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關於晶體管的微縮,IMEC是這樣看的

關於晶體管的微縮,IMEC是這樣看的

關於晶體管的微縮,IMEC是這樣看的

7月8日,IMEC在Semicon West之前舉辦了一個技術論壇。我看到了這些論文,並採訪了其中三位作者。以下是我認為他們研究的關鍵點的總結。

Arnaud Furnemont

Arnaud Furnemont的演講名為「From Technology Scaling to System Optimization」。簡單的2D尺寸縮放已經放緩。設計工藝協同優化(DTCO)已導致標準單元高度降低,但隨著單元高度降低,鰭片數量也隨之減少,因此需要器件工藝優化以保持性能。依靠DTCO來微縮晶元面積仍然很重要,但我們還需要從系統工藝協同優化(STCO)的系統角度自上而下地進行面積微縮。

隨著尺寸縮小,每種技術最終都會達到極限,並且需要從2D到3D的過渡。我們已經看到2D NAND轉換到3D NAND時會發生這種情況。對於DRAM來說,他不相信D13/ D14節點下的電容器能夠繼續縮放下去,因此需要3D的解決方案。3D XPoint 存儲器需要增加層數,邏輯工藝也必須轉換為3D的。

圖1總結了工藝技術對存儲器半節距的限制。

關於晶體管的微縮,IMEC是這樣看的

圖1.存儲器縮放的限制

對於邏輯工藝的縮放,存在以一種比較智能方式:依照功能分區域分工藝製作。最後採用微型TSV工藝和薄型晶圓背面供電方式,將單獨製造的SRAM和邏輯晶元集成起來,以提供更高度優化的解決方案,見圖2。

關於晶體管的微縮,IMEC是這樣看的

Naoto Horiguchi

Naoto Horiguchi發表了一篇題為「Vertical Device Options for CMOS Scaling」的論文。論文的主要觀點是,相比於以往水平放置的SRAM,垂直器件可以使SRAM陣列面積縮小,見圖3。

關於晶體管的微縮,IMEC是這樣看的

圖3.垂直晶體管SRAM

而且這項工作和之前的論文相符,因為通過製造僅SRAM陣列,工藝製程相對於完整的邏輯製程得以簡化,例如SRAM僅需要大約4個金屬互連層,而前沿邏輯製程需要12層或更多。

圖4和圖5展示了5nm節點級別的垂直SRAM陣列的基本工藝流程。藍色的工藝步驟是EUV層(注意頂部電極是加粗藍色字體(Nanowirepillars),但也是EUV層)。

這項工作也發表在VLSI Technology Forum [1],和通過圖4和圖5以及VLSI論文的分析可以得到更詳細工藝製程的概括如下。

1.沉積N型外延層。

2.使用2個張掩模來製造高摻雜的N和P阱。

3.生長70nm厚的P型溝道外延層。

4.用EUV掩模和蝕刻工藝來形成8nm直徑的納米線柱陣列。蝕刻量是大約100nm接觸到高摻雜阱中。

5.用EUV掩模和蝕刻工藝形成多組柱之間的淺槽隔離。

6.填充溝槽,然後回蝕刻氧化物凹槽,這暴露出納米柱的上部區域以形成柵極。

7.進行化學氧化以產生和界面氧化物,然後進行HfO2和TiN的ALD沉積。

8.沉積鎢(W)填充物,CMP平面化,然後進行凹槽蝕刻。

9.EUV掩模圖形化和蝕刻以形成柵極,然後進行氧化物填充。

10.EUV掩模圖形化,蝕刻和W填充以產生底部柵極接觸。

11.EUV掩模圖形化,蝕刻和W填充以產生交叉耦合。

12.沉積,圖形化和蝕刻阻擋層,然後選擇性外延SiB,以形成PMOS的頂部源極/漏極。

13.沉積,圖形化和蝕刻阻擋層,然後選擇性外延SiP,以形成NMOS的頂部源極/漏極。然後沉積氧化物。

14.EUV掩模圖形化,蝕刻和W填充以產生頂部電極。沉積並平坦化ILD氧化物層。

15.EUV掩模圖形化,蝕刻和W填充以產生柵極接觸。

16.EUV掩模圖形化,蝕刻和W填充以產生頂部電極接觸。

17.沉積並平坦化氧化物,使用EUV掩模和蝕刻來形成金屬1溝槽,然後填充銅並拋光。

18.EUV掩模圖形化,蝕刻和W填充用於製作超級通孔。

19.EUV掩模圖形化和蝕刻用於製造金屬2和通孔2,然後填充銅並拋光。

該流程用於製作垂直SRAM測試器件。完整流程將包括至少兩個以上的金屬層,並且可能包括用於ESD保護的一些處理。該陣列可以與邏輯晶元和背面配電集成在一起,如圖2所示。

Zsolt Tokei

Zsolt Tokei發表了一篇論文名為「3nm Interconnects and Beyond: A toolbox to Extend Interconnect Scaling」。為了繼續縮小與電阻- 電容(RC)的互連問題,需要解決成本,工藝漂移和機械穩定性問題。圖6總結了之後的方向。

關於晶體管的微縮,IMEC是這樣看的

圖6.之後的方向

為了更好的布線,傳統雙大馬士革工藝會引入了超級通孔技術。為了降低RC delay,又會採用無阻擋層並且金屬間有「氣隙」(Air gap)的金屬互聯工藝(大概是用「半大馬士革工藝」製作)。此外,還有可能將薄膜晶體管集成到BEOL中以增加其他功能。

半大馬士革工藝流程如下:

1.在電介質膜中圖案化並蝕刻通孔開口。

2.用釕(Ru)填充通孔並繼續Ru沉積,直到在電介質上形成Ru層。

3.然後將Ru掩蔽並蝕刻成金屬線。

4.在金屬線之間形成「氣隙」。

Ru的底部雖然有Ti粘附層(可能提高電阻值),但是通孔與金屬線界面是連續的Ru,這減小了電阻,並且氣隙減小了層間電容。Zsolt不願意透露「氣隙」的製作工藝,但我猜可能會是先均勻沉積一種薄膜,然後用另一種沉積來夾斷封口並形成「氣隙」。

這項技術已經用於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21nm節距的金屬互連層。圖7總結了結果。

關於晶體管的微縮,IMEC是這樣看的

圖7. 21nm間距互連

圖8示出了BEOL中的薄膜晶體管(TFT)並描述了一些應用。

關於晶體管的微縮,IMEC是這樣看的

圖8. 後段薄膜晶體管

結論

IMEC繼續開展尖端研究,以支持持續微縮和改善半導體性能。

參考文獻

[1] M.-S. Kim, N. Harada, Y. Kikuchi, J. Boemmels, J.Mitard, T. Huynh-Bao, P. Matagne, Z. Ta1, , W. Li,

K. Devriendt, L.-A. Ragnarsson, C. Lorant, F. Sebaai, C.Porret, E. Rosseel, A. Dangol, D. Batuk,

G. Martinez-Alanis, J. Geypen, N. Jourda1, A. Sepulveda, H.Puliyalil, G. Jamieson, M. van der Veen, L. Teugels, Z. El-Mekki, E.Altamirano-Sanchez, Y. Li2, H.Nakamura, D. Mocuta, F. Masuoka, 「12-EUV LayerSurrounding Gate Transistor (SGT) for Vertical 6-T SRAM: 5-nm-class Technologyfor Ultra-Density Logic Devices,」 VLSIT Symposium (2019).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2013期內容,歡迎關注。

關於晶體管的微縮,IMEC是這樣看的

2019半導體行業資料合集 長期有效!

半導體行業觀察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實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華為|台積電|江北新區|三星|IC|AI|博世|AR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導體行業觀察 的精彩文章:

圍攻博通|半導體行業觀察
榮湃創始人董志偉:模擬電路有八字箴言和「四塊磚頭」

TAG:半導體行業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