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九世紀的中國,竟湧現了一批自然科學人才,現今的我們不能忘卻

十九世紀的中國,竟湧現了一批自然科學人才,現今的我們不能忘卻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清朝內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開始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所以,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富國強兵,以維護清朝統治,他們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這一部分人,被稱為洋務派,這一時期,被稱為洋務運動。

在洋務運動期間,國內大力提倡向西方國家學習以期找到一條屬於中國自己的強國之路,所以,大量介紹西方科技理論的書籍得到翻譯出版傳播。當時,中國的翻譯機構主要有三個:京師同文館、上海地區的廣學會、江南製造總局設立的譯書館。

京師同文館,因政治因素主要翻譯世界各國外交、歷史、政治方面書籍;廣學會由外國人設立,因宗教宣傳因素,所以,以翻譯西方宗教的小冊子為主;江南製造總局推崇實務,翻譯出版刊物多為西方科技書籍。

近代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精髓,隨著這些書籍的出版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也因此,十九世紀中期的國內,藉此春風湧現了一批在自然科學上極為優秀的人才,其中的傑出代表有:李善蘭、徐壽等人。

李善蘭,1811年出生,浙江海寧人。李善蘭此人在中國古算學上造詣頗深,是當時國內有名的算學大家,還是京師同文館的算學總教頭。在接觸西方高等數學之前,他就憑藉著自己的算學功底,在這個領域取得了許多不遜於西方數學界的成果。

其作品《方圓闡幽》之中就講述了微積分的初級概念,《垛積比類》一書中則提出了高階等差數列原理。即使當時的西方數學界對他也是頗為推崇,後來,為了與西方的先進數學接軌,他在傳教士的幫助之下,將國外部分數學著作翻譯成中文。

中國最早的微積分、代數譯本就是出自他手。而他創造的數學名詞「微積分」,時至今日還在使用當中,並且,以此命名開設了一門數學必修課。與此同時,李善蘭涉獵廣泛,在天文學和生物學上也造詣頗深。

徐壽,1818年出生,江蘇無錫人。青年時期的徐壽對自然科學十分感興趣,想法豐富愛動手,曾用自己家的水晶印章自製了一個三稜鏡進行光學實驗,還想到了用不同距離的槍靶來試驗槍彈飛行的拋物線原理。徐壽還倡導建立了譯書館以翻譯外國科技名著。

1874年徐壽同外國友人在上海創辦「格致書院」,聘請了一些外國學者傳授自然科學知識。與此同時,徐壽尋求一些外國學者的幫助,共同翻譯了100多種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其中,大部分都是與西方化學相關的。

在這些譯著之中,甚至,還提到了當時最新發現的化學元素鎵,其收錄頗為豐富。徐壽擬定了一系列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稱,對後世的我們影響深遠,如:鈉、錳、鎂等至今還在使用。徐壽有子名為徐建寅,與他的父親一樣,也是一位涉獵頗廣的科學家。

在任職江南製造總局時期,他博覽群書,對國外的天文學新發現十分關注並將其補充到《談天》之中,為世人所學習。在書中,當時新發現的,如海王星之類的新行星、小行星都收錄進去了。而後,對化學很感興趣的他還翻譯了《化學分原》一書,傳播了很多最新的化學知識。

不幸的是,他在湖北試驗無煙火藥時失事,被炸死了。

華蘅芳,生於1833年,江蘇金匱人。青年時期,華蘅芳就對中國古算學特別感興趣,曾經花費大量精力深刻研究古算學知識。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華蘅芳著有《算學筆談》一書,這本書深入淺出地將近代數學描述了出來,是一本相當不錯的啟蒙讀物。

之後,為了對代數、微積分、三角函數等領域進行系統的介紹,他還與外國人合作,翻譯出大量數學專著。《決疑數學》一書就概率論做了詳細的介紹,包括概率論的簡單歷史以及運用等等。華蘅芳的動手能力也相當出色,曾經他還自己設計過一個直徑5尺的氣球並且試飛成功。

他與徐壽父子通力合作,於1862製成第一台中國人自己製造的蒸汽機,這是中國近代科學史上不可忘記的一項新成就。

容閎幼年在香港、澳門兩地讀書,1854年成為了第一位畢業於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因其自幼接受西式教育,接觸西方當時的政治文化科技理念,所有,他也從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國的落後,心中始終不忘改革中國教育之事。

1867年,容閎懷揣著希望,拜見了時任江蘇巡撫的丁日昌,提出了新的教育計劃,主張在國內挑選優秀的青少年留學深造,以學習西方的教育科技理念。他是中國第一個提議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的人,對教育改革影響深遠。

第二年,他再次向當時的清政府請求,並提出了選送留學生的可實施方案,得到了清朝實權派大吏曾國藩、李鴻章、丁日昌的支持。1871年,清政府批准了這個計劃,到了第二年,第一批公派留學生來到了美國,他們的總人數為30人。

之後清政府又先後派遣了3批留學生遠渡重洋前往美國求學。後來,這些人中有不少人為中國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畢生所學。

這一時期文學創作有其時代的特點,舊的東西沒能完全去除,新的東西不斷湧入,所以,文學作品多有新舊雜陳的特點。十九世紀中期的中國內憂外患,時勢之下,很多作品都在痛斥當局的腐朽不作為,抒發文人心中的憂國憂民。

中法戰爭時期,清政府不顧戰爭形勢,甚至,不惜與列強合作,萬般妥協之下只求一個虛假和平。李鴻章作為清政府的外交代表與法國代表簽訂了新的條約,中國不但沒有獲得任何好處,反而失去了西南屏障,雖勝猶敗。

「十二金牌事,於今復見之。」

此詩作者對這次懦弱昏聵之舉,以當年宋朝的抗金將領岳飛之事諷刺,足以證明當時國中百姓的憤怒,而清政府的行為又是多麼愚不可及,相當於在把自己置於砧板之上任列強宰割!

洋務運動時期的文學創作多有諷刺、針砭時事之意,此時,中國的文人不再單一,只知沉迷於八股科舉,曾經被科舉僵化的思維逐漸變得活躍了起來,強烈的愛國精神讓他們的作品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這也如同大唐時期的科技創新一樣,文學創作也是力求革新,更貼近現實。

洋務運動是一場由失敗的封建大地主統治階級領導的自救運動,美國漢學家芮瑪麗這樣評價這一階段的「自強」運動:「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是,由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於死裡求生,再延續了六十年。」

現在,我們再次回望整個洋務運動,雖然,它是一次不算成功的嘗試,但是,其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對於學問,任何人不可自我封閉,還是要去與外界多接觸一下,學習一些最新的東西,這樣才能不斷的創新進步,更不至於落後於人。

參考資料:

【《洋務運動的思想革新》、《清朝世界秩序的近代轉型》、《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問題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古代有一個官職堪比錦衣衛,雖然這是一個虛職,但是人人都害怕它
兩位外國人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張獻忠,死法很窩囊但是死後卻不窩囊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