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二十四史第四部《三國志》講了什麼(上)

二十四史第四部《三國志》講了什麼(上)

西晉陳壽撰寫的《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的三國時期歷史著作。陳壽(公元233~297年),字承祚,今四川南充市人。他的前半生生活於三國蜀漢,早年受學於古史學家譙周,任觀閣令史。後半生生活於西晉初年,官至治書侍御史。陳壽死後,因所撰《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晉惠帝命人到陳壽家抄寫陳壽的《三國志》全書,傳播給社會各階層學習。

在陳壽撰寫《三國志》以前,魏、吳二國均已有史書,官修的有王沈《魏書》、韋昭《吳書》,私撰的有魚豢《魏略》。這些史書資料都是陳壽《三國志》所依據的基本史料。當時,只有蜀國無史,需由陳壽自己搜集史料。陳壽是蜀人,又是古史學家譙周的學生,且一向留意故國文獻,特別是他曾奉命編纂過《諸葛亮集》,這使他得以掌握不少蜀漢有價值的材料。故此,他能夠獨力寫成《蜀書》,並完成《三國志》的撰寫。

《三國志》由《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部分組成,共六十五卷。曹丕篡漢建魏,蜀漢與吳亦相繼稱帝。陳壽從歷史的實際出發,用「三國」命名,並分國編纂,來記述這一時期的歷史,在紀傳體斷代史中別創一格。陳壽是晉臣,這就使他不能不尊晉。而晉是篡奪魏政權而建立的,要尊晉就不能不尊魏。所以,《三國志》中,《魏書》居前,魏帝稱「帝」,其傳為「紀」。《蜀書》《吳書》居後,蜀、吳之帝稱「主」,故其傳為「傳」。但陳壽又正視三國時期魏、蜀、吳地位等同的歷史事實,蜀、吳之主的傳與魏帝之紀採取了相同的記事方法,都是採用的紀傳體「本紀」編年記事的體例。三國時期,一般是指從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建魏(黃初元年)到公元280年西晉滅吳(晉武帝太康元年),共60年。但實際上,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以後,東漢朝廷便無力維持統治,全國逐漸陷入軍閥割據混戰的狀態。公元196年,曹操遷都於許昌,魏政權便已形成。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形勢基本上奠定下來。所以,要把形成三國鼎立的過程敘述清楚,就需寫進東漢末年的史事。於是,東漢末年的三四十年,就成了《三國志》與《後漢》交叉記載的時期。曹操本無帝號,但他是魏國的實際創建者,他的傳被列在《魏書》之首,名為《武帝紀》。所以,《三國志》實際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184年)到三國結束(280年)將近一百年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航空 的精彩文章:

賽峰集團的Cassiopée NODE加速飛行數據處理
三代黨員一樣情

TAG:看航空 |