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如何維持巨額的戰爭開支?斂財手段冠絕古今
俗話說得好:「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打仗都是非常燒錢的。歷史上被戰爭拖垮的王朝也不少,曇花一現的隋朝就是因為長期陷在戰爭的泥潭最後導致滅亡。問題來了,漢朝的稅收為三十抽一,這麼低的稅收很難支持漢武帝多次北伐,那漢武帝到底是如何維持巨額的戰爭開支?接下來我們穿越到漢武帝時期,看看漢武帝的斂財手段吧。
漢武帝:北方的匈奴頻繁南下,諸位公卿有何高見?
公卿:和親吧,這個最省錢。
漢武帝:自高祖開始,我朝就是用女人換和平,一直窩囊到現在,難道我還要窩囊下去?
公卿:不願意和親,那就打他唄。不過你要斥巨資培養一支騎兵隊伍,並且還要準備很多錢用來打仗。
漢武帝:為了提高農民積極性,我爹(漢景帝)把稅收從十五抽一降到了三十抽一,這樣還有錢嗎?
公卿:自高祖開始我朝就是採取的黃老之術,任由經濟發展,文景二帝更是休養生息,帝國儲蓄十分豐厚啊!(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總結:自白登之圍後,漢朝對匈奴採取和親策略,簡單就是用女人和錢換平安。但是這種策略無異於綏靖政策,匈奴的胃口越來越大而且頻繁南來說下侵擾漢朝邊境,最後忍無可忍的漢武帝決定北伐。漢初國家一直在積蓄實力,文景二帝給漢武帝留下了萬貫家財供他北伐使用。但是這些錢根本不夠維持巨額的戰爭開支,所以漢武帝迫切需要其他的斂財手段。之後在大臣的建議下漢武帝陸續搞出五種斂財手段,分別為:賣官鬻爵、算緡告緡、幣制改革、均輸平準、鹽鐵專營。
賣官鬻爵
漢武帝:諸位公卿,邊防戰士作戰態度不是很積極,怎麼辦?
公卿:不給銀子誰給你賣命?要想邊防戰士作戰積極,給錢就行了。
李廣利攻打大宛勝利後,漢武帝封李廣利封為海西侯,並且提拔了三位九卿、百餘名二千石官、千餘名千石官、普通士卒賞賜四萬錢。我們暫且不說那些高官,李廣利帶了一萬多名士卒回玉門,一個士卒賞賜四萬,僅士卒賞賜就需要4億。如此龐大的賞賜開支是漢朝難以承受的,所以漢武帝也開始缺錢了。(《漢書》軍官吏為九卿者三人,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餘人,千石以下千餘人。奮行者官過其望,以適過行者皆黜其勞。士卒賜直四萬錢。)
漢武帝:諸位公卿,賞賜邊防軍開支太大,有什麼好的斂財手段嗎?
公卿:賣官換錢。
漢武帝:這樣不好吧?
公卿:怕什麼,你爺爺(漢文帝)就干過這種事,只不過他是換糧食你是換錢罷了。
漢武帝:好,愛卿,你們速去搞一套賣官制度。
元朔六年六月,詔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臧罪。置賞官,名曰武功爵,級十七萬,凡直三十餘萬金。諸買武功爵至千夫者,得先除為吏。吏道雜而多端,官職耗廢矣。-《資治通鑒·卷第十九》
總結:因為漢武帝的大肆封賞,國庫迅速空虛,為了填充國庫漢武帝採取了公卿的意見開始賣官鬻爵。但是只給一個虛名是沒人買單的,所以還賜予了爵位的作用。漢武帝規定百姓可以買官,而且還可以破財免災,也就是說你犯罪了只要給點錢就能免罪,升到千夫的人有資格被任免為官吏。武功爵升一級要十七萬枚銅錢,要想升到頂級需要花費三十多萬斤黃金。這點錢對於富商大戶來說不算多,因為當時的富商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有錢的富商紛紛買官。買官的人多為商人,而商人要考慮收益,買官的錢一定要賺回來,這就導致一個惡性循環:花錢買官-斂財-繼續花錢-繼續斂財。為了陞官,那些人只能拚命斂財買官,而買官之後又要拚命斂財,到一定程度後朝廷再清洗掉買官者,最大得利者是誰就不言而喻了。
《漢書·食貨志上》載:「文帝從錯(晁錯)之言,令民入粟於邊,六百石,爵上造;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石,為大庶長。
算緡告緡
漢武帝:諸位公卿,賣官鬻爵讓我賺了一筆,但是還不夠,有沒有別的斂財方法?
公卿:臨邛卓氏非常有錢,南陽孔氏也非常有錢,魯人曹邴氏也非常有錢。
漢武帝:知道我沒錢,還特意說別人有錢,你是在笑話我嗎?
公卿:陛下,我的意思是他們有錢,我們把他們的錢搞過來不就行了嗎?
漢武帝:這樣有點缺德吧?直接拉來充公不太好吧。
公卿:我們找個理由不就行了嗎?
漢武帝:愛卿快想想辦法,我們好好的斂財。
公卿(桑弘羊):百姓們都在過苦日子,但是仍然不忘國事(北伐),勒緊褲腰帶也要繳稅供陛下北伐。但是那些富商非但不資助陛下,反而花錢如流水,這就是赤裸裸的炫富,我們要對其徵稅。
漢武帝:好愛卿,快制定一個制度,我去向他們徵稅。
之後漢武帝和公卿們合計出了「算緡」,具體內容如下:
1、對商人徵收財產稅,稅額為二千錢抽一算(120錢)
2、對手工業者徵收財產稅,稅額為四千錢抽一算(120錢)
3、對車船徵稅,針對於不屬於國家官吏、三老、騎士所擁有的軺車,其他人的為一算(120錢),商人的為二算(2*120=240錢),船五丈以上的一算(120錢)。
這個制度頒布之後,富豪皆爭匿財。也就是說富豪紛紛藏匿家產,避免繳稅。《史記·平準書》記載:天子既下緡錢令,而尊卜式,百姓終莫分財佐縣官。
漢武帝:諸位公卿啊,他們都藏著錢財,我總不能讓人挨家挨戶查吧?
公卿(楊可):陛下,我們可以讓百姓幫忙查。
漢武帝:愛卿,你怕不是腦子進水吧,百姓會幫你自查?
公卿:陛下,我們讓百姓幫忙查,如果查到問題分百姓一些錢不就行了?
漢武帝:就按你說的辦。
漢武帝下告緡令,令民告緡者以其半與之。
告緡很簡單,你只要舉報別人家藏匿錢財,官府會去查。如果別人家真有藏匿錢財的事,那麼錢財全部充公,然後從充公的錢財中分一半給你。財帛動人心,此令一出眾人紛紛揭發藏匿錢財的人,官府藉此措施得財以億計,這一個以億計就足以看出漢朝通過此舉斂財不少。
總結:漢武帝頒布算緡令,但是富商紛紛藏匿錢財,避免繳稅。之後頒布高緡,鼓勵百姓揭發富商。商賈中家以上幾乎都被告發,而且有的時候舉報人剛舉報別人,自己就被舉報了。最重要的是這兩項措施都有很大的操作性,算緡可以把一個不值錢的東西定高價,然後對其徵稅,明明是一爛木頭,但是你非要說是價值千金的沉香木,那我有什麼辦法?告緡也一樣,我明明只有千萬,但是你非要說是兩千萬,然後將我的家產充公,那我能怎麼辦?尤其是賣官鬻爵後,大漢朝廷里很多都是買來的官,現在有了貪污的機會,你說他貪不貪?這一舉動讓財政有所好轉,但是大大打擊了經濟發展。漢初幾十年發展的經濟生態就這樣被漢武帝輕鬆毀掉了,而且非但沒有打擊商人,反而是讓商人的戾氣越來越重,最後商人和官僚、地主合作大力兼并土地,以至於導致社會危機出現(兩漢滅亡都有土地兼并的因素)。
幣制改革
漢武帝:諸位愛卿,你們之前搞的錢我又用完了,快想想辦法。
公卿(張湯):你的兄弟姐妹都很有錢啊。
漢武帝:哦,愛卿可是有錦囊妙計?畢竟直接搜刮他們的錢不好。
公卿:沒有金剛鑽我就不攔這瓷器活,我有辦法能讓你搜刮他們的錢。
漢武帝:什麼辦法?
公卿:按規矩,他們需要祭祀祖先,他們祭祀祖先時都會用到玉璧。陛下你別忘了漢苑那麼多鹿,我們搞一些鹿皮,然後規定他們必須拿著鹿皮墊著白璧不就行了嗎?
於是漢武帝搞出了一個白鹿皮幣,因為是斂財手段,所以白鹿皮幣很貴,很貴,非常貴。
《漢書·食貨志下》:今王侯朝賀以倉璧,直數千,而其皮薦反四十萬。意思就是說一個白璧價值幾千,但是鹿皮價值四十萬。諸侯們當然不想買,但是不買不行。因為漢武帝是個狠角色,之前因為諸侯貢獻的酎金成色不足一舉奪了106人的爵位(酎金奪爵)。他本來就想著搞諸侯,現在不買不就是給他搞你的借口嗎?因此諸侯們紛紛購買白金鹿幣,漢武帝又大賺一筆。這個因為定價太高,所以搞了一段時間就廢除了。
漢武帝:諸位愛卿,我又沒錢了,快想辦法。
公卿:你可真敗家,那麼多錢都花完了。
漢武帝:少扯犢子,快想辦法。
公卿:現在市面上發行的錢幣成本高所以定價也高,我們可以搞一個低成本的錢幣,但是定價和市面上的錢幣一樣,這樣不就能斂財了嗎?
漢武帝發行了白金幣(白銀和錫混合製造的錢幣),但是規定民間只能鑄造銅幣。簡單來說漢武帝發行廉價幣但是規定民間發行高價幣,然後規定兩者價值相同,因此可以用廉價的白金幣換真正有價值的銅幣或者金幣。但是百姓又不傻,這樣導致民間交易時抵制白金幣並且偷偷造白金幣,然後和漢武帝一樣,去換取高價值的銅幣和金幣。
漢武帝:諸位愛卿,百姓偷鑄白金幣和我搶利益,這怎麼辦?
公卿:把造假人抓了。
漢武帝:好!
後續漢武帝抓了幾十萬造偷鑄白金幣的,但是仍舊有人偷鑄白金幣,最後漢武帝都放棄了,這樣抓根本抓不完。
漢武帝:愛卿快想辦法。
公卿:禁止他們鑄造錢幣,只許我們鑄造錢幣,然後我們在鑄造的時候缺斤少兩,這不就可以了嗎?
因此漢武帝推行了五銖錢並且禁止民間鑄造錢幣,但是當時漢朝的產能很低而需求量又很龐大,為了滿足需求漢武帝讓諸侯們參與鑄幣。當時漢武帝想著自己偷偷的缺斤短兩,這樣就能收刮天下財富以及諸侯的財富,但是他沒想到諸侯比他更狠,漢武帝缺一兩,其他諸侯缺二兩甚至三兩。
漢武帝:怎麼辦?
公卿:我們重新搞一個錢幣,規定這個錢幣是五銖錢的五倍,那不就行了嗎?
先前授予諸侯鑄造的錢幣叫做「五銖錢」,但是漢武帝又搞出了一個「赤仄五銖錢」,然後規定後者的價值是前者的五倍。這一舉動讓人紛紛偷鑄赤仄五銖錢,畢竟這中間的利益太誘人了。最終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國有,並且嚴厲打擊民間、諸侯偷鑄錢幣。
總結:漢武帝多次改革幣制,目的就是為了斂財,但是因為手段太過激進導致錢幣市場混亂,最終把鑄幣權收歸國有。但是自此王朝可以通過控制發行貨幣的成色來收刮天下財富,也就是通過「通貨膨脹」來斂財。
均輸平準
漢武帝:愛卿
公卿(桑弘羊、孔僅):行了行了,知道你要說什麼了,辦法已經想好了。
漢武帝:知我者愛卿也,什麼辦法?
公卿:商人們為什麼那麼有錢?還不是靠做買賣。高買低賣這件事我們也能搞,為什麼我們不能自己搞?
漢武帝:好,就依愛卿所言。
之後漢武帝搞出了平準均輸政策,名詞解釋如下:
平準就是允許地方儲存糧食,豐收時政府收購糧食存儲到糧倉,饑荒時把糧倉裡面的糧食賣出。這就是典型的低買高賣,這項措施很得利。
均輸就是允許地方政府做買賣,也就是說地方政府可以把收上來的糧食賣錢,然後買當地的土特產,最後賣掉賺錢。
這兩項措施讓地方政府成了壟斷企業,也就是典型的與民爭利。因為地方的體量非常大,普通商人和百姓根本無力反抗,只能被壓榨。
鹽鐵專營
漢武帝:諸位愛卿
公卿:行了,你不用說了,知道你缺錢。
漢武帝:真聰明,快想辦法。
公卿:臨邛卓氏有奴隸千人,其奢侈程度可以和皇帝比、臨邛程鄭和卓氏不相上下、南陽孔氏家財千金(一金值萬錢)、魯人曹邴氏家財巨萬(萬萬)。陛下,他們有錢。
漢武帝:那和我有什麼關係?我收稅就行了,還能怎麼辦?
公卿:他們都是搞冶鐵發家的,這個行當這麼賺錢,我們搶過來不就行了嗎?
漢武帝:就搶一個冶鐵嗎?
公卿:當然不是了,我們把鹽業和鐵業全部搶過來,這樣就更有錢了。
漢武帝:這樣不好吧?
公卿:陛下,你的小金庫已經空了,你沒錢了。
漢武帝:馬上搶過來。
鹽是日常必需品,你只要吃菜就需要鹽。鐵是農耕必需品,你要種地就需要鐵器。這兩樣都是必需品,你只要需要我就能得利。漢武帝可以通過提高鹽鐵的價格來收「隱形稅」,儘管農業稅降低到三十抽一,但是其他的稅都轉移到鹽鐵上。漢武帝時期鹽鐵收入是土地稅收入的兩倍,而買單的人還是那些百姓罷了。
總結
漢武帝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他的斂財手段非常有用,說他冠絕古今也不為過。也正是因為這些斂財手段,漢武帝才斂巨資用於戰爭。現在明白為什麼漢武帝有錢打仗了嗎?漢武帝北伐是壓榨全國百姓的錢財,然後再北伐匈奴。另外上面公卿只是一個代名詞,並不一定就是說張湯和桑弘羊等人就是公卿,可以說是公卿,也可以說是謀士,更能說是大臣,只不過是小編單純想用公卿這個代名詞。
參考資料:
《史記·平準書》
《資治通鑒·卷第十九》
《漢書·食貨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