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說昭君偉大,杜甫這首詩卻道出真相,讀後令人潸然淚下
「昭君出塞」的故事歷來為人所稱道。
世人都雲昭君深明大義,以一己之力,換得大漢和匈奴之和平。
可是又有幾人能懂她心中的苦悶?
就像杜甫所言「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兩句出自他的《詠懷古迹·其三》,全詩如下: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是杜甫在路過昭君村時,有感而發所寫的。
安史之亂結束後,好友嚴武去世,失去依靠的杜甫便離開成都草堂,一路漂泊。
他先後遊歷了宋玉宅、庾信故居、昭君村、永安宮、武侯祠等地方,懷著對古代先賢的敬意,寫下了五首懷古詩。
昭君這首是第三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還入選中學教科書。
詩歌首聯寫的是生養昭君的故鄉。
遠遠望去,湍急的江流隨著連綿起伏的山巒峽谷,奔赴荊門山,那裡便是王昭君生長的鄉村。
據說杜甫寫這首詩時,是站在夔州的白帝城上,那是三峽的西面,地勢極高,登高遠望,群山萬壑盡收眼底。
詩中一個「赴」字,便將三峽山水的奇險生動,奔流不息,寫到了極致。
很多人認為開頭這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面,像是「生長英雄之處」,可是接著的下句寫的卻是佳人,似乎有些違和感。
但是昭君她不是普通人,當年衛青霍去病出征匈奴,打得匈奴俯首稱臣,是西漢的大英雄,而昭君以一介女流之身,和親塞北,換來幾十年的和平,也是大功臣,也擔得起「英雄」的稱呼。
杜甫之所以開頭寫得如此「驚天動地」就是為了肯定昭君的功績,抬高她的地位。
接著的頷聯短短兩句便道出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她從皇宮離開,千里迢迢遠赴塞北,最後只留一座孤墳對著黃昏。
「青冢」指的便是昭君墓,據說塞外遍地白草,只有昭君墓上綠草茵茵,故有此名。
其實關於昭君結局也算是個未解之謎。
她本是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去世後,按匈奴風俗,她要嫁給前閼氏之子,昭君不願,曾寫書求歸大漢,卻遭拒絕。
後來她忍辱嫁給新單于,而新丈夫去世後,匈奴人竟又要她嫁給名義上的「孫子」,不堪此辱的昭君自盡身亡。
當然這些歷史上並沒有真實記載,但估計真相也差不多,或者更殘忍。
千里遠嫁,最後只餘一座荒墳,是何等悲涼,杜甫這裡並沒有具體寫昭君出嫁後有多慘,僅是「獨留」這一句便道盡了她的凄涼結局,令人無限同情。
接下來的頸聯是承接頷聯的兩句,進一步刻畫昭君的悲慘身世。
昏庸的君王只憑畫師所繪之圖判定後宮女子的美醜,月環佩叮咚,那是昭君魂靈歸來。
這裡的第五句承接的是第三句的「一去紫台連朔漠」,歷史都說昭君是自請出塞。
但若非迫不得已,誰會願意背井離鄉,嫁與異族?
王昭君是四大美人之一,自是傾國傾城。
然而她卻因得罪了畫師毛延壽,而使最終到皇帝手中的畫像被醜化了。
不想一生埋葬後宮的她最後只能和親遠嫁,倒也賺得了流芳百世的美名。
杜甫這裡是諷刺當時的漢元帝昏庸,只憑畫像,便葬送了昭君的一生。
不過若昭君成了漢元帝的妃子,也許就不會有「落雁」的美名,也不會躋身「四大美女」,不知對她來說是幸還是不幸。
最後一聯直抒胸臆,說出了昭君心中的怨恨。
她所彈奏的胡音琵琶千古流傳,曲中蘊含的分明是她滿腔額怨恨啊。
如果說前幾句還只是感懷昭君的身世,那麼這兩句寫的便是明晃晃的怨恨之情了。
昭君出塞時,正是悲秋之際,一路馬嘶雁鳴,她心緒難平,拿出琵琶,撥動琴弦,哀傷悲壯的琵琶聲引來了南飛的大雁,它們看到馬上彈奏琵琶的美麗女子,竟忘了抖動翅膀,從空中跌落,於是昭君便有了「落雁」的美名。
很多人都只看到了這個故事的浪美唯美,但是杜甫卻從中讀懂的昭君的怨恨。
其實這和他自身的經歷不無關係。
此時的他也是不得君王器重,天涯漂泊,流落異鄉,他心中的怨恨憤懣一點都不比昭君少。
他這裡其實更多的是借昭君的身世,來寄託自己抑鬱不得志之情。
也許正是因為感同身受,所以才能寫得如此動人心弦,讀後令人潸然淚下。
不知你怎麼看昭君出塞這件事呢?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唐朝無名詩人一生孝順後母,寫下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
※唐朝詩人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卻因此遭來殺身之禍,令人惋惜
TAG:凱紫的詩詞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