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與路易十四的比較,多重高度相似,共同熱衷推動中西方交流
撰文/趙立波
一、使節往來,讓康熙與路易十四成了神交的「好朋友」
路易十四是重商主義者,為開通商路,派人到歐洲、非洲繪製地圖。為到中國和東方測繪地圖——「完善法國人的航海圖和地圖」,路易十四決定挑選「精通數學並擅長輿地工作,還要能掌握中國最基本的藝術和科學知識的優秀傳教士」來華,洪若翰、張誠、白晉、劉應等人被授予「國王的數學家」委任書,以「國王的觀察員與數學家」的身份東來《康熙與路易十四施政之比較,從法國派遣科學傳教團來華科考談起》,《文史知識》2010年第3期)。由此開啟了清代東西方的首次交流。
(1688)洪若翰一行於康熙二十七年到達北京,康熙帝召見他們,並將張誠、白晉留在宮廷服務。科學考察團並非法國國王派遣的出使中國的使團,但在事實上起到使路易十四與康熙帝溝通的作用,可以視作路易十四與康熙帝的一種間接交往。白晉、張誠在宮中,向康熙帝介紹西方天文學、數學、醫學等自然科學、人體科學知識,特別講述了路易十四的故事「 在交談中,他們把路易十四的豐功偉績講得比任何東西都更完備,也可以說,皇帝(指康熙帝)對路易十四的功績比任何東西都更願意聽。」(白晉:《康熙帝傳》,馬緒祥譯,《清史資料》耶穌會士的宣傳,使得康熙帝對路易十四有所了解,還可能產生了一-些好感。
熱衷於了解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康熙帝,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派遣白晉赴法國招募科學家來華,並讓他攜帶贈送路易十四的珍貴禮品。這一舉動,就是白晉所說的: 「(康熙帝)又命我來法國,要我直接向陛下(路易十四)為他派去儘可能多的傳教士,尤其是派那些象正在皇帝周圍的傳教士們一樣具有特長的耶穌會士,因為皇帝對這樣一些傳教士非常器重。」(《康熙帝傳》,《清史資料》第一輯,第248頁)白晉於
1697年回到法國,在途中寫出《康熙帝傳》,晉呈路易十四。路易十四支持白晉,批准他和他的同行者耶穌會士巴多明、馬若瑟、雷孝思等十餘人乘坐安菲特里特號商船東來,並由他攜帶贈送康熙帝的禮物,白晉一行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 返回中國廣州。白晉的「出使」, 是康熙帝與路易十四的直接交往。
兩位君主的交往,對中法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路易十四派遣的學者傳教士和以前來華的同道,共同促進了康熙帝學習西方科學知識的熱情,並起用傳教士雷孝思、白晉、杜德美等人,和中國學者一起,到各直省和邊疆地區進行勘測,繪製以行省為單位的全國地圖,積十幾年之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製成《皇輿全覽圖》 (《康熙皇輿全覽圖》)。
康熙帝於五十二年(1713)下令成立算術館,設在離宮暢春園蒙養齋,由皇子允祉主管,撰著《律歷淵源》 (含《曆象考成》 《數理精蘊》 《律呂正義》),使得蒙養齋類似於科學院,而法國科學院則成立於1666年(康熙五年)。康熙朝譯書廣泛,傳教士將儒家典籍譯成滿文,滿文是拼音文字,歐洲人容易學習,對以後儒家經典西譯、西傳有益。「康熙時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是兼有物質與精神多方面的,可以說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新起點」,康熙帝做出不少貢獻。
二、繼位、親政與傳位二人驚人巧合。
繼位與傳位是帝王之所以成為執政者關鍵所在,康熙帝與路易十四的相同之處路易十三生於1601年,1610年繼位,時年9歲,在位13年。路易十三、路易十四父子都是童年繼承王位。康熙帝出生在順治十一年(1654), 比路易十四小16歲,順治十八年(1661) 繼承帝位,時年8歲。
他的父皇順治帝出生於崇德三年(1638),與路易十四同年,崇德八年(1643) 6歲登基。順治帝、康熙帝、路易十三、路易十四都是在10歲以內成為君主。兩國兩代君主皆系童年踐祚,歷史竟是如此巧合。造成這一狀況的是此時中法兩國共同的制度,君主制, 正是家天下的父死子繼,產生了童年君主繼位的相同歷史現象。
君主童年登基,用中國傳統語言叫作「沖年繼位」,從而出現「主少國疑」的政治問題,需要重臣輔政,既而出現君主親政的問題。路易十四繼位,由母后攝政,而真正主持政務的是首相、紅衣主教馬薩林。1661年,在東方康熙帝繼位; 在西方因馬薩林之死,路易十四親政,他已經23歲,親政是自然之事,沒有特殊的事情發生。
康熙帝繼位,由索尼、蘇克薩哈、鰲拜等四人輔政,其中鰲拜為人跋扈專橫,權傾朝野。順治帝是14歲親政的,康熙六年(1667), 康熙帝亦屆14歲,循其父皇之成例,舉行親政大典,是為「躬親大政」,開始御門聽政的常朝制度,但是鰲拜仍然專權,甚至迫使康熙帝將另一輔政大臣蘇克薩哈滅族。康熙帝忍無可忍,乃以「布庫」(摔跤)為名,訓練年輕太監,在鰲拜進宮時將其捉拿治罪,沒有發生意外事變。這個「擒鰲拜」事件,是康熙帝親政後的大事,自此康熙帝真正自主治理天下了。傳位是兩位君主都碰到的極為傷心的事情,雖然最終均得以解決,卻付出了沉重代價。路易十四立長子為王太子,1711 年,4月王太子患天花死亡,10月第二個王位繼承人,王太子長子又病死,幾天後第三個王位繼承人,路易十四年僅四歲的長曾孫(王太子孫)死去,一年之內接二連三地失去親子、親孫、親曾孫,而且都是王位繼承人,可以想見已經73歲的路易十四悲痛情狀,但是總得有繼嗣,乃於1712年立年僅兩歲的次曾孫為繼承人。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 9月路易十四病死於凡爾賽宮,業已5歲的曾孫繼位,是為路易十五(參閱陳。文海:《法國史》第四章第三節,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頁)。史家評論路易十五是無能的戰爭愛好者,敗壞了波旁王朝基業,是則路易十四後繼非人。康熙帝在嫡長子允礽誕生的第二年(康熙十四年,1675),就把他冊立為皇太子,並對他進行嚴格的教育。這位皇太子,在耶穌會士的筆下是聰穎好學有才能之人,在清朝文獻中卻是暴戾不仁之徒。清朝皇家傳統,皇太子、皇子是參與政務的,允礽做皇太子年久,希圖早日登基,對父皇康熙帝不孝,乃至圖謀政變,康熙帝出於保護皇位與人身安全的考量,在四十七年(1708)將他廢黜,不料引發更嚴重的政治事態,諸皇子結黨謀求儲位,為平息這場紛爭,康熙帝不得已於次年(1709)復立允礽為皇太子。然而皇帝、皇太子之間的裂痕已然不能修補,諸皇子爭奪儲位也不能消弭,令朝臣在皇帝與皇太子、皇子之間不知如何相處,可見情勢之嚴重,康熙帝有見於此,在康熙五十年(1712)再次廢黜允礽,從此不立皇太子,用他的話說是天下大權當統於一人,不能分權。
兩次廢立皇太子事件極大地損害了康熙帝的健康。和政事的治理。試想,皇帝以天縱聖明自負,處於臣民景仰、百姓楷模的地位,如今自己的家事都沒有管理好,做不到「齊家」,如何「治國平天下」,政治威望大為降低;教育臣民父慈子孝,自家生出暴戾之子,顏面盡失。這種顏面上的、政治上的沉重負擔,嚴重毀壞康熙帝的身心。康熙帝復廢皇太子之後,臣下要求冊立新太子,諸皇子仍在積極謀求儲位,康熙帝在這種形勢下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撒手人寰,皇四子雍正帝繼位。他的繼位是否為康熙帝指定,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但是他繼承、發展了康熙帝的事業,表明康熙帝是後繼有人。
康熙帝駕崩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享年六十有九,接近古人嚮往的古稀之年,在位61年,實際是62年,為中國歷史上有準確記載的在位時間最久的帝王。路易十四享年78歲,在位73年,比康熙多活19年,在位多11年。二人都享高齡,都在位長久。
四、戰爭與拓土,事功相當,均是開拓性人物。
路易十四將擴展領土視為國事要務,數度發動對周邊國家的戰爭,雖開拓了疆域,卻搞得國庫空虛,百姓怨聲載道。路易十四向東對日耳曼,向南對西班牙,向北對西屬尼德蘭進攻,親臨前線,引發西班牙、英國、荷蘭、瑞典參戰,以及西班牙、勃蘭登堡、丹麥、奧地利等國結成反法同盟,但是路易十四還是取得些領土: 日耳曼與法國之間的阿爾薩斯及比利牛斯山麓,荷蘭的弗朗什、孔泰,日耳曼帝國的自由城市斯特拉斯堡。路易十四所進行的這種「權利轉移戰爭」,取得了戰果,擴張了領土(陳衡哲:《西洋史》,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67-268頁: 陳文海: 《法國史》第186 —187 頁)。所以白晉恭維他: 「您在十年中,用武力和智慧,為宗教事業而同幾乎整個歐洲作戰。」(《康熙帝傳》,《清史資料》第一輯,第251頁)
康照帝進行過三次勝利戰爭,一次沒有結束的戰爭。他平定吳、 耿、尚三藩之亂; 三次親征,擊敗準噶爾部噶爾丹的進攻;攻滅台灣鄭氏政權,在台灣建立地方政府。晚年,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控制西藏,騷擾青海,康熙帝命皇十四子允禵掛師出征,進軍西藏,取得成功;但在甘肅和蒙古北疆交界處的兩地,雙方處於對峙狀態,康熙帝說自己年老體衰了,要在壯年時期就會親征解決戰亂了,可能更主要的原因是儲位問題的困擾,影響了他集中精力從政。康熙帝的戰爭,主要是穩定疆域,也含有拓展邊疆的意義。
路易十四、康熙帝各自進行三四次大戰,前者主要是拓土,後者主要是穩定疆域。戰爭使得路易十四成為歐洲霸主,康熙帝威望如日中天,用傳教士張誠的話說是「 皇帝自從打敗噶爾丹以來,是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對大韃靼的歷史考察概述》,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兩位君主的相同和差異之初,從這裡或許也可以解讀出中西方的一些同異。
※隋煬帝與科舉制的開創包藏其獨特的性格,成為被肯定的最重要遺產
※雍正為什麼要頂著巨大壓力「輻射數十萬人口」推行「賤民脫籍」?
TAG:歷史大波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