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為什麼判斷平人脈象需要以呼吸來定論?其中奧秘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判斷平人脈象需要以呼吸來定論?其中奧秘究竟是什麼?

一般在診脈的時候,首先要讓醫者調勻氣息,要讓醫者自己的呼吸勻暢,然後根據醫者的呼吸來判斷人體脈象的正常與否。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以醫者的呼吸來判斷呢?不能用鐘錶來計算嗎?當然可以,西醫就是用鐘錶來計算,以一分鐘跳動次數作為判斷的標準。那為什麼中醫不按照鐘錶來計算呢?實際上中醫的計算方式更科學,這是為什麼呢?

在《脈訣匯辨》里曾這樣說道「脈之大會,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至為息」。意思是醫者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次數為四次是正常的。實際上這個概念最早源自《黃帝內經》,「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這個概念是根據天文學與人體的自身節律發明的,因為人與天地相應,而且人體本身也是一個小天地。天體的運動會發現,一年的時間沒有辦法完整的精確到年月,於是就有了閏年、閏月的現象,其實人體也是一樣,人的呼吸也存在「閏太息」的現象。天文曆法發現,平均19年有7年閏月,而恰好人體呼吸時,也是19次呼吸會有7次閏太息。

什麼是閏太息呢?就是深呼吸的意思。意思是19次呼吸之中會有12次呼吸的節律是一致的,卻有7次的節律會比尋常的節律要長一點,這樣的就是深呼吸了。很顯然,深呼吸的時候,脈搏會比尋常呼吸快一次,這是很正常的,從自然的角度來看,也是正常的。所以說用呼吸來判定脈搏跳動次數要比用鐘錶來計算一分鐘跳動多少次要更具邏輯性和科學性。而且,中醫診脈並不需要去統計一分鐘跳動多少次,只要知道一呼一吸脈搏跳動多少次。

當然,這個只是解釋了「一呼一吸,四至為息」的概念,那麼「脈之大會,息之出入」又是怎麼回事呢?意思是說,人體所有的氣機全靠胸中大氣主持。這在《脈訣匯辨》里明確指出,「其所以統攝臟腑、經絡、營衛、而令充滿無間,環流不息於通體者,全恃胸中大氣為之主持」。而且還引用《黃帝內經》中的一句經典對話,黃帝問岐伯說,「地之為下否乎」?岐伯說,「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黃帝繼續追問:「為什麼?」岐伯說,「大氣舉之也」。按照天人相應的原則,天地運轉正常全賴自然界的大氣升舉,在人體其實也一樣,人體能夠正常運轉,也全靠胸中大氣舉之。

大氣對人體的作用極其重要,正如李延昰所說,「五臟六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不息,必賴胸中大氣斡旋其間。大氣一衰,出入廢而升降息矣,神機化滅,立見危殆」。那麼大氣究竟是什麼?有人認為是膻中之氣,但是李延昰否定了,說「膻中既稱臣使,是有其職,未可言大氣也」。又有人認為大氣就是宗氣,李延昰還是否定了,並指出宗氣雖然是「十二經脈奉之為尊主也」,但是「宗氣與營氣、衛氣分為三隧,既有隧之可言,即同六入地中之氣,而非太虛之比矣」。

李延昰明確表示,「膻中之診,即心包絡;宗氣之診,在左乳下;原不與大氣混診也」,那麼,大氣究竟是什麼?李延昰指出,「『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者,正其診也」。「上附上」是哪裡?其實就是指的寸部脈,按照「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的說法,此處應該指的是右寸脈。右寸脈與臟腑對應關係的是肺臟。為什麼大氣是肺之氣呢?李延昰認為,「肺主一身之氣,而治節行焉,苞舉無外之氣於人身者,獨由胸中之肺,故分其診於右手主氣之天部,朝百脈而稱大會也」。

這樣不僅很完美的解釋了「脈之大會,息之出入」,還從另一個側面應證了「惟手太陰,寸口取決」。通過這一系列的解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要用呼吸來判斷脈象的至數是否合乎人體生理病理要求了。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脾胃論》里的一個經典配方,和中祛濕、益氣健脾,改善腸胃虛弱
黃元御用三才理論演化「少陽相火」致病規律,其間妙處你明白嗎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