學著看有沒有什麼門道、辦法,能夠懂得欣賞書法。
其實,如何看懂、欣賞書法或許並無一個固定標準或特定形式,我感覺它比較唯心,就像是修行或是悟道。
如《快雪時晴帖》,這件作品的特點就是一個字——「變」,這是王羲之主要的書法特點之一。他有時會先寫楷書,寫著寫著就變成行楷,然後又會變成行書,甚至變成草書,字體、字形不限于格式,變幻莫測。
《蘭亭集序》馮承素摹本
就連他最為著名的作品《蘭亭集序》也是體現一個「變」字,《蘭亭集序》全文出現了20多處「之」字,每個「之」字只有三筆,但每個「之」都寫得不一樣,筆法變化萬千,令人嘆為觀止,但全文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再多的錯誤與變化也只覺融會貫通、瑕不掩瑜。
《中秋帖》是王獻之的一筆書的代表,這是王獻之基於張芝的書法而演變出的一種更厲害、更炫酷的書寫形式,總之就是字的體勢,要一筆而成,偶爾有連不上的字,但整體的血脈也不會斷。
而《伯遠帖》則有一個很有趣的評價:「疏可跑馬,密不透風」,空的部分寬得可以跑馬,而緊的部分卻又密不透風,形容其錯落有致,瀟洒自如,渾然天成。當然,少不了的是感嘆其東晉風流與王珣本人的情真意切。
你看,對於書法的評價大都是如此,「氣勢」、「血脈」、「瀟洒」、「風流」等等,彷彿書法的字裡行間有帶著一些力量、精神等本不存在的東西。有時看書法好像不僅僅是在欣賞美,而是在看一個人,看一種品味,看一種態度。這背後所包含著的是一種文化與哲學,已不僅是美術與技法。
所以,三希帖到底好在哪裡?我們或許可以說一堆它們的名號以及知識點、重要程度,但最後,也只有你自(字)隨內心。
在《藝術很難嗎之壹公里》第一期
採訪譚盾老師之後,
我們發起了「回聲計劃」的線上活動,
得到了真愛們的積極響應和參與,
是時候公布獲獎的幸運鵝們啦,
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吧!!
※這個藏了兩千年的「圈套」,居然是古人中二病發作的表現?
※藝術圈的夏天,是什麼樣?
TAG:意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