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日本依賴,讓蘋果卻步的Micro LED,三星要布局多久
在大屏顯示技術上,最近飽受日本牽制的韓國三星開始布局加速Micro LED,希望早日擺脫對於日本技術和原材料的依賴。但是從這個技術本身來看,三星也許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等待它的成熟。
三星新近亮相了一塊名為「The Wall」的大屏產品,通過Micro LED技術模塊化達到定製化大尺寸,配合不俗的畫面效果足以讓你瞬間嗨到人生巔峰。
理想很美麗,現實卻往往不那麼awesome,這塊The Wall高達10萬美元的售價也足以讓你嗨到巔峰。
技術是巔峰,價格也是巔峰。留給三星將產品降下來的時間還有多少?
The Wall價格高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就是因為Micro LED。雖然被視為接班OLED的革命性技術,Micro LED卻因為量產和成本原因一直不溫不火,儘管各路廠商齊力攻克,但Micro LED卻始終難讓人看見商用化的希望。
這就好比隔壁班來了一位尖子生,但考試成績總不盡人意,折騰過幾次之後,你就會懷疑他究竟是不是尖子生,為什麼考不好,下一次能不能考好,這個下一次又會是多久。同理,市場也在等待Micro LED給出一個答案,這條跌跌撞撞的坎坷之路還要走多久?
新同學Micro LED
Micro LED闖進大眾視野還需要歸功於蘋果。在當時,一度有蘋果將要研發Micro LED應用到自家產品。有報道表明蘋果早在14年5月就收購了LuxVue來專門做Micro LED研發,並且已經有了一定進度。甚囂塵上,大家紛紛猜測蘋果與供應鏈的之間的關係,以此這種舉動背後的原因。
當然,大家也沒反覆追問一個問題:Micro LED到底是個啥?
相比我們熟知的LED,Micro LED字面意思即為更加微小的LED。在本質上,它歸屬於LED(發光二極體),通過微縮製程技術進一步將微縮點間距控制在100微米以下,而人的頭髮絲厚度一般也就100微米。在微縮排布好之後,這些LED再通過「巨量轉移技術」布置到電路板上,隨後進行物理沉積和基板封裝。
由於點間距極小,這意味著Micro LED在超高解析度和畫面顯示效果上會更具有優勢。對比OLED,Micro LED同樣能實現自發光,並且在色域表現、響應速度上都要優於OLED。而OLED引以為豪的高對比度和亮度,Micro LED也能統統達到。
一句話,你有的我都有了。在這句話後面,Micro LED甚至還要添上這麼一句:你沒有的,我也有了。
不同於OLED的有機發光體,Micro LED本質上是無機物,因此它並不像OLED材料那麼容易老化,使用壽命要更加長久。這也是廠商們看重Micro LED的原因。
新同學的苦惱
2017年冬天有這麼一條新聞,蘋果縮編了Micro LED的研發團隊,轉到美國本地做研究。冬天可能不算太冷,但對於期待Micro LED的人卻是無疑被潑了一盆冷水,到了2018年,iPhone XS和APPLE Watch Series4發布,蘋果移動端和小屏幕端轉而紛紛投入OLED的懷抱。
對於蘋果暫時撤離Micro LED的原因有這麼一句短短的解釋:短期攻克無望。
讓蘋果都打了退堂鼓的Micro LED到底有什麼難?
面向消費市場,Micro LED首先在最關鍵的量產上掉了鏈子。例如在巨量轉移過程中,由於Micro LED極其微小,整體需要轉移的晶粒數量極其龐大。比如一塊4K面板就需要轉移2488萬顆晶粒,而且在轉移次數增多的情況下,「轉移良率必須達到99.9999%,精準度控制在±0.5μ m以內」。
其次就是Micro LED的成本問題,在10.1英寸的高清顯示屏中,Micro LED的成本會是傳統LCD的10倍、OLED的8倍左右。如果推及TV大屏領域,在大尺寸和超高解析度市場標配下,Micro LED必然會被成本扼住喉嚨,難以喘氣。
從技術躍進的思維來看,Micro LED一直被視為未來顯示的「理想型」,技術方面也在不斷攻克難點。正如俄羅斯套娃一樣,你以為你看見的是問題的全部,但在你拿開一層之後,下面還會有著更深層次的問題。
微妙的同學關係
想要跳進自身商業化的藍海,Micro LED不僅需要解決技術問題,還需要對配套產業鏈進行重塑。比起LCD、OLED所擁有的完善供應鏈,Micro LED整套體系還沒有打通,很難實現流程化的商業運作。
LCD自然不必說,從接手CRT時代到現在,上上下下產業鏈早已連貫,而OLED在三星、LGD的推動下,產業鏈逐漸完善,整體處在一個上升期。
簡而言之,OLED產業鏈體系尚有空間,並且這個空間在技術和需求的雙重刺激會逐漸釋放開來。而Micro LED也可以簡單劃分為LED製造、面板製造、終端三大環節,由於技術工藝新穎,產業鏈上游當下並不具備穩定的供應能力,更何談中下游的規模化呢?
儘管Micro LED的這片天一直陰雲密布,荊棘叢生,但因為技術前景的巨大光明,各路廠商依然不斷布局,期望搶佔先發優勢。
此前,隨著在巨量轉移領域有著諸多專利的LuxVue被蘋果併購,鴻海2017年通過收購eLux不斷加強Micro LED研發。今年,三星又傳出了1.5億美元收購台灣Micro LED製造和晶元製備商鎿創的消息。而在國內市場,海信、康佳等也都在這方面厲兵秣馬,枕戈待旦。可以說,在Micro LED這片幾乎還是處女地的市場上,一場硝煙瀰漫卻又悄無聲息的戰爭正在打響。
就像所有的技術領域一樣,誰擁有核心技術誰就能掌握行業話語權,Micro LED亦是如此。只是,相比較已經成熟的OLED,布局Micro LED所需要的時間明顯會更久。
對比兩條產業鏈,目前各家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OLED上面,2~3年以後,OLED的產能將得以完全釋放,那個時候OLED市場將會迎來一次大爆發。另外,OLED的噴墨印刷技術也是潛在的爆發點,會促進OLED大尺寸產品成本的迅速下降。
面對產業鏈完備和市場商用規模化的優勢,Micro LED很難在短期內推翻舊有體系,完成迭代。這就好比是兩個人賽跑,OLED已經進入途中跑階段,而Micro LED還沒穿好鞋子。因此,目前廠商在積累技術的同時,還推出了Mini OLED進行過渡,提前架設相應產能體系。但其彎折性方面並不如OLED表現良好,因此適用面還是較窄,只能說是權宜之計。
昨日的LCD,近日的OLED,明日的Micro LED,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兩架馬車一輛是技術,一輛是成熟的產業配套,技術難題尚未攻克,OLED市場紅利並未完結,此時的Micro LED想要在五六年內入場,只能說一個字,難。
這也就意味著,三星想掙脫日本產業鏈的鉗制,依然遙遙無期。
※華為Mate X 5G宣傳海報曝光,國行即將面世
※帶「球」出海,TCL如何踢好AI x IoT這場全球化賽事?
TAG:電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